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争中的長津湖戰役是志願軍第九兵團心中的痛,在以優勢兵力分割包圍美軍陸戰1師的情況下,讓陸戰1師給逃了。
對于這次戰役向來衆說紛纭,人們也在思考被美軍陸戰1師逃脫的原因。
誠然,最大的因素是嚴寒的天氣導緻第九兵團大量凍傷進而快速失去戰鬥能力。但是,除去客觀原因,主觀上的原因亦值得人們探讨。
綜合戰役過程來看,第九兵團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僅從一個方面來展開。
一、主席指出:陸戰1師是美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1950年11月12日,在看了志願軍第九兵團上報的作戰計劃後,有一位老人馬上覺得不妥,立即給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副司令員鄧華、樸一禹發電指出:必須精心組織殲滅美軍陸戰第一師。
這位老人就是主席。
電報全文如下:
美軍陸戰第一師戰鬥力據說是美軍中最強的,我軍以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一個至兩個師作預備隊。九兵團的二十六軍應靠近前線,作戰準備必須充分,戰役指揮必須是精心組織的,請不斷指導宋陶(宋時輪、陶勇)完成任務。
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是解放軍一貫以來的軍事原則。主席認為:美軍陸戰1師前鋒部隊雖然隻有兩個團,即陸戰5團戰鬥隊和陸戰7團戰鬥隊,但考慮到美軍陸戰1師實力極其強大,志願軍火力薄弱,不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難以殲敵。
是以,主席要求宋時輪,至少要以四個師圍殲陸戰1師兩個團,為保證圍殲成功,還至少要有一到兩個師的預備隊。這樣還不夠,主席還要求第九兵團預備隊二十六軍必須靠近前線,以便在戰鬥發展不利時随時能投入戰鬥。
可見主席提出的要求是圍殲美軍陸戰1師,第九兵團的兵力部署應該是:四個師為第一梯隊,一到兩個師為第二梯隊,二十六軍四個師為第三梯隊。以九到十個師的兵力部署來確定此次圍殲戰的成功。
二、宋時輪的實際部署
當美軍陸戰1師進至長津湖地區後,宋時輪命二十七軍79師攻殲柳潭裡之敵,二十七軍80師攻殲新興裡之敵,二十七軍81師為80師預備隊,二十七軍94師為兵團預備隊并為79師預備隊;二十軍58師攻殲下碣隅裡之敵,二十軍59師分割柳潭裡之敵與下碣隅裡之敵聯系,二十軍60師切斷下碣隅裡之敵與古土裡之敵聯系,二十軍89師攻殲遠離長津湖戰區的社倉裡之敵。

當時,志願軍第九兵團掌握的情報是:柳潭裡為美軍陸戰1師一個團,新興裡為另一個團,下碣隅裡為一個營,古土裡為另一個營;社倉裡為韓軍第3師團一個聯隊。
實際的情況是:柳潭裡為美軍陸戰1師陸戰5團、7團兩個戰鬥隊,新興裡為美軍第31團戰鬥隊,下碣隅裡為美軍陸戰1師師部,實力相當于一個團戰鬥隊;社倉裡為美軍第3師7團。
戰場态勢是:志願軍二十軍、二十七軍部隊已經神不知鬼不覺進至指定位置,完成了對陸戰1師及第31團戰鬥隊的分割包圍。而美軍陸戰1師和第31團戰鬥隊還沒有發現。
從戰場态勢看,雖然宋時輪掌握的情報不完全準确,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是很正常的,但對戰局的影響似乎并不大。
可惜,這隻是表象。
志願軍二十軍和二十七軍雖然完成了對美軍的分割包圍,但同時也暴露了自己的一大問題。那就是兩個軍八個師的部隊被完全分散。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是解放軍的基本原則。從戰場全局來看,志願軍占據了很大優勢,可是細化到每一個分戰場,都沒有形成絕對優勢。
這是因為,既有主攻的部隊,又有阻擊的部隊,還有預備的部隊,實際上主攻的力量就弱了。
另一方面,八個師完全分散,互相之間難以有效協同,也就無法形成合力。
在柳潭裡,志願軍是以一個79師大約1萬人對付美軍陸戰1師兩個團戰鬥隊大約8千人,另有94師大約1萬人為預備隊。
在新興裡是以80師(配屬了81師242團,該團負責切斷新興裡與下碣隅裡之間聯系)大約1萬3千人對付美軍第31團戰鬥隊大約3千3百人,另有81師大約7千人為預備隊。
在下碣隅裡是以58師大約1萬人對付美軍陸戰1師師部大約4千人,沒有預備隊,但59師大約1萬人負責阻擊下碣隅裡之敵增援柳潭裡以及阻擊柳潭裡之敵逃跑。
在古土裡是以60師大約1萬人負責警戒、阻擊古土裡之敵大約2千人。
在社倉裡是以89師大約1萬人對付美軍第3師7團大約3千7百人。
兵團預備隊二十六軍遠在江津,距離長津湖有3到5天路程。
而主席的要求是以四個師主攻,一到兩個師後跟上,二十六軍靠近前線,大約9到10萬的兵力來圍殲美軍陸戰1師兩個團戰鬥隊8千人。
是以,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的部署和主席提出的要求完全不符。
三、宋時輪為什麼要這麼部署?
抗美援朝戰争初期,在志願軍中有兩種思想是非常具有普遍性的。一是怕。怕美軍的飛機、坦克,特别是飛機。二是輕敵。認為老蔣800萬大軍都被我們打敗了,區區美軍算什麼?
