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四特輯|摩配廠二代黃婷婷:迎接沖撞、持續爬坡

産 哥 說

黃婷婷五年前從五星級酒店離職,接手父親的“摩配廠”。

意外爆單、招工受阻、轉型困境,風雲變幻的市場環境下,兩代人治廠理念猛烈沖撞,這位90後該如何“守業”?

騎着摩托跨越長江大橋,早已成為她的習慣,隻是山城道路曲折起伏,“持續爬坡”并不容易。

騰訊産業網際網路五四特别策劃“青年造廠記”第二期,帶你走進90後姑娘黃婷婷和她的偉福摩配廠。

主筆:睿

編輯:叉叉

小巧靈活的機車穿梭在錯綜複雜的山城中,是重慶這座城市獨特的風景線。

但重慶姑娘黃婷婷說,小時候一點也不喜歡機車,甚至有些“怕”。幼年時,她乘坐父親的助力車,在轉彎的時候不慎跌倒,左腿膝蓋處留下了一塊大大的傷疤。

如今,傷疤還在。但她已經學會開着“大排量”的機車在長江大橋上飛馳而過,踩下油門,享受速度燃點的激情,感受機械運轉的微妙磨合。

這一切的轉變,要從她回到重慶偉福機械制造廠說起。

擴産的“争執”

在汽車進入千家萬戶前,機車一直是口袋日漸殷實的中國老百姓首選的代步工具。重慶作為三線建設時期重要的制造基地,在改革開放“軍轉民”的趨勢下,一批軍工企業,如嘉陵集團、建設集團和望江廠等紛紛轉型生産民用機車,并催生了一大批機車維修和零配件廠商。而随着力帆、宗申、隆鑫等民營企業的加入及迅速壯大,在重慶形成了一個産業鍊條齊全、産值巨大的機車産業叢集,成為重慶的支柱型産業之一。

重慶市商務委的資料顯示,重慶每年生産的機車整車及零部件要出口到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單單在2020年,重慶市出口機車就達到333.9萬輛,出口貨值110.07億元,出口總額占全國機車出口總額(50.2億美元)的三分之一。

黃婷婷接手的家族工廠,生産的正是機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發動機的“曲軸”。如果把發動機形容為機車的心髒,那曲軸就是支撐心髒運轉的核心。

五四特輯|摩配廠二代黃婷婷:迎接沖撞、持續爬坡

重慶偉福機械制造廠(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0年疫情爆發,重慶偉福“意外”迎來增長期,每個月都“被動”迎接爆單。他們的主要客戶位于南美和非洲,疫情後東南亞工廠産能不穩甚至停工,導緻大批量的摩配國際訂單被轉移至國内,重慶偉福長達兩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

這一年,黃婷婷已經“入廠”三年。父親讓她從外貿做起,負責銷售,相對于直接進入“條件艱苦”的工廠,黃婷婷認為父親此舉是有意而為之,銷售工作相對舒适。但疫情後的“爆單”把她推到了“沖突”的一線。

“每次和客戶溝通,對方都會催貨。”黃婷婷細數,工廠飽和産量是一個月十萬套,但客戶的訂單可能有十三萬乃至十五萬套。“沒辦法解決産能,就隻能拖客戶時間,給客戶的交期不明确,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有時,甚至不得不舍棄一些訂單。”

對于這種情況,位處銷售一線的黃婷婷主張立即擴産,引進自動化裝置,擴充生産線,擴大産量。而關注生産的廠一代老黃,則主張“穩健”經營,穩住老員工。

是否擴産,何時擴産,如何擴産,成為了廠一代老黃和廠二代黃婷婷的“分歧點”。

招人招到心煩

黃婷婷願意回到工廠,老黃其實很開心,為此他還專門花了一些小心思。

老黃知道女孩都不喜歡那些油膩的機械,是以一開始,他沒有把婷婷直接叫回工廠,而是旁敲側擊地問女兒對國際貿易是否有興趣,再推薦她到浙江台州一家專門從事摩配出口的外貿企業學習。

大學主修“法語”,輔修國際貿易,黃婷婷2014年畢業後先進入重慶一家五星級酒店工作。她本計劃工作幾年,然後到瑞士深造酒店管理。回工廠,并不在她的人生規劃中。

盡管人不在工廠,但黃婷婷一直十分敬佩父親,認為他有着經營企業的實幹精神——做事很堅韌,很執着。2001年,老黃和朋友組建機械廠,結果合夥人臨時撤資。開局不利,老黃沒有放棄,最終選擇獨自盤下整個機械廠,從零起步。沒有專業機械知識,老黃就靠着自學弄懂各種機械原理,擔心裝置陳舊影響産品品質,他又貸款借錢買下新裝置。他喜歡鑽研産品,通過不斷更新疊代生産裝置,加強自家出品在同業的競争力。

