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重慶與德國北部一個村子之間:一場跨越70年的尋親

年過八旬的中德混血老人漢娜,寫了一本叫《漢娜的重慶》的自傳,講述上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一個中德混血女孩眼中重慶的風土人情、舊物轶事。

作者未曾想到,少女時代眼中的重慶舊地、躍然紙上的童年故事被重慶籍譯者翻譯成中文後,打動了一位重慶人。于是,為了地球另一端毫不相關的老人,他們開啟了一段尋親接力。

(請點選“讀報紙”閱讀重慶晨報電子版)

中國重慶與德國北部一個村子之間:一場跨越70年的尋親

漢娜近照(海娆提供)

中國重慶與德國北部一個村子之間:一場跨越70年的尋親

巧妹手拿舊照

中國重慶與德國北部一個村子之間:一場跨越70年的尋親

一段重慶“往事”

從《漢娜的重慶》譯者海娆那裡,記者得知了漢娜的故事梗概。

1937年,她生于重慶,德文名Johanna,簡稱漢娜(中文名叫傅安娜)。漢娜的父親傅德利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到了東方,最初幾年在西藏探險。後來到了成都,愛上自己的漢語老師彭廷文——一位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并為了愛情留了下來。不久後,随國民政府遷入重慶的德國大使館尋找會中文的從業人員,傅德利便成了一名駐重慶的外交官。

1952年漢娜與父母離開重慶遠赴德國。15年的少年時代,她經曆的是一個重慶妹兒的典型生活,也是她一生難以忘記,并撰寫成書的過去。

海娆原本并沒有答應充當此書的翻譯。在友人的推薦下,她“瞟”了一眼這本回憶錄,看見的是一張黑白老照片:陡峭的臨江石坡上,簡陋的吊腳樓旁,一個西裝革履的西方男子左手公文包,右手文明杖,正在爬坡……圖檔說明是:“1937年,我父親正在爬坡進入重慶城。這是我八十一年前的故鄉,一座遠去的重慶城,一個屬于我父母的時代。”

海娆被這張圖檔觸動,這才回頭關注起了作者。碰巧,海娆是土生土長的重慶江北人。作者書中描述的家,是寨子坪的彭家院子,經她了解,應當在現在江北往機場方向的馬路旁。算起來,她們是隔代的鄉鄰。

記者向重慶的文史專家肖能鑄和地名專家李正權求證了具體的位置,綜合兩人的意見,寨子坪屬于以前的“江北縣”,所轄範圍很大,大緻可以認為在現在機場快速路沿線的附近。

作者筆下的“彭家院子”所在重慶鄉村,是梯田層層,稻花飄香的。海娆很快被文字吸引,再也停不下來,想看看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故鄉,一個混血小姑娘究竟經曆了怎樣的故事。

海娆後來在專欄中釋出了兩人見面的場景。她描述說,2018年秋天,她在德國北部一個偏僻的村子見到81歲高齡的漢娜。她身材高挑,容光煥發,說一口不太流利的重慶話,以重慶人的熱情好客,招待了她這個老鄉。

漢娜親手做了麻婆豆腐、青椒肉絲、紅燒魚,還有德國卷心菜腌制成鹽菜而做出的燒白,“我是重慶人,當然會做這些菜。我從小喜歡吃麻辣,最愛吃重慶火鍋和小面。”

也許漢娜對重慶的感情,很多來自于她的母親。老年時,彭廷文十分渴望回到中國,落葉歸根,卻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成行。84歲那年,她親手為自己設計了墓碑,用中文寫上自己的名字,四周畫上一圈稻花。寓意:家鄉房屋被稻田圍繞。

跨越時空的尋親

在自己的少女時代,這些重慶的親友們給予了漢娜無數的歡愉瞬間,也給予了她很多的溫暖與幫助。她把這些思念寫進書裡。

她想念一起玩耍的小表妹“巧妹”。漢娜的弟弟出生時,小孃(母親的妹妹)帶着四個孩子從成都到重慶,照顧母親坐月子,巧妹是其中之一。後來,巧妹單獨留在重慶,和漢娜一起上學,同吃同住了兩年,甚至差一點巧妹就被漢娜家收養。

