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抛出了“秘密報告”,立即震驚了世界,也讓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摸不到思路。當時還發生了波匈事件。赫魯曉夫對前任的做法,最初我國并沒有對赫魯曉夫說什麼,畢竟那是蘇聯自己的事。但後來赫魯曉夫認為所有社會主義國都應像蘇聯那樣改革,甚至對我國的政策提出我國政策說三道四。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1958年10月,赫魯曉夫通路中國時,我國曾向他提出過忠告,建議赫魯曉夫不要否認斯大林。1961年,我國再次建議蘇聯要對斯大林“三七看”,如果否定斯大林就會給西方的機會,赫魯曉夫沒有聽這些建議,不到三年變被勃列日涅夫等人趕下台。那麼如果赫魯曉夫聽從我國建議,能否保住自己呢?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揭了蓋子捅了婁子”

赫魯曉夫是一個善于用肢體語言表達的人,看上去風風火火,雷厲風行,其實赫魯曉夫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還未登上權力巅峰時,他給人印象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但當赫魯曉夫上台後,卻表現出“睚眦必報”的态勢,把對前任怨氣發洩出來,用老人家一句話“揭了蓋子捅了婁子”。

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反對前任,他認為隻要揭露斯大林,就能使蘇聯從以前的狀态解放出來。他以為揭露了斯大林就完成了任務,但整個蘇聯社會的體制、模式、政經、社會精神都是斯大林建構的,需要重新去建構,赫魯曉夫沒有那麼做。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從赫魯曉夫本身來看,有學者認為,他的學識與才能沒有斯大林高。赫魯曉夫是斯大林時代培養幹部,也是那個時代的産物,他對斯大林問題隻看到表面。阿爾巴托夫曾評價赫魯曉夫:“他是斯大林主義的産物,讓他來反對以前事,他根本做不到。”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用自己刀削自己把”很難。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蘇聯學者梅德韋傑夫也對赫魯曉夫進行了總結,他認為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門生,是斯大林時代産物,正是那個時代使他在政治上的靈巧熟練,也為他留下一部具有殘酷無情、審慎從事以及那種可以置某些明顯真理不顧的遺産。”正是那種時代造就了赫魯曉夫,使他“非同尋常的、帶有悲劇性的雙重意識的沖突人物。他在蘇共二十大所做的關于揭露斯大林的報告,這是在政治上走出的出色的一步,它在很多方面決定了斯大林去世後的過渡時期事态發展方向。他想要同斯大林主義分手,但不是同這種制度分手。他雖同這種制度的創造者決裂,可是他崇拜由這位創始者所創造的世界。這種沖突無法解決,但他不懂得這個道理。”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梅德維傑夫認為赫魯曉夫“給了社會一點兒自由,但他之後又擰緊了‘龍頭’。”赫魯曉夫之後在他的回憶錄也提到:“蘇聯決定開始解凍時期,并自覺地走下去的時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同時對解凍感到擔心:‘會不會因解凍而出現沖向我們的洪水,這就将很難處理。’”但赫魯曉夫卻不知道,他的在蘇共二十大抛出的“秘密報告”,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作用。

梅德維傑夫認為赫魯曉夫執政時,既想改又怕出事,而且東撞一下,西碰一下,在内外政策上不連貫,甚至自己先動搖。這種沖突人物的局限性與赫魯曉夫的性格有關,當然也是他一味争權的結果。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換湯不換藥”

正是赫魯曉夫的沖突心理,使他在上台時對蘇聯的執政,一方面喊民主,一方面他自己還在老時代。改革沒有錯,但赫魯曉夫沒有那種改的能力。他知道世界在變,但他根本不可能推進蘇聯大步前進。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比如赫魯曉夫在經濟上提出過改革,也有一定進展。但1961年的《蘇共綱領》,依然還是計劃經濟。赫魯曉夫甚至着急消滅手工業合作社,要把蘇聯建成一個單一全民所有制,那時蘇聯擴大集體農莊,有的甚至把30個農村以及更多的農村合并一個集體農莊,但如何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赫魯曉夫在反對前任的過程,也曾想推動蘇聯政治民主,他提出反對個人集權、加強集體上司、反對個人行為,加強法制,甚至提出幹部任期制等改革措施,在1958年前,的确有所進展,但到赫魯曉夫執政後期,有的改革就“夭折”了,根本沒推行下去,有人認為赫魯曉夫帶頭破壞,他甚至也搞人個迷信,幹部制度沒有建立一套科學選拔體系。學者稱,赫魯曉夫挑選的幹部,是按照“忠實于人,聽話的原則”。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赫魯曉夫這要做,也不能全怪他,因為赫魯曉夫的改革根本沒有解決要害部位。就如阿爾巴托夫所說:“他(赫魯曉夫)是有意識地不想放棄從斯大林時代繼承的政治制度,因他作為黨的頭頭,如果那樣做,就會會直接威脅到他自身利益。而他又想不出好的措施。是以,赫魯曉夫不想來一次深刻變革,他就把掌權作為目标,他實際上不想放棄蘇聯政治制度,這個制度是保護個人權力的,而且他上司蘇聯要簡單友善多了。他不讓個人迷信,實際他也喜歡被人贊揚。”

