哥哥聯考703分,弟弟730分:有目标和沒目标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目标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沒有目标的孩子,将注定一生碌碌無為。
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從小找到目标,并引導孩子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作者 | 夏天
這對雙胞胎兄弟真的是太厲害了。
他們來自雲南德宏,哥哥杜一郎聯考703分,弟弟杜又郎聯考730分,兩個人一起被清華大學鎖定。
一門二傑,真的是羨煞無數父母。
很多網友都忍不住感慨道:
“這是文曲星下凡了嗎?”
“養出一雙這樣的兒子,做夢都能笑醒吧。”
事實上,哪有什麼橫空出世的天才,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面對媒體的采訪,雙胞胎父親一句話曝光了兩兄弟高分的真相。
原來,2013的時候,雙胞胎父親帶着兩兄弟到北京旅遊。
參觀完清華大學後,兩兄弟就立志要考上清華大學。
父親本以為兩兄弟隻是随口說說,怎麼也沒想到之後的10年,從國小三年級到高三,他們會一直朝着這個目标不懈努力,直到今天如願以償。
這讓我想起詹姆斯·艾倫曾說過的一段話:
“夢想這種動機是現實的籽苗,最偉大的成就。
目标的堅定是所有努力的根源,它可以将努力的信念,深根在孩子身體的每個角落,促使他锲而不舍地不斷前進。”
換句話就是:
目标是一個孩子能夠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從小有目标的孩子,更容易走向成功。
從小有目标和沒有目标的孩子
差距到底有多大?
李笑來曾在《财富自由之路》中講到:
“這個世上大多數人都會跳進三個大坑:
莫名其妙地湊熱鬧、心急火燎地随大流、為别人操碎了心。”
而他們之是以會這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沒有自己明确的目标。
表哥就是如此。
從小到大,表哥都是一個随波逐流的人。
看到身邊的同學都去報了補習班,他也跟着報,報了名卻又不認真學。
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看到好朋友都選擇了理科,他明明理科成績很差,卻也跟着選了理科。
結果,他混完了整個高中,隻考上了一所本地的大專。
大專畢業後,他依然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規劃。
看到别人擺地攤賣燒烤賺錢,他也去擺地攤賣燒烤。
看到别人開大車賺錢,他也去開大車。
看到别人開超市賺錢,他也去開超市。
渾渾噩噩好幾年,他不僅一樣生意也沒做成,還欠了不少債。
叔叔嬸嬸實在看不下去,花錢托人幫他在當地的一家肉聯廠找了份質檢的工作。
結果,他至今都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透過表哥碌碌無為的一生,我真正了解了古希臘悲劇家彼得斯說過的一句話:
“須有人生的目标,否則,精力全屬浪費。”
心中沒有目标的孩子,腳下也沒有方向。
沒有方向的人生,就像是無頭蒼蠅亂飛亂撞一樣,空耗自己的時間、精力和生命,最終一事無成。
相反,那些有目标的孩子則會像瞄準靶心的利箭一樣,一往無前,一擊即中。
2020年武漢理科狀元唐楚玥的媽媽,就曾在日記裡記錄過女兒11年前的豪言壯語:
聯考最高分要考720分,最低分也不會低于590分。
為了這個雄心壯志,她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學習目标和學習計劃,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
最終,她以725分的成績擁抱北大,實作了自己兒時的夢想。
記得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曾說過:
“如果一個人朝着他夢想的方向奮勇自信的前進,為了實作他的理想,盡力奉獻自己所能提供的一切,那麼事業也會成功。”
成功的道路都是由目标鋪成的。
它是激勵孩子不懈追求的動力,是撬動孩子夢想的支點,也是孩子開挂人生的開始。
隻有早早引導孩子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孩子才能擁有一往無前的拼搏精神,才能锲而不舍地走向成功。
想要孩子出色
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目标感
卡内基曾做過關于人生目标的調查,他發現:
世界上隻有3%的人能夠有确切的目标,并知道怎樣把目标落實。
而另外97%的人,要麼根本沒有目标,要麼目标不明确,要麼不知道怎樣去實作目标。
十年後,他對這些人又做了一次調查發現:
原來那3%有目标的人都在各自的領域裡,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而那97%的人,除了年齡增長了十歲之外,在工作、生活、個人成就上,幾乎沒有太大的起色。
是以,想要養出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确定目标,如何實作目标。
1. 幫助孩子樹立一個清晰而強大的長期目标
心理學家庫柏·史密斯曾經做過一個很著名的“夢想與結果”的心理學實驗。
實驗人員分别設立了遠近兩個目标,讓孩子們進行投籃,并提前設想自己的分數。
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那些最初選擇了遠處目标的孩子,最後的得分都很高。
而那些選擇了近處目标的孩子,卻有大部分沒達标。
這讓我想起閨蜜家的兩個兒子。
大兒子從小就喜歡航天,立志要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為了這個夢想,小家夥一直堅持遊泳、籃球、跑步多項體育運動。
