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為何不殺鳌拜?不是他罪不至死而是功勞确實太大

說起鳌拜,我們都知道他是康熙時期的四大輔臣之一,因晚年貪權求勢,被少年康熙所擒。也正因如此,後世的文學和影視作品都大力渲染康熙擒鳌拜一事,而對于鳌拜其人,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殊不知,鳌拜也曾是個忠臣的楷模,死心塌地追随太宗、世祖兩位皇帝。

康熙為何不殺鳌拜?不是他罪不至死而是功勞确實太大

鳌拜出生将門,他的祖父索爾果在努爾哈赤時期統領鑲黃旗,他的父親衛齊在皇太極時期任盛京提督,他的叔父則更顯赫,是清開國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此外,鳌拜的哥哥卓布泰在順治朝時授征南将軍,弟弟巴哈也是順治朝的領侍衛内大臣。

鳌拜自幼和其他滿洲貴族一樣,善于弓馬騎射,成年後技壓群雄。起初,他隻是皇太極身邊的一個小侍衛,他的升遷完全是真刀真槍拼來的。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發兵攻打毛文龍據守的皮島,别看皮島這個地方不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直接威脅到盛京的腹地,清廷幾次進攻始終無法攻克皮島。當時鳌拜從征軍中,在阿濟格制訂兵分兩路的計策後,鳌拜主動請纓,率部攻打皮島,并立下軍令狀,視死如歸。

在明軍的猛烈炮火攻擊下,鳌拜沖鋒陷陣,一時間士氣大增,清軍奮勇争先,最終攻克了皮島。鳌拜一戰成名,皇太極下令晉封三等男爵,并賜号“巴圖魯”。

康熙為何不殺鳌拜?不是他罪不至死而是功勞确實太大

崇德六年(1641),松錦會戰,錦州是明朝的軍事重鎮,清軍入主中原就必須要攻克錦州。這一年,鳌拜跟随鄭親王濟爾哈朗圍攻錦州。而這時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大軍入駐松山,猛攻清軍。

鳌拜率鑲黃旗護衛在進軍途中遭遇明軍,迎頭給予痛擊。然後不等軍令下來,又乘勝追擊,一直打到明軍大營之前。鳌拜五戰皆勝,因功晉升一等梅勒章京。同年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支援錦州,鳌拜率兵沿途追殺撤退的明軍。這一次松錦會戰,直接擊垮了明軍的主力,為清軍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鳌拜也因戰功赫赫,升為護軍統領。

清入關後,鳌拜于順治元年(1644)跟随阿濟格進攻守衛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一路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又與多铎一起瓦解了大順軍,攻克了六十三座城池。順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肅親王豪格進攻張獻忠部,除了雲貴的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外,基本上肅清了四川的農民軍。入關後鳌拜參加了大小數十次戰役,軍功卓著,為清朝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康熙為何不殺鳌拜?不是他罪不至死而是功勞确實太大

當然,在大清開國時期,不僅僅是鳌拜戰功顯赫,愛新覺羅氏的子孫以及滿洲貴族們幾乎人人都有軍功。如果以軍功論,鳌拜也算不上是佼佼者。但鳌拜有一點是旁人比不了的,那就是對皇太極和順治帝的忠心。

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病逝後,肅親王豪格與多爾衮展開了帝位争奪。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鳌拜與兩黃旗大臣索尼、譚泰誓死效忠先皇,極力擁護先帝之子肅親王為帝,反抗多爾衮,甚至不惜準備武力相抗。後來雙方各自讓步,擁立了幼子福臨即位。

康熙為何不殺鳌拜?不是他罪不至死而是功勞确實太大

鳌拜反對多爾衮這為他日後埋下了極大的隐患。多爾衮成為攝政王後,先後三次迫害誓死不屈服于他的鳌拜。第一次是在順治元年,鳌拜征讨大順軍立功後,由于阿濟格沒有奉旨班師回朝,且謊報戰功受罰,結果鳌拜戰功不被論述,還被罰了幾百兩銀子,甚至還因他庇護譚泰等人,差點被革職。

第二次是順治五年(1648),鳌拜因部下冒領戰功被革職罰銀。後來又被告發在皇太極死時“擅自發兵丁守門”,鳌拜被論死罪。第三次是順治七年(1650),多爾衮生病,想要順治帝探望他,他就請貝子錫翰傳達,然而轉臉又責錫翰,還把鳌拜治了個包庇罪,再次論死。

鳌拜在多爾衮執政期間吃盡了苦頭,直到多爾衮去世才算是苦盡甘來。順治帝親政後,對于鳌拜始終未屈服多爾衮深表贊賞,并對其加以重用,并在順治帝去世後與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位列四輔臣。

康熙為何不殺鳌拜?不是他罪不至死而是功勞确實太大

鳌拜一生南北征戰,身先士卒,曆經三代皇帝,功勳卓著。盡管後來擅政弄權,康熙帝給他定下了30款重罪,本應斬立決,但康熙帝還是不忍殺他将其囚禁。不久,鳌拜死于獄中,康熙念及他的功勞,追贈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雍正時期,複一等公,加封号“超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