偉福機械從無到有,從小變大,成長幾乎和黃婷婷同頻。黃婷婷看着偉福機械從幾台機床變成數棟廠房,從一兩個勞工的小作坊擴張到百人規模,從月産千套裝置到月産十萬套。

“(工廠)就像父母的另外一個孩子,是以我覺得還是有義務要照看好,要為他們分擔一點。”

五四特輯|摩配廠二代黃婷婷:迎接沖撞、持續爬坡

黃婷婷帶産品到國外參展(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情感是共鳴的,但兩代人的思想差異,落到工廠經營上,卻被“放大”。老黃認為做生意要“腳踏實地”,銷售過了高峰就會回落,“擴産”還是要謹慎。黃婷婷則更想嘗試新裝置和新方式,迎合急速增長的訂單需求。

“我感覺父母考慮更多的是勞工,我可能考慮更多的是客戶。因為擴産後一但銷售回落,勞工收入可能會受影響。”

時代在變化。老黃早年開工廠,勞工一點不難招。偉福機械的早期員工從建廠初期就跟着老黃,二十多年來在工廠經曆了結婚生子、買車建房。“爸媽對勞工就像一家人一樣,早期勞工的流失率幾乎為零。”

但擺在黃婷婷這一代工廠管理者面前的是——“招工難”。在産能最緊張的2020年下半年,黃婷婷想新開一條産線,但“招人是真的招到心煩”,來了一批走一批,來了一批又走一批。“你問什麼原因,他們也說不出一二三。年輕人願意送快遞,送外賣,但就是不願意進工廠,就這樣子。”

在偉福機械所在的園區,勞工招聘的小廣告貼得到處都是,崗位平均工資大約在6000-7000元/月,一些特殊工種甚至重要崗位可以達到上萬元一個月。

從傳統的貼小廣告,到獎勵老勞工推薦新勞工,再到網絡招聘,校企合作,黃婷婷都試了一遍。但她依然很難找到“新人”。

自動化的“小步快跑”

在偉福機械的廠房,一條“發揚工匠精神,推動品質革命”的智語橫幅被挂在最顯眼處。

曲軸是一種精加工産品,兩個曲柄加個中間連杆轉動産生動力,産品的尺寸、狀态和機車配重、發動機功率等其他元素都有關聯。

市面上有多少款機車,就有多少種對應的曲軸。它不屬于傳統的毛胚件成型生産,不同的産品型号對應不同的參數,最考究的是生産流末端的“精加工”部分,全靠熟練勞工的經驗,也是工匠精神所在。

五四特輯|摩配廠二代黃婷婷:迎接沖撞、持續爬坡

機車曲軸(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正因如此,摩配這個行業談全自動化、數字化還是比較少的,就不管做多大、多少都沒有。這是非标産品帶來的局限性。”

即便如此,受困于“招工難”的黃婷婷依然想做出一些嘗試。

她選擇在“粗加工”的領域下手,将傳統的磨床更換為自動化裝置,過去勞工要上下件還要磨合,一人隻能操作一台磨床,現在隻要把産品擺上去就行了,一個人可以操作四台磨床。未來台轉、壓裝、壓機之類的裝置也可以推自動化改造,雖然總投入預計百萬元起步,但黃婷婷預測完成後産能可以提高20%以上,有效緩解“招工難”的現實難題,熟練勞工也可以更專注于後期的壓裝、調校這些部分。

引入自動化裝置,還在某程度上緩解了用工淡旺季的沖突,以及老黃擔心的勞工收入問題。在機械加工業,淡旺季分明,9月份到次年春節屬于旺季,但5到8月又屬淡季,一到旺季就差人,一到淡季員工收入又太低,多年來都是一個死循環。但機器運轉不存在淡旺季的分别,可以有效保證在崗員工的收入。

五四特輯|摩配廠二代黃婷婷:迎接沖撞、持續爬坡

傳統的磨床更換為自動化裝置(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經營理念上,廠一代和廠二代往往差異很大。廠一代依據經驗做出判斷,廠二代更喜歡用數字與效率說話。

“我們對産品品質的追求是一緻的。隻是我更願意靠裝置保障,而不是靠人保障。在我的認知裡,我認為資料不會騙人,而父母那一代沒有太多資料這個意識,這個是我跟他們很大的差別,也是沖突。”

