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俾斯麥擔任德國宰相,從四個方向做事,從此國運不衰

十八世紀,英國、法國就開始了工業革命。十九世紀上半葉,這些國家完成了工業化,加速擴張。

這一時期,與他們相鄰的德意志聯邦75%的人口生活在鄉村,從事原始生産;同時國家四分五裂,很多群眾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德國人,一座城堡甚至一個村莊敢于自稱國家,一個法國人甚至可以當德意志皇帝。

德國能存在,是一個奇迹

歌德晚年,面對德意志邦國林立的狀态,曾經痛苦地說:

“我們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可以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就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這樣問,答案是:這裡是普魯士!”

俾斯麥擔任德國宰相,從四個方向做事,從此國運不衰

中世紀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衰落後,德國就已經名存實亡了。當時的德意志邦國之一的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直言不諱: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神話故事,本質上隻不過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

同一時期,完成了工業化的日不落帝國已經擴張了340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而與德國相鄰的法國則擴張到了1289.8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東邊的俄國領土也已經超過了2000萬平方公裡。照理說,三個擴張強國環伺,一個四分五裂的農業國家,消失的命運幾乎已經注定。

然而1862年開始,德國的命運迅速發生了改變。俾斯麥成為德國首相之後,在三次王朝戰争中先後擊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實作了德國統一。統一後的德國不僅軍事力量強大,在科技、經濟領域也迅速發展,隻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逼近了積累數百年的大英帝國。

随後這個國家開始了它的傳奇之路,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戰後均失去了大片的領土,國土遭受大規模破壞。但是德國不僅每一次都能夠在廢墟上崛起,而且每一次都隻用很短的時間就再次成為歐洲一流強國。不得不說,1862年俾斯麥成為德國宰相,是一個轉折點。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能夠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左右逢源、各個擊破;能夠在時代巨變的曆史條件下成為引領者,俾斯麥可以說在思慮了眼前和局部的同時,對于全局和後世也進行了積極的布局,讓一個即将消失的古老的農業帝國,從醜小鴨變成了火鳳凰。

謀一域,謀全局

對于俾斯麥和他的德國來說,“謀一域”就是德國的統一。

作為統一戰争發起者的普魯士公國,在這方面有着天然的優勢,它本身就是十字軍東征時期遺留下來的“條頓騎士團”演變而來的,具有着非常濃厚的軍事傳統。

是以,1862年俾斯麥發表議會演講時說“當代的重大問題并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時,受到了極大的歡迎,他也從此被稱為“鐵血宰相”,德國也踏上了“鐵與血”之路。

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争統一德國:第一次王朝戰争中,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戰勝丹麥,擷取了丹麥手裡的兩個州;第二次王朝戰争,普魯士拉攏法國、俄國,并與意大利達成攻守同盟,擊敗了奧地利軍隊,将神聖羅馬帝國中原本最強的國家奧地利逐出了德意志聯邦。

第三次王朝戰争便是普魯士擊敗法國,這一年是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誕生,也标志着近現代德國的開始以完整國家的身份踏入曆史舞台。然而,背後的危機也在靠近。

不間斷的戰争,讓德國陷入周邊國家的敵意當中,這個時候就需要“謀全局”以改變國際關系和生存處境。

普法戰争之前,俾斯麥就已經認識到了一衆鄰國敵意難消,于是就拉攏英國和俄國,主動承認英國對世界的上司地位以及俄國對歐洲的影響力,甚至想要放棄法國控制的兩個還在講德語的地區---阿爾薩斯和洛林,隻是在國内民族情緒的推動下已經身不由己。

但是他仍然積極推動緩和與法國的關系,并不斷的警示後來繼任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搞好與俄國的關系。1888年,73歲的俾斯麥告訴威廉二世和奧地利不要去招惹俄國的時候說道:

俄羅斯族組成的堅不可摧的帝國,因其惡劣氣候、大片荒原和不高的需求而變得強大,如同它僅需要一條保護性邊境就可以形成優勢一樣,一旦落敗則可能成為對我們有複仇需要的天敵,就像我們如今西邊的法國一樣。

俾斯麥擔任德國宰相,從四個方向做事,從此國運不衰

這番講話顯然是對過去戰争的一些反思,也是對德國未來命運的警示。

在德國此後大部分曆史階段中,始終有相當一部分人秉承了俾斯麥的這一思想,争取與世界大國達成諒解:他們甚至還在兩次大戰前曾經有過與英國、美國或者蘇俄(蘇聯)的蜜月時期。至今日,德國在俄歐關系中更加的遊刃有餘,幾乎已經完全消化了俾斯麥晚年對于“謀全局”了解。今天的德國在歐洲一支獨秀,在英法俄衰退的歲月裡依然扶搖直上。

謀一時,謀萬世

“謀一時”的俾斯麥堅決支援德國的帝制,這維護了剛剛統一的國家團結和穩定。德國扼殺各類社會思潮,宣傳上要求人們效忠德皇,極力的推崇軍隊在國家中的超然地位。1867年,在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國和奧匈帝國重建議會,制定新規以遏制新思潮的發展,抵禦來自共和法國和君主立憲的英國的影響。

俾斯麥擔任德國宰相,從四個方向做事,從此國運不衰

權宜之計是不得已為之,雖然落後卻也暫時穩定了新國。但俾斯麥也深深知道一個國家在“權宜之計”落後制度下是不可能強大的,而他“謀萬世”的治國政策,對于德國乃至全世界都形成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俾斯麥主政德國期間,德國議會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勞工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用相對溫和的手段解決了勞動者的憂慮,緩和了社會沖突。對于德國來說,其更積極的意義在于勞動者認識到自身可以從國家進步中獲益,進而提高了生産積極性,并且增強了新生國家的凝聚力,為日後國家在遭受重創後迅速重建提供了精神動力。

蘇聯曆史學家葉魯薩裡姆斯基說他“不僅僅是1848年不徹底的革命的掘墓人,同時也是這場革命的遺囑執行人。”俾斯麥開創的一系列的社會福利制度,後世逐漸擴散至全世界。

對于德國的“萬世”大業來說,俾斯麥還有一項最為重要的舉措:1873年,他在全德國範圍内開始實施“第一個教育計劃”,即在全國範圍内強行推進系統化和國家化的義務教育,即由國家建設中學,學生通過考試升學,國家提供教育經費等等。。

在這樣的“萬世之策”下,截至2017年,共有104名德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名列世界第三,而且自諾貝爾獎建立以來,德國血統者獲得了半數的諾貝爾獎,曆史悠久的義務教育功不可沒。有了這樣的科技力量和人口素質支撐,他們能夠每一次在廢墟上建國并且快速恢複強國地位,就不足為奇了。而這一切變化的初始,則來自于1873年的那次改革。

這也就難怪與俾斯麥一起完成了德國統一的普魯士元帥毛奇曾經說“德國的強大,是建立在國小講台上的”

總的來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俾斯麥作為一名19世紀的政治家,身上自由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他在維護自己國家當下利益的時候,不忘記進行更加深謀遠慮的布局,值得後世深刻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