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打法,讓反對赫魯曉夫的人越來越多。

“沒金鋼鑽攬瓷器活”

前文我們說了,赫魯曉夫能力與理論水準都一般,但作為元首隻要用對人就行了,不過赫魯曉夫卻要按照自己思路對經濟進行改革,必然要遭到失敗。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赫魯曉夫在經濟改革思路,他最初想調整好國家與企業的關系,進一步給企業的權力,他卻于1957年,在工業和建築業改革放在管理組織形勢上,把經濟管理由蘇共轉到地方,這樣思路不是思路,也不是改革,實際就是把一種管理手段轉到另一個管理手段。

赫魯曉夫太着急了,他在經濟改革中既沒有進行試點論證,就匆忙改革。難怪一些蘇聯學者稱:“工業改革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應該在一個地區經過多年試點再推廣。蘇聯報紙對于這種改革的分析,不能當作嘗試”。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工作改革的結果是什麼呢?蘇共控制的産什下降,而且使國家失去了對國民經濟統一管理。本來蘇聯就是一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國家,一些地方就興起了“本位主義”、“分散主義”,經濟工作的抓的人多,統的人少。赫魯曉夫打破了以前的管理機制,卻沒有形成一套新的有效的機制。

赫魯曉夫後來也喜歡發号施令,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經濟改革,甚至用行政指令推動經濟改革。因為赫魯曉夫本身也不是經濟專家,而他也不會聽從手下那些經濟專家的意見,他當然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這就搞亂了蘇聯經濟改革。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剛才我們說了,赫魯曉夫是一個急性子。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赫魯曉夫一面給人一種“改革”面孔,但卻按照自己的意志辦事,比如人事工作,他不會充分考察,就大量進行變動。

比如上司幹部終身制,涉及蘇聯各級上司機關,按照赫魯曉夫的任期制,每次選舉時,蘇共成員要更換四分之一。1962年,蘇維埃代表在選舉中換了70%。他把上司幹部的利益也取消,比如局級幹部不能配司機,也沒有了專車。工業改革時,大量上司幹部被調動,他甚至在農業改革時,赫魯曉夫把農業部及其他農業機構、學校等搬離莫斯科,遷到農村去。這些措施就觸犯了一些人的利益,赫魯曉夫“政敵”越來越多。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對于赫魯曉夫的性格,蘇聯有名政治家布爾拉茨基曾記載:“赫魯曉夫不僅是環境的犧牲者,而且也是他性格的犧牲者。他急性子、過于匆忙,還容易激動,這是他無法克服的缺點。”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布爾拉茨基還記載了赫魯曉夫和布爾加甯1956年通路英國時,當時在蘇聯使館招待會上,丘吉爾曾對赫魯曉夫說:“赫魯曉夫先生,聽說您現在進行大規模改革,這是好事。我隻想勸您不要操之過急。如果靠跳躍兩步跨越鴻溝,相當困難,有可能還會墜入溝中。”連西方國家都看出問題,也勸過赫魯曉夫,赫魯曉夫怎麼會聽呢?不過現在看來,丘吉爾預言很正确,赫魯曉夫最後真就掉到溝裡了。

結語:

赫魯曉夫在執政後期,很多政策已經在空轉,甚至都取得好的效果,雖然他反對斯大林,但赫魯曉夫又找不到另外一個施政方式,緻使赫魯曉夫的威望越來越低,到最後居然沒人支援他。

1958年,赫魯曉夫如果聽從中國給他的忠告,他還會被趕下台嗎?

布爾拉茨基曾說:“1964年沒有一個人上街維護赫魯曉夫”。這是說的勃列日涅夫等人取得“宮廷政變”勝利後,赫魯曉夫的境遇。這與他最初反對前任赢得支援形成了反差。一些人最初支援他,既有目的性,也對他有希望,後來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即使赫魯曉夫聽從我國的忠告,他也不可能挽回了,因為“揭開蓋子捅了婁子”是不可逆轉的錯誤,不得不說赫魯曉夫是個悲劇式人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