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劉禅不難想到那個終日無所事事,即使有諸葛亮這樣的賢臣輔佐,也終究是碌碌無為的阿鬥
,遇到困難隻會逃避、躲閃、投降,可是事實當真如此嗎?
為什麼當時還可以抵抗魏國的蜀國,就草率投降了,難道真的是沒有兵力了麼?
當劉禅投降之後,他的生活逍遙自在
,可是這對于司馬昭這個老狐狸來講,他為什麼就這麼信任劉禅沒有再次複國的決心,怎麼就能讓劉禅在魏國老老實實呆着,他難道不害怕麼?
追其原因還是劉禅寫了這三個大字。

一、劉禅投降
劉禅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并不是什麼天才,但是也不是傳說中的扶不起來的阿鬥,
也就是一個中規中矩的普通人,隻不過在漢末三國,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隻是顯得他過于平庸了,總體上來講,劉禅還是比較有政治智慧的,從以下幾個事情就能看出來。
首先是他和諸葛亮的關系,當時的諸葛亮基本已經算得上是一名權臣,總攬軍政大權
,基本上諸葛亮是這個國家事實上的君主,此時的劉禅隻有兩個選擇,一是與諸葛亮為敵,将權力重新争奪回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是尊重諸葛亮,輔佐諸葛亮,劉禅選擇了第二種
,如果當時劉禅與諸葛亮為敵,蜀漢也撐不到最後,很快就會被曹魏滅國。第二是諸葛亮死後留了一個遺囑,讓蔣琬和費祎繼承自己的官位,繼續管理這個國家。
這個時候就是顯出劉禅作為一個君主的素質的時候了,
他讓這兩個人一個管理政治,順便管理軍事,另一個反之,這樣就讓這兩個人互相制約,互相制衡
,沒有一方的權力過大,把平衡管理的很好,這也能看出來他的政治才能,懂得制約和限制。
第三個是在蜀國被滅掉之後,劉禅本人被抓去洛陽
,面對晉武帝司馬炎這種老狐狸,劉禅表現得就非常乖,
沒有一點反抗之心,吃喝玩樂,沒有一點關心亡國的心思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此誕生,因為劉禅隻有這樣才能躲過政治迫害,保住自己的性命。
觀察蜀國的地形,其地理位置極佳,易守難攻
,結果蜀漢卻是最早滅亡的一個國家,劉禅投降的時候,姜維手中還掌握着大量的兵權,完全可以背水一戰,
并沒有到非降不可的地步,那麼劉禅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沒有别的選擇了嗎?
力主投降的蜀國大臣是谯周
,其實有這個想法的并不隻是他一個人,那時候的蜀國還是有兵力去對抗魏國大軍的,姜維也在劍門和魏國進行着拉扯,結果劉禅這一投降,姜維是不知所措了。
蜀漢分為主戰派和投降派
,可是在綿竹一戰之中諸葛瞻等主戰派基本都為國捐軀的了,剩下的姜維還被困在劍門,是以成都已将是谯周等投降派的天下,
就連劉禅想要退守南中也被谯周壓制住了。
若是劉禅不投降去投奔其他國家,早晚都會被魏國消滅
,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若是不投降,拼死抵抗,堅守住城門,也是能抵抗鄧艾帶着經過長度跋涉的兩萬疲弱之兵。
劉禅的投降是曆史的選擇,即使他不投降,也注定失敗
,因為當時的朝内無将、野外無兵、皇帝無志、大臣無節,蜀國内部的種種原因也是劉禅必定會投降的理由。
二、被俘虜的日子
但是在這亂世之中,能保全性命已經不是件易事
,更何況劉禅投降之後不僅僅讓自己家延續富貴,
還讓蜀漢官員得到了有待,這已經是劉禅能夠做到的最好地步了,
繼位後因為蜀漢連年的戰火,越發的衰弱,也就成為了階下囚。
劉禅帶着一衆舊大臣遷到魏國,被封為安樂公
,繼續過着吃喝玩樂的日子,一日司馬昭設宴招待阿鬥,其主要的目的仍舊是試探劉禅,司馬昭故意安排蜀人表演蜀國的舞蹈,一衆大臣們看到故國的舞蹈,都非常難過,
隻有劉禅一人拍手叫好,沒有一絲難過。
司馬昭見狀,故意問劉禅,拿話來試探他
,問他是不是還想念蜀國,而劉禅毫不遲疑地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聽後一陣竊喜,他
這句話讓自己的本性暴露無遺,軟弱,享受安逸,直接是亡國忘本,
而這句話,
這也就是樂不思蜀的來源
。
三、三個大字
劉禅在魏國的日子裡并沒有整日想着如何複國
,而是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歡樂當中,司馬昭的下屬,并不是很放心劉禅,他們向司馬昭谏言,要找個機會殺了劉禅,以絕後患,
因為不知道劉禅現在的狀态是不是在蟄伏,為以後的複國做準備。
是以司馬昭也是多次試探劉禅,看看劉禅是否是真的裝瘋賣傻
,而劉禅見到這架勢,就不斷的向司馬昭索取豪宅、美酒來彰顯自己的胸無大志,并且他還在自己的宅邸上親手寫下三個大字
“中山寨”。
當司馬昭聽聞此事後,高興地告訴衆人,此功不懼反矣,可以免死了,
可是衆人都很疑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司馬昭告訴他們,劉禅寫的這三個字倒過來念就明白了。“寨山中”又是什麼含義呢?其實真正的意義是“
在山中”
劉禅的這三個字就是在表現自己的歸屬之意
,經過這件事情之後,司馬昭也沒有将其殺害,劉禅和他的後人也是在西晉過的逍遙自在,劉禅的這一舉措,
也算是明智之舉了。
四、總結
其實相對于大局來說,劉禅是沒有思想的,他隻是在重複着諸葛亮給他規劃好的道路
,直接前行就好了,但是能堅持三十餘年,那也實屬不易,是以說這個人并不是真的一無所事,隻是,在當時的背景下略顯平庸。
劉禅其實挺能看清楚大局的,知道這時候投降是最好的選擇,
于是果斷地投降,讓自己及臣子們有最優的待遇,雖然一直被後代诟罵,
但是無知之人,安于當下就很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