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兵敗夷陵,第二年病重,把諸葛亮從成都招來,囑托後事。人們習慣于把這種事情稱之為“托孤”。受托孤重任的還有一個人,李嚴。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統内外軍事,駐守永安。“中都護”就是大都督,相當于現在軍隊的總司令,内外的“軍隊事務”都由他統領。益州的政治中心在成都,皇宮也在這裡,軍事方面的指令應該由這裡發出。永安原來叫做魚複,是一個縣,是劉備夷陵失敗後蜀漢實際控制的東部邊境一座縣城。這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統内外軍事”的軍隊“總司令”,要駐守在邊境上的一個縣城呢?

應該說,這是劉備的戰略思想的展現以及憂慮所在,也就是說,在劉備看來,蜀漢的攻守重點都在東方。
從進攻方面來說,既然是三國,蜀漢重點的進攻方向也應該是魏和吳。按照諸葛亮的設計,對魏國有兩條進攻路線,一條是由漢中向北出秦川,一條是從荊州北上宛洛。劉備看重的則是荊州。劉備自建安六年(公元201)投奔劉表,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關羽丢失荊州,先後二十年間,應該說是比較得荊州民心,也積攢了不少人氣,蜀漢國的諸葛亮、黃忠、魏延等骨幹成員都是荊州人。關羽駐守荊州時,曾經在樊城大勝曹軍,一時間大有直取許都之态勢。後關羽被東吳人偷襲丢失了荊州,劉備不顧衆人反對執意伐吳,其計劃也應該是先奪回荊州。蜀漢對于東吳還有地理上的優勢,順流直下,後勤補給肯定要比東吳便利。蜀漢彰武二年,劉備被東吳的陸遜打敗收兵回到巫縣,并沒有回到成都。孫權聽說後,非常害怕,主動派出使節請求講和。這說明,劉備的蜀漢雖敗,仍然對東吳是有威脅的。對魏國也是如此,假如能夠恢複關羽時的荊州江北地區,出兵就可直接針對魏國的宛洛以及都城許縣。
從防守來說,蜀漢的重點也是在東部。就地理條件來說,蜀漢的漢中地區(北部)面對的隻是一個魏國,且這個地方的地理條件利于防守,無論是魏攻蜀還是蜀攻魏都是如此。後來的諸葛亮、姜維以及魏國大舉進攻蜀國都說明了這個問題。就東部來說,雖然地理上也是利于蜀國防守,但這隻是相對于有準備的交戰而言,假如不設防,再有利的地形也是枉然。比如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劉備自己攻下了綿竹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就是率軍逆江而上,很快就攻下了永安、江州、江陽等城池。由此可見,有利的地理條件并沒有給予劉璋勝利的保障,原因就是益州各郡縣已經不能互相支援,守城将士也失去了一戰到底的決心。也就是說,無論是曹魏還是東吳,都有可能自東向西進攻蜀漢,尤其是東吳。隻有在有所防備的情況下,人們才不會打這個主意。
劉備讓一個管全國軍事的“總司令”李嚴駐紮在東部邊境,說明劉備關注的重點方向是在東而不是在北。
那麼,為什麼後來李嚴又離開了永安呢?這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兩人戰略思想的不同。在劉備看來,東部既是蜀漢統一全國、恢複漢室(進攻)的方向,又是衛國保家的(防守)關鍵所在。而西部,也就是漢中地區,既然利于防守不利于進攻,那麼,隻把它作為防守之地,留一個大将也就足夠了。劉備當初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而沒有讓張飛擔任這一職務,是不是有這方面的考慮:魏延年輕,可以長久鎮守此地?劉備還問過魏延,你擔任了漢中太守這樣重要的職務,打算怎樣幹?魏延說:“曹操率領全國所有的軍隊而來,我就為您抵擋住他;如果他派大将率領十萬軍隊而來,我将為大王消滅他們。”魏延在這兒隻說的是防守,沒有涉及到進攻,這應該非常符合劉備的戰略考慮。劉備當皇帝後,魏延被封為鎮北将軍,也充分展現了這一點。還有,劉備伐吳,打着旗号是為關羽報仇,可是,關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劉備興兵是在蜀漢彰武二年(公元222),前後有三年時間,這準備是否有點兒長?實際上,劉備為關羽報仇隻是一個旗号,奪取荊州江南部分才是他伐吳第一階段的軍事目的。實戰過程中,劉備也隻在江南作戰,而江北隻做防禦。失敗後,留在江北的黃權退不回來了,隻好投降了魏國。有人要把黃權的家人抓起來,劉備說是他對不起黃權,而黃權沒有對不起他,為什麼?回不來的黃權是屬于“出走”,而不是“投敵”。這也證明,這階段劉備是把東吳作為敵人。
有了這樣的戰略思想,李嚴這個“統内外軍事”的總司令當然要留在最有可能發生戰事的地方。
諸葛亮則不同,他隻把曹魏當成敵人,而和東吳始終保持着友好關系。劉備死的那一年,諸葛亮掌握了蜀漢國的實際權力,當年就主動和東吳和好,結為同盟關系。終諸葛亮一生,都沒有和東吳發生戰事,這就是劉備和諸葛亮戰略思想的不同。諸葛亮的戰略重點在北方,也就是漢中方面,有了這個指導思想,李嚴也逐漸向西北方向移動。建興四年(公元226),由于諸葛亮想要從漢中北上,李嚴應該管理後方事務,便從永安移到江州。代替李嚴駐紮永安的是将軍陳到,但仍舊歸李嚴統管。建興八年(公元230),由于魏國的曹真要分三路進攻漢川,諸葛亮指令李嚴率領二萬人奔赴漢中。又因為諸葛亮要在第二年伐魏,就指令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管理丞相府的事務。至此,李嚴徹底離開了東部邊境,總司令也變得有名無實,直到第二年被免職流放。
劉備把李嚴這個總司令放在東部邊境,是不是大材小用了呢?疑問主要在于蜀漢國東部一直沒有大的戰事。那麼,為什麼沒有發生自東向西的戰事呢?主要原因在于,李嚴在永安這段時間,三國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事務上,東線有戰事也是在魏吳兩國之間進行,兩國暫時誰也顧不了蜀國。但并不能就此認為劉備的這種安排不合理。諸葛亮連續不斷地北伐,無論是戰例還是戰果,都可以說是乏善可陳。韓信暗渡陳倉,将三秦之地迅速掃平,成為古代經典戰例,諸葛亮走同一條路,卻難有韓信的戰果。同時代的人,諸葛亮内沒有關羽在荊州時曾經的輝煌戰果,外比不上東吳陸遜的戰績顯赫,難道與他改變劉備的戰略設想和人事安排就沒有一點關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