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的進行時》釋出:書寫流動在社會運轉中的鮮活詩意

《詩的進行時》釋出:書寫流動在社會運轉中的鮮活詩意

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詩歌開啟“跨界”實驗,無論是詩與劇的結合,還是詩歌與搖滾、民謠等音樂形式的“混搭”,或是詩、表演、朗誦等藝術的雜糅,都讓詩與藝術聯姻愈發密切。随着更多當代詩歌走進美術館、地鐵站,詩歌結合音樂、攝影、繪畫、裝置等視聽藝術加以呈現,為城市文化創意實踐注入了活力。

“今天,我們不僅要關注當代詩歌的創作和研究,深入思考當代詩歌精神,更要學會使用各種新媒體、新載體更有效地傳播優秀文化。”第五屆中國當代詩歌理論研讨會“詩的跨界與跨介——當代藝術未來的可能性”在上海臨港國際藝術園舉辦,《詩的進行時——中國當代詩歌研究》新書同期釋出。總策劃、新書主編張瑞燕談到,這既是對中國詩歌現代化程序的回顧梳理,更是對詩歌現代化探索的未來展望。“當代詩人不僅要努力應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直面當下此刻正在進行中的當代生活,也要深刻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通過更有創意的方式使得具有重要精神性、曆史性和時代性的文化作品流傳得更廣泛、影響更深遠。”

研讨會從“詩的跨界與跨介”角度探讨當代詩歌與藝術多元交彙、融合發展的可能性,研究詩歌和藝術融合創意的多種思路途徑。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潘頌德研究員介紹,《詩的進行時》一書圍繞中國當代新詩的現狀、問題、走向和出路等理論問題進行探讨,對推動目前新詩理論批評、閱讀、評論都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詩人、攝影師宋醉發談到:于當代詩人而言,如果想讓“詩意”的表達在讀圖時代沖破文字的局限,跨介攝影是值得探索的創作向度。在評論家孫孟晉看來,跨界藝術絕非兩個或多個領域的平行創作,“首先是打破學科界限的,無論是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還是鮑德裡亞的跨界寫作,都是因為預感到碎片化時代的到來,所作出的前瞻性探索。”

《詩的進行時》釋出:書寫流動在社會運轉中的鮮活詩意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闳認為,“跨界”是對界限的漠視和擦除,是藝術形式本身就不受既有界限的影響。現代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打破既定邊界的創造性的行為,詩人和藝術家就是漂移在各種限定空間的漫遊者。兼具詩人、小提琴手身份的李斌談到,音樂和詩歌都是運用聯覺表現手法較多的藝術,音樂帶給我們啟發:一方面詩歌創作主觀意識比較強,要敢于放飛自己;另一方面又要考慮詩歌表現的内在邏輯,考慮詩的表達準确性。

“跨界的說法近幾年很流行,事實上那是自古就存在的創作現象,詩、書、畫同源也是我們的傳統。一個人的多種作品集中起來看,都是其價值觀的展現,它們是一個整體。詩意是靈魂包含在各種事物裡面,我們更在意流動在社會運轉中的活的詩意。”詩人嚴力說。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徐錦江指出,臨港理論研讨會作為滬上城市創意文化品牌,促進業内思考如何用視覺藝術方式呈現當代詩歌,如何應對當代社會的變化以及未來不可知的挑戰。

圖檔來源:主辦方

編輯:許旸

責任編輯:柳青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