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自從1840年鴉片戰争打響,我國就開始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百年曆史。這百年來,我國先後遭英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列強國家侵擾,苟延殘喘的清王朝正是在西方列強的一次次沖擊下走向了覆滅。然而,即便是在覆滅之際,清王朝也未能正面跟列強打一場漂亮的戰役。

當然,這和晚清時期國力衰弱,清廷腐朽不無關系,即便是後來引進了西方先進武器,大搞洋務運動,在西方列強面前仍是一個紙老虎。清王朝已是窮途末路,清兵一個個都各自為戰,怎又能将西方列強拒之門外呢?
反觀我國曆史上另一個封建王朝對待西方列強的态度,和清朝相比簡直高下立判。這個朝代就是清朝上一個朝代明朝。
縱觀西方列強的發迹史,也就是一部海上戰争史,早年全球貿易主要依托海運,哪個國家的海軍厲害,就能掌握世界霸主的話語權。而當年明朝之是以對西方列強這麼硬氣,關鍵在于其有一支所向披靡的海軍。
明朝的海運技術有多麼先進?從早年鄭和七下西洋中便可見一斑。其起源于朱元璋當年打江山時兩大主力之一的巢湖水師,這支水師在明成祖朱棣繼位後得到了進一步擴張。在其鼎盛時期,擁有3800艘船隻,其中1350艘是巡船,還有1350艘是戰船,另有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如此恢弘的規模,在當年穩居世界海軍頭号交椅。
其實,明朝那會也有西方殖民者入侵,不過都被我國強大的海軍給趕回去了。1521年,葡萄牙海軍侵占了我國的屯門島,時任的明朝皇帝朱厚熜派出廣東海道副大使王雲出戰,史稱屯門海戰。最後以明朝大獲全勝。次年,葡萄牙海軍主将不服,再次率大軍來襲,結果又被明朝打了回去,從此葡萄牙再也不敢入侵中國。
時間來到1602年,西歐崛起了一支新晉海軍勢力,即荷蘭海軍。當年荷蘭通過幾次英荷海戰的勝利,成功從英國手上搶過了西歐海軍霸主的頭銜,時稱“海上馬車夫”。而他們,也将目光對準了大洋彼岸的中國。
1622年,荷蘭的艦隊就開到了明朝的海域,迅速占領了我國的澎湖列島。時任福建省長南居益奉令驅逐荷蘭海軍,澎湖海戰就此爆發,通過兩年的鏖戰,明軍擊敗了荷蘭海軍,收複了澎湖諸島。
不過,荷蘭人并沒有死心,1633年,也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位第5年,荷蘭海軍再次洶洶來襲。當時明朝已是國力衰弱,搖搖欲墜,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還被關外的後金女真人不斷侵擾。
内外交困之時,還被荷蘭列強的海軍壓境。但明朝并沒有像清朝那樣放棄抵抗,為了維護領土主權,崇祯皇帝毅然調集所有海軍和荷蘭人戰鬥到底,而這場戰争,明朝又赢得了勝利,逼迫荷蘭簽下了投降書。也是看到明朝誓死抗擊外族的決心,荷蘭從那之後也沒再敢侵擾中國。
然而沒多久,清軍入關,明朝就此覆滅。而清朝早年海面上之是以能風平浪靜,多虧了明朝海軍當年的威懾力。而這種威懾力持續了百來年後,随着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變得蕩然無存。之後便是重整旗鼓的西方列強現代新式海軍,而海軍基礎近乎為零的清朝,被打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