學習上更是自律又努力,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前10。
二兒子一直沒有什麼目标,并且一遇到失敗或者阻力就想要放棄努力。
因而,他的學習狀态時好時壞,成績也是忽高忽低。
作家查爾斯說:
“有了長遠目标,才不會因為暫時的挫折而沮喪。”
強大而清晰的長遠目标可以讓孩子産生恒久的動力,更強的自律性,越挫越勇的抗逆商,幫助孩子奮力奔跑,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沒有目标的孩子,則很容易懈怠或者因為眼前的挫折和失敗喪失動力。
是以,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一個強大而清晰的長期目标,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2. 别讓孩子的目标隻局限于學習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孩子:
他們有的對學習沒興趣,每天隻想着玩。
有的隻想考個好分數,好學校,除此之外,沒有太多的興趣愛好,求知欲也不強。
還有一部分孩子,成績中等偏上,但從小被逼着學習,承擔着過重的學習壓力,時不時感到壓抑,甚至會有抑郁傾向。
這些孩子在聯考後,很容易就會掉入“空心病”的漩渦,成為一個三無人員:
無興趣、無目标、無驅動力。
心理學家威廉·戴蒙在《目标感》中說到:“孩子的目标不應該局限在方寸之内。
通過考試、考上名校,這些短期的目标,是為了達成更重要目标的手段,不是“終極關切”,算不上真正的目标。
真正的目标包含三大要素:
第一:對自己有意義。
第二:對社會有價值。
第三:意圖可以概括。
是以,别讓孩子的目标隻局限于學習,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引導孩子找到自己學習和努力的意義,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關鍵。
憑借優秀的程式設計技術在支付寶ATEC小程式挑戰賽上一戰成名的11歲女孩萬海妍說:
我以後想學AI,想要開發給人帶來便利的軟體。
12歲福州男孩倪浩洋在網上分享自己玩蟲子的視訊,收獲了70萬粉絲。
他不喜歡玩遊戲,也不關心自己短視訊的資料和評論,一心隻想着了解更多的昆蟲,向大家傳播更多的自然科學知識,希望自己能夠發現一個新的昆蟲品類,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為了這個目标,他不僅一有時間就糾纏着父母帶他去野外尋找昆蟲,還主動去學習更多的自然科學知識,并且把這種探究的精神遷移到了自己其他的學習中。
看過這麼一個心理原理:
讓我們重複做一件事的動力是什麼?
是兩個因素:熟悉感和成就感。
興趣是孩子動力的源泉,也是孩子目标感的前提。
我們隻有幫助孩子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才能讓孩子搞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标,找到努力的長久意義。
每個成功圓夢的孩子
背後都站着優秀而淩厲的父母
網上曾有一段爆火的視訊: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一邊嚎啕大哭,一邊精準地回球。
網友們紛紛表示:
“真是又心疼又勵志。”
福原愛也忍不住在視訊下喊話說:
“我懂你的心,可能我是世界上唯一懂你心的人了吧,有機會我們坐着好好聊一聊。”
面對媒體的采訪,小女孩的父親解釋說:
“學乒乓球是孩子自己的意願,但孩子畢竟是孩子,累了、倦了、受批評了……都會想到退縮,我認為作為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并且陪伴孩子去堅持。”
确實。
孩子畢竟隻是孩子,難免會有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的時候。
我們想要幫助孩子實作夢想,就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堅持。
劉國梁的女兒劉宇婕從三歲開始打球,媽媽每天堅持陪她訓練比賽,五年時間從未間斷。
8歲時,她一舉奪魁,成為高爾夫冠軍。
舞蹈家黃豆豆也曾在節目中,特别感謝童年被父母鼓勵練舞的故事。
七八歲的時候,媽媽每天早上都會把他按在床頭櫃上給他壓腿。
每當他因為疼痛大哭的時候,父親都會在一旁鼓勵他。
他的身材比例無法滿足舞蹈演員的标準,父母沒有氣餒,更沒有放棄,而是讓他帶着定制的鐵環每天倒吊在家中房梁上。
堅持2年後,他的下半身比同步生長的上半身超出了12CM,終于達到了舞蹈演員的标準。
事實證明:
沒有父母的狠心和堅持,就沒有孩子光彩奪目的圓夢之旅。
每一個圓夢的孩子背後,都站着優秀而淩厲的父母。
記得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邊玉芳也曾說過:
“當家長表現出對子女所學内容的興趣,并給與陪伴,孩子面對學習困難會更具堅持性。”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堅持。
所有孩子的堅持,都源自于父母的堅持。
父母不偷懶,孩子才不會任性。
父母不放棄,孩子也不會半途而廢。
正如有位教育專家所說得那樣:
“小孩子都會任性,但大人不可以放棄督促的責任。”
父母付出了多少,都能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留下痕迹。
父母越努力,孩子越優秀。
《塔木德》中有句話說得特别紮心:
“一位百分百中的神箭手,如果他漫無目的地亂射,也不能射中一隻野兔。”
同樣的,沒有目标的孩子,忙忙碌碌一生也無法取得耀眼的成績。
隻有從小培養孩子的目标感,陪伴孩子學會堅持,孩子才有機會走上人生的巅峰。
這是父母最大的成功,也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