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随和又自尊。——餘秋雨
1926年3月,把第四期中未能升學的入伍生編為第五期入伍生第一團。至7月,又招生1000餘人,編為入伍生第二團。

1926年9月,入伍生升為學生隊,分步、炮、工、政治、經理五科。組成6個大隊、17個中隊、53個區隊。11月15日開學,1927年8月畢業,畢業生2418人。
1、許光達
1908年11月19日生,湖南省長沙縣人。
南昌起義時,任第11軍25師75團3營11連排長、代理連長。1930年2月,紅6軍參謀長。7月,任紅2軍團第17師師長。1932年1月,應城戰鬥中身負重傷,被送往蘇聯治療,并入莫斯科國際列甯學院學習。
1938年初,回到國内,任大訓練部長、教育長、第3分校校長,發表《抗大在國防教育上的貢獻》、《戰術發展的基本因素》、《論新戰術》等文章。1942年春,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
1946年,晉綏野戰軍3縱司令,1949年6月,第2兵團司令員。參加了南征作戰、馬良坪戰鬥、綏遠戰役、高家堡戰役、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延清戰役、宜川戰役、澄郃戰役、荔北戰役、扶郿戰役、蘭州戰役等。
2、張宗遜
1908年生,陝西省渭南縣(今渭南市)人。
1927年秋收起義,任第1師第1團2營6連連長。1928年5月4日,任第四軍的一名連長,成為“我軍創始階段的少數幾個連長之一”。1930年後,任第12軍軍長、第14師師長等職。1934年10月,接任紅3軍團第4師師長。
抗日戰争,第120師第358旅旅長。先後參與指揮雁門關伏擊戰、滑石片伏擊戰、陳莊戰鬥。
1946年晉綏軍區1縱司令,奉命開赴延安。1947年,任陝甘甯野戰集團軍司令,參加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岔口戰役、黃龍戰役、延清戰役等戰役。
3、陶鑄
1908年生,湖南省祁陽人。
1929年到1933年,先後擔任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書記,漳州特委書記,省委組織部長,福州中心市委書記等職務。組織了聞名全國的廈門劫獄鬥争,先後建立了閩南工農紅軍遊擊總隊和閩東地區的人民武裝力量,後來這些部隊的一部分編入新四軍。
1933年5月,由于叛徒出賣,在上海被國民政府逮捕。在被監禁的四年期間,陶鑄團結和鼓舞被囚戰友,同敵人不斷地進行了英勇的鬥争。
1937年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後,被派往湖北組織抗戰,建立了鄂中遊擊區,上司鄂豫挺進隊。
1940年到延安,先後任中央軍委秘書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長,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平津戰役中,化裝進入北平同傅作義将軍談判。
建國後,任國務院副總理。
4、宋時輪
1907年生,湖南省醴陵縣人。
1927年,國民黨在廣州制造了“四一五”慘案,被捕入獄。1929年,出獄後到湖南浏陽、醴陵和江西萍鄉邊界地區組建遊擊隊,任萍醴邊遊擊隊隊長,後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
1930年,紅35軍參謀長、獨立第3師師長。1936年,任紅30軍、紅28軍軍長。
抗日戰争,任120師716團團長,雁北支隊支隊長,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
解放戰争,渤海軍區副司令員、第10縱隊司令員。參加泰蒙戰役、孟良崮、沙土集戰役,指揮梁山阻擊戰,參加宛西戰役,宛東戰役。1949年,任第9兵團司令員,淞滬警備區司令員。
5、楊至成
1903年生,貴州省三穗縣人,侗族。
1923年,參加川滇黔聯軍,任軍需官。1926年春随聯軍到廣東,考入黃埔軍校第5期。
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1929年1月随紅4軍向贛南、閩西進軍,任紅四軍副官長,籌款建立了一個臨時被服廠,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的軍裝。