第二種思想在第九兵團還是較為普遍的,當時第九兵團有句順口溜就是:從北到南,一推就完。意思打敗美軍輕而易舉。
從宋時輪的戰役部署就可以看到,他的意圖是要打一個打殲滅戰,一口吃成胖子,把美軍陸戰1師整個殲滅掉。是以他兩個軍八個師把下碣隅裡、新興裡、柳潭裡團團圍住,八個師裡還分别安排了部隊切斷陸戰1師各要點之間聯系的部隊。這架勢就是哪邊都不想錯過,一個美軍都不想放跑的樣子。
甚至還派了一個師去打遠在社倉裡的美軍第3師部隊。
心氣很好,計劃也很好,但宋時輪卻忽略了志願軍與美軍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等最終發現自己兩個軍不足以吃掉陸戰1師時急忙調上二十六軍,可二十六軍距離過遠,等趕到時陸戰1師已經開始突圍了。二十六軍非但沒抓住敵人,反而因為長途奔襲,遭遇美軍空襲,以及疲勞凍餓等原因,拖垮了自己。
雖然我們作為事後諸葛亮很清楚抗美援朝戰争中志願軍很難整建制的消滅美軍,但這個問題主席當時已經考慮到了。主席也想殲滅美軍陸戰1師,但是主席卻認為陸戰1師實力很強大,應該打小殲滅戰,先全力打掉其主力作戰部隊,然後再将剩餘的美軍一口一口吃掉。
陸戰1師最終的逃脫已經證明了宋時輪的錯誤,但還不足以證明主席的正确。要證明主席是正确的,必須得看一看志願軍是否有能力打掉陸戰1師這兩個團戰鬥隊。
四、第九兵團是否有能力吃掉陸戰1師?
這一點,其實隻要看一下實際的戰鬥情況就知道了。
1、新興裡方面。志願軍開始的時候是以80師一個師投入戰鬥,後來第九兵團副司令員陶勇親自指揮81師加入戰鬥,美軍第31團戰鬥隊遂崩潰,被基本全殲。這一戰證明了志願軍在長津湖戰役已分割包圍美軍的有利情況下,速戰速決,是有能力以2個師吃掉美軍一個團的。
2、柳潭裡方向。志願軍79師在第一個晚上的攻擊中就拿下了美軍陸戰1師兩個團戰鬥隊的外圍陣地,但79師因為攻擊太過兇猛,自己也筋疲力盡,沒有能力再攻。美軍方面不敢攻,于是兩軍形成對峙。
而負責阻擊的59師因為天寒地凍,又無仗可打,長期在陣地潛伏等待,凍傷嚴重,戰鬥力銳減。
随後美軍陸戰1師開始突圍,遭到戰鬥力已嚴重下降的79師追擊和59師阻擊。當突圍美軍曆經千辛萬苦逃到下碣隅裡時,說自己的傷亡是1500餘人,有1000多傷員。當時下碣隅裡美軍自身有1000左右傷員。然而美軍陸戰1師引以為豪的空運傷員卻宣稱運走了5000人。這其實說明美軍陸戰1師兩個團戰鬥隊真實傷亡在4000以上,也就是說與志願軍兩個師交戰,陸戰1師兩個團戰鬥隊損失了一半以上的實力。
對照新興裡的戰鬥,基本一緻。
3、下碣隅裡方向。志願軍58師與美軍陸戰1師打成平手,58師占領了下碣隅裡的制高點東山,稍占上風。
4、社倉裡方向。志願軍89師與美軍第3師7團也打成平手,雙方形成對峙。
這樣就非常清楚了,在當時有利的戰場态勢下,志願軍兩個師有能力吃掉美軍一個團。如果宋時輪按照主席的要求,用四個師,再加1到兩個師的預備隊全力攻打美軍陸戰1師兩個團戰鬥隊,取勝的把握是非常之大的。就算戰事不利,預備隊投入戰鬥,基本能確定獲勝。這樣一來靠近前線的二十六軍就可以在這時投入戰鬥,去圍殲剩餘的美軍部隊。戰局和戰果就會完全不同。
戰鬥實際情況充分證明了,主席是對的。
五、按照主席的要求,這一仗該怎麼打?
用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看,隻要嚴格按照主席要求,把胃口放小點,美軍陸戰1師難逃厄運。
1、60師不要去管古土裡之敵,以60師一個團在古土裡以北阻擊增援之敵,以一個團在下碣隅裡以南監視下碣隅裡之敵,以一個團在下碣隅裡以西阻擊下碣隅裡之敵。
2、89師不要去管社倉裡之敵,以一個團監視并牽制該敵即可,因為距離戰區路還很遠。
3、對新興裡之敵的攻擊部署不變。
3、以89師(欠一個團)從柳潭裡西南,以79師從柳潭裡北,以58師從柳潭裡南,以59師從柳潭裡東南,四個師(欠一個團)的兵力對柳潭裡之敵發起圍攻;94師仍然為預備隊,适時投入戰鬥。
4、二十六軍跟進至94師之後,視情投入戰鬥。
這樣的兵力部署,在柳潭裡的陸戰1師兩個團戰鬥隊是沖不出去的。打掉他們後,再轉移兵力圍攻被60師監視的陸戰1師師部,亦有很大機會不讓其逃脫。
而宋時輪不聽這位老人的話,過于分散兵力的部署使得志願軍無力吃掉柳潭裡之敵,該敵突圍後與下碣隅裡之敵會合,形成一個重兵集團,受嚴寒影響的志願軍第九兵團再也無力分割這樣的重兵集團了。
這就是軍事家和戰将之間的差距。
本文未經“這才是戰争”允許,自媒體、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于抄襲洗稿盜圖者,都将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