數字化“困境”

老黃早年創業,每年也在裝置更新換代上有大投入。他看重裝置更新帶來的産品精度和穩定性提升,希望通過“好産品”在同業裡形成好口碑與品牌效應,最終拉動銷售。

五四特輯|摩配廠二代黃婷婷:迎接沖撞、持續爬坡

偉福機械收到的客戶感謝信

“精度要求越高投入就越大,有時候可能需要投入百萬不等。基本每年都有新投入。”

“對于自動化這一塊,我跟我爸多溝通以後,他慢慢也能去了解,這是我能看到的改變。我覺得(自動化)一定是趨勢,因為現在人工成本太高了。”

五四特輯|摩配廠二代黃婷婷:迎接沖撞、持續爬坡

工廠内,勞工們正手工完成曲軸調教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但這隻是第一步。比起父輩,黃婷婷面臨的經營現狀要複雜得多。

例如,盡管2020年“意外”迎來了銷售增長期,但工廠的利潤卻不見長。“因為全部(利潤)都被原材料漲的那一撥給覆寫了。”

2020年底,鋼、鋁、銅、鋅的價格幾乎翻翻,吃掉了傳統制造業的利潤,黃婷婷一邊應付産能沖突,一邊看着銷售增長但不賺錢。緊接着,海運緊張,費用上調,黃婷婷又要和客戶一起“搶櫃”。等到了2021年底,國際局勢變幻,美元上漲,多國貨币貶值,非洲南美客戶開始重新審視采購能力,市場忽然變得蕭條。

“年年都有新狀況,就挺惱火的。”黃婷婷說道。

這些不斷變化的外部因素,都在迫使像黃婷婷這樣的廠二代,對外不得不尋找業務新方向,對内不得不靠新方法提高人效,實行精細化管理,推動降本增效。

從五星級酒店離職,入職家族工廠,黃婷婷帶着“後勤”部門用上了ERP(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統,銷售、采購、财務的資料先入庫,再通過ERP來完成電子化的流轉。但這套系統沒法進“(工廠)現場”,除了管理庫存出貨,生産環節的大部分流程還是通過紙質單子來填寫。

“老一代的勞工,對于新裝置的使用多少有些抗拒。一些新的流程和制度,你知道是好的,但到了現場隻能先推30%、50%,因為全部推下去勞工都要跑掉。熟練勞工很難找,後面進來的跟不住,對生産的影響更大。”

五四特輯|摩配廠二代黃婷婷:迎接沖撞、持續爬坡

黃婷婷和勞工讨論生産細節

一年前,李偉在黃婷婷的邀請下,進入偉福機械。他的上一份工作在汽配工廠,經曆過一次完整的數字化系統引入。

在他看來,中小工廠要想建設數字化,眼下的困境是“全方位”的:一是要調整管理的模式、模型;二是要評估數字化建設投入成本。

“傳統制造業的利潤就是三五個點,說實話,要收回成本一般需要三、四年,短期看不到收益。”李偉在的上一家工廠前後用了将近一年才完成整個建設過程。“調研三個月,軟體開發三個月,現場調試修改又花了幾個月,前後将近用了一年。”

李偉從經驗出發,認為标準化的軟體還不能很好地解決生産現場的問題,最終隻能通過标準+定制的模式,尤其是面對曲軸這類非标産品的生産。“但這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成本上升,偉福現在用的标準化ERP隻需要4、5萬,但如果上了定制,費用就是十倍以上。”

在系統之前,工廠還需要完成标準化的生産流程梳理,搭建基本的人員架構。“制造型企業的一線管理,必須是技能再加上管理。員工趨于老齡化學習能力受限,招工難的背後是年輕人不進廠不沉到一線,新鮮血液不足,是以這塊也是缺失的。”

辦法總比困難多。正處于搬新工廠之際的黃婷婷,還在思考如何讓偉福更上一個台階。“今年最主要的兩件事,一是加速裝置的改造,逐漸降低對人員的依賴;第二步就是對公司的管理架構進行調整,對智能制造這塊進行規範,為之後的數字化建基礎。”

“現在,就是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往小看,是做好(家族事業)傳承,往大了看,是尋找和延續重慶摩配的競争優勢。”就像開着摩托爬過“山城”重慶那些陡峭的斜坡,黃婷婷也正帶着她的曲軸持續爬坡。

五四特輯|摩配廠二代黃婷婷:迎接沖撞、持續爬坡

黃婷婷喜歡開着“大排量”機車爬坡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