1930年起,任紅12軍副官長,紅軍總兵站主任、總供給部部長、紅一方面軍後勤部部長,先後組織建立了中央蘇區的“赤色郵政”,紅軍的有線電話網和無線電通訊聯絡,建立了槍械、彈藥、被服、紡織、鞋襪、衛生材料等20餘個工廠,建立和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保障紅軍的物資供應,并創辦了後勤學校。
抗日戰争,任軍委總供給部部長。1938年冬赴蘇聯就醫,1939年起先後入蘇共遠東局黨校、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1946年1月回國後,在東北負責後勤,組織擴建軍需工廠、兵站、醫院和倉庫,為部隊提供物資保障。
6、郭汝瑰
1907年生,四川省銅梁縣人。
1927年,受上級指派,與傅秉勳一起,到堂兄川軍軍閥郭汝棟部,從事秘密工作。1931年底,進入陸軍大學第十期學習。在陸大學習三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留校擔任戰史學教官。
1936年底,第14師參謀長,到“廬山軍官集訓團”受訓。淞滬會戰中,代理42旅旅長,與日軍反複沖殺7天7夜,8000多人隻剩下2000多人,陣地仍未丢。1945年2月,被任命為掌管全國各軍師編制、裝備的軍務署副署長、署長,兼國防研究院副院長。
這一階段,他與組織失去聯系10多年。1945年4月,經同班同學任逖猷聯系,與他的堂弟任廉儒會談,不久安排與董必武會面。此後,成為單線聯系的地下黨員。
解放戰争中,他在國軍國防部出任要職,先後擔任多個廳長,直接負責編制作戰計劃,并一度派赴徐州,任顧祝同為總司令的陸軍總部參謀長。這期間,任廉儒轉任上海任川鹽銀行上海辦事處主任,往于甯滬之間,負責傳遞情報。他傳遞出來的情報,在多次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接受上級訓示,辭去國防部職務,到部隊擔任軍長。解放軍入川之際,率部在宜賓地區通電起義。
7、廖運周
1903年生,安徽省淮南市人。
1927年,遵照黨的訓示,在國軍開展兵運工作,隻與北方局組織部長朱瑞單線聯系。
1938年2月任第110師第656團團長。三個月後,在台兒莊會戰中身先士卒,率領所部屢立戰功。1938年10月,武漢會戰正酣,侵華日軍淞浦師團被中國軍隊重重包圍。率部隊到達箬溪以西的小坳後,他遇到了先行到此的三二八旅旅長辛少亭,兩人給予猛追不舍的日軍以打擊。
1946年6月,110師計劃在豫北舉行起義,所部被調往山東,起義的工作計劃不得不暫時中止。1947年夏,華東局準許110師成立了地下黨委,廖運周擔任黨委書記,晉冀魯豫中央局派到該師策劃起義的劉浩為副書記,他把上級黨組織派來的同志,安排在副官處、師直屬諜報隊和電台擔任要職,逐漸掌握了110師的情報工作。他們幾次要求起義,都沒有被準許。中原軍區訓示他們“積極準備,耐心等待,在最有利的時機,起最大的作用”。
1948年5月,上級訓示近期内要打一場大仗,要求110師地下黨委做好一切準備,在解放軍的接應下完成起義的任務。1948年11月24日,第85軍從蒙城開到雙堆集的趙莊。黃維兵團突圍中,110師打前鋒,11月27日早晨6時,該師(缺一個團)官兵5500餘人成功起義,立下首功。
8、譚希林
1908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
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轉戰至井岡山。1929年後,曆任紅4軍随營學校總隊長兼教育長,閩西紅軍學校校長,紅20軍代軍長,閩西新紅12軍參謀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警衛團團長。
1938年底奉調赴華中,任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軍事部部長,新四軍第4支隊參謀長、江北遊擊縱隊司令員、第7師代師長。率部參加了鞏固發展津浦路西和皖江根據地的鬥争和反頑、反“掃蕩”作戰。
解放戰争,解放軍第32軍軍長。
看看這期的名單,簡直就是為我軍專門培養,有大将(許光達)、上将(宋時輪、楊至成、張宗遜),又有國務院副總理(陶鑄),還有兩位非常成功的紅色特工(郭汝瑰、廖運周)。
國軍方面有名的隻有鄭庭笈、勞冠英、邱行湘等少數幾個人。這一期,蔣校長恐怕要氣暈。
下面是五期部分學員名單:
唐守治、王劍嶽、蔔懋民、劉眉生、陳文杞、呂旃蒙、梁希賢、彭孟緝、黃紅、楊家骝、譚希林、 許光達、潘子仰、廖以義、黃超、楊志成、勞冠英、陶鑄、宋時輪、李鴻、單心輿、陳有維、甘 霖、楊元森、楊至成、郭汝瑰、黃振權、趙守信、鄭庭笈、汪毅夫、姜弼武、 廖昂、廖運周、鄭全山、孫進賢、王良、朱耀章、黃永淮、張宗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