她想念“武林高手”黃麗敏。漢娜在江北大廟國小(觀音橋國小前身)讀書時,白皮膚高鼻梁的她一度成為男生欺負的對象。黃麗敏的父親是當地國術教練,她也自然會一些“功夫”。放學路上,男生一路追着漢娜,黃麗敏挺身而出,從書包裡抽出一節能伸縮的小棍子,幫她吓跑了那些男生。從那以後,黃麗敏總是跟漢娜一起放學回家,保護她。

她想念闵曉玲(也許叫李曉玲、李曉林),這是她在南開中學的同班同學,家裡開診所行醫。兩人一起參加學校的舞蹈隊,一起逛街,吃小吃,看電影。假期裡,她們又到彼此的家裡做客。這是她人生第一個閨蜜,當時最好的朋友。

她也想念表哥周基鑒,漢娜全家準備離開重慶時,他告訴漢娜願意供她上學,擔心她在德國會不适應,請求她留在重慶。

再見見他們,是她此生最後的願望。可惜,一時之間并無頭緒。

“一種發自内心的感動。”去年12月,身在重慶的年輕人小劉(應對方要求隐去姓名)無意間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所述,正是漢娜著書懷念童年的事。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背景,甚至是不一樣的重慶,卻讓他産生了一絲共鳴。

小劉說,他自2006年入渝求學、畢業、工作,至今已15年。遠離故土,情愫與日俱增。他與故鄉湖北不過千裡之路,但漢娜與她的重慶,卻有着時間空間的雙重阻隔。他既有同情心,也有同理心,想幫助老太太。于是,他跑到觀音橋,買了一本紙質的《漢娜的重慶》讀了起來。

随着閱讀的深入,他越是好奇——漢娜筆下那些活潑可愛的親友們,今天是否還健在?他們是否知道年少時的好友心底裡依然記得他們?如果他們能再見,将是怎樣的溫情有趣?

小劉将公号文章轉發在自己的朋友圈,恰好一位朋友正好在熱心人為漢娜老太太建立的尋親群裡。朋友随即介紹他與海娆建立了聯系。

小劉從書中整理了漢娜親友的相關資訊,将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自己掌握的線索,寫在了私人公号“枕邊往事”中,希望有知情人能夠提供蛛絲馬迹。

兩條平行的線索

“我會幫助你的,供你讀到高中畢業。如果你願意,你還可以繼續上大學。德國太遠了,你又不懂德語!”這是漢娜書中,1952年她即将離開重慶時,基鑒表哥對她的承諾,有一份親人的關愛,也有一份少年人的情愫。

在他們曾通信的信封上留的位址是“守備街5号”。記者向肖能鑄求證:“守備街”在儲奇門原重慶日報報社附近,守備街與花街子、後慈街相連。海娆回國後曾去尋訪過,但房子拆了,人不知道去了哪裡。

但海娆掌握了兩條線索:其一,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陳民鈾老師在1987年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是“周基鑒”,那麼他可能之前在重慶大學任教。

其二,海娆還找到一份圖檔資料,來源于《嶽池縣志1911—1985》,裡面列舉的嶽池縣名人有“周基鑒”,“重慶市政設計研究院進階工程師”,顯示“周基鑒”工作地在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

兩個沖突的線索,都需要驗證。去年12月16日,小劉聯系重慶大學,又在網上搜尋到陳民鈾老師的電子郵箱,當即給陳老師寫了一封電子郵件,請求幫忙聯系“周基鑒”。

12月17日上午,他給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陳德玖副院長發去短信,講清原委請求陳副院長幫忙。不久後陳德玖副院長給他發來短信,找到了“周基鑒”的侄女周丹。

小劉很快電話聯系到周丹。周丹說,她以前聽她父親和二伯“周基鑒”說過,家裡确實有個德國親戚,但很久沒有聯系了。“周基鑒”抱養過哥哥的女兒周丹和周丹的哥哥,把二人帶去昆明。後來又因種種原因,年少的周丹重新回到重慶父母身邊,她哥哥繼續留在昆明。

