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21年國産手機,各品牌競争看似激烈,但實則徹底淪為國外科技公司的附庸,網友們俗稱的“買辦”企業基本定型,最終勝利者還是以美技術為主的企業主導這個市場。
很多人對國産旗艦手機動辄四五千元的起步價也是習以為常,諸多理由通過無良媒體洗腦竟然也被大衆認可。例如:晶片随着制程工藝的進步,研發費用提高,良品率降低,這就成了漲價的理由。事實上,數位産業的發展趨勢本身就是,技術越先進,成本反而會降低。寫出這樣文章的媒體人,資料來源于哪兒?雖說不能想當然懷疑,但其心可誅!

年底,剛釋出的小米12與小米12 Pro的硬體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但小米12的起步價硬生生的來到3699元,相比1999元時代的初心,現在已經聽不見“好貨也便宜”的雷軍之聲。
再例如,從華為分離出來的榮耀,榮耀Magic3在換裝高通骁龍芯之後,手機本身調教并不算出衆,但打着華為Mate50的旗号,拿着Mate40的設計元素走一遭,也賣到了4599元的起步高價,當年榮耀6跟随小米的步伐也是1999元好嗎。消費者抱着對華為的信任,出手了,但後悔的不在少數。
“沖擊高端”本身就是僞命題,iPhone12,iPhone13系列的首發起步價都在降,一是它本身售價就很高,二是從硬體本身性能提升來講,也不大。無論是晶片性能,還是拍照品質,都不會有質的變化。
不用談蘋果自己的A系列晶片,美國的高通骁龍晶片,骁龍888,骁龍888 Plus,骁龍8 Gen1本身性能提升都不明顯,千萬别提什麼研發成本,簡單改改而已,也别提三星,台積電的代加工成本,這個成本價能有多高?
一部手機裡采購過程中高價的配件沒幾個,基本配件更是低廉。為什麼國産手機,以沖擊高端之名瘋狂漲價,一是自身利潤,二是自己是個買辦而已,後面的主子缺錢。
制裁華為,受益者不是蘋果是誰,不是高通是誰,不是以美技術核心的企業又是誰?數位産品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加量不加價的過程,現在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基本是減量而瘋狂加價的過程。說白了還是核心實力沒有。
當然這些國産手機品牌也在試着改變,例如vivo自研v1的ISP晶片,OPPO 馬裡亞納 MariSilicon X影像移動NPU晶片,還有這次小米的充電晶片。雖說這些晶片不能說不重要,但畢竟不是核心晶片,高通的處理器一改變,基本上這些晶片就毫無用處了。為何這麼說,華為海思麒麟晶片,其實它打造的是整個晶片系統,這才是更可怕的。你用高通的晶片,人家也是一個系統,人家晶片系統本身如果就有強大的影像實力、充電效率,非要用你自研的費電嗎?話說回來,美不禁華為禁誰!
此外,操縱售價上漲的除了核心技術主導者,還就是市場環境,本身現在手機性能的确強,換機頻率也随之降低,為了維持利潤率,擡高單品售價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不過商家給大衆滲透的就是,買我的旗艦,你就是高端消費者,哈哈!
品牌意識真沒辦法。畢竟蘋果的品牌價值在哪裡,即使首發價降低了,但所謂的爛大街的品牌還是高端。華為都這麼慘了,新釋出的手機一部5G手機手機都沒有,很多消費者依舊容忍它的4G新品,就是這麼固執。你榮耀雖說有了5G,但體驗就是不行,消費者就是不認可。
2021年不客氣地說就是買辦企業繼續漲價的一年,為主子打工最賣力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