有一段時間,“周基鑒”的确住在重慶市政設計研究院分的房子中,也就是漢娜信封上的“守備街5号”。之後,他随親生女兒去昆明養老,在雲南過世。周丹說,不管怎麼樣,二伯已經遠去。她希望,小劉能夠轉告漢娜,二伯這些年來過得很幸福。

此時,小劉也拿到了重慶大學“周其鑒”老師的外孫吳先生的電話。吳先生說,他外公在重慶大學做過幾十年教授,但從沒住在渝中區守備街。此條線索排除。

“巧妹”意外現身

“巧妹是我大姨,現在在廣安。”12月21日,一位叫“菜菜”的讀者,關注了小劉的個人微信公衆号“枕邊往事”,并在背景留言。這個消息讓小劉有些興奮,迅速和對方取得聯系。

“菜菜”姓蔡,今年48歲,他看到公号的文章,頓時想起了媽媽以前給他說過家裡有德國親戚,對方還和媽媽通過書信。緊接着,他在網上找到《漢娜的重慶》電子書,看了前面三四章,确信無疑。

蔡先生說,自己去過德國兩次,第一次是十幾年前,第二次在六七年前。兩次都沒能見到要找的人。

“很早的時候,姨奶奶會經常寫信。小時候我媽跟我說,你姨奶奶得知中德建交,在信裡說她高興得手舞足蹈。”蔡先生媽媽後來調回到江蘇,今年77歲,現住江蘇泰州。蔡先生還發來了他母親和漢娜、姨奶奶彭廷文之間的書信照片。

書中的巧妹依然在世,現在在四川廣安。巧妹和蔡先生的媽媽是親姐妹,蔡先生管巧妹叫大姨。小劉從蔡先生那裡要到了巧妹後人電話,也就是蔡先生的表哥何先生的電話。何先生一口四川話,激動地說:“我們都曉得漢娜這個德國親戚,但是後面斷了聯系。”

他說,他家跟漢娜的媽媽彭廷文,大概二三十年前還有聯系。現在何先生已58歲,何先生的媽媽巧妹也已經84歲。巧妹娘家在四川嶽池縣,後來嫁到廣安。漢娜的媽媽彭廷文在困難時期,曾經寄過來不少衣服、錢,往來的書信都是彭廷文寫的。彭廷文去世後,兩家就逐漸斷了聯系。“漢娜好像也寫不來中文,我們也寫不來德文。”

何先生說,媽媽巧妹現在好得很,一頓還能吃一碗多米飯,身體健康,能種菜能下地,和人擺龍門陣,思維清晰,隻是耳朵不好。家裡有他和弟弟,以及一個妹妹共三兄妹。

小劉還向何先生詢問了書中表哥周基鑒和“蘇新高(崔新高)”的情況,但“巧妹”并不知道更多的資訊。反而是小劉将周基鑒的情況轉告給何先生,換來電話那頭的一聲歎息。

尾聲

找到漢娜親人的消息,由小劉傳給海娆。海娆電話聯系到“巧妹”一家。

84歲的“巧妹”記性很好,回憶了當年很多舊事。她說,當年彭廷文原本動過收養她當女兒的念頭,但她的親生父親沒同意。抗戰結束後,她父親接她回家,從此再沒上學。

通過電子郵件,海娆還拿到了巧妹的近照。照片上的“巧妹”手拿泛黃變色的照片,據說這是當年漢娜的樣子。她沒有那時自己的照片,這一張卻一直珍藏身邊。

海娆在去年12月25日将好消息告訴漢娜,并且把“巧妹”的照片發給了她。據海娆說,漢娜收到郵件後十分激動,立刻打電話給海娆,喋喋不休地回憶了記憶中的巧妹:聰明、學習好,寫作業和納鞋底都比她好。母親常表揚巧妹,批評她。還想抱養巧妹,她是以偷偷嫉妒巧妹……

漢娜原本打算和巧妹通電話,但數十年沒有說過中文的她,表達已經十分不流利,是以放棄了這個打算。之後,海娆建議她和“巧妹”微信視訊,但她手機上卻沒有安裝過微信。海娆說,他們在德國的住所相距很遠,是以也隻能用電話傳授安裝的方法。

裝微信,對于一個80多歲的老人來說,并不容易,但也不算太難。有生之年,她們在螢幕裡,應該還能見面。

據重慶晨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