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日本泥足深陷中國戰場,亡華無期,進退維谷之際,其法西斯夥伴德國突襲侵占波蘭,繼而取得對英法作戰的勝利,日本在這刺激下,非常興奮,也作出要“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決定,侵華日寇在1941年秋季以前,竭盡一切手段,在華北消滅山西南部第一戰區守軍。

1941年5月7日在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至此,著名的中條山會戰(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爆發。
中條山,西起晉南永濟與陝西相望,東迄豫北濟源、孟縣同太行山相連,北靠素有山西糧倉美譽的運城盆地,南瀕一瀉千裡的滾滾黃河。境内溝壑縱橫,山巒起伏,關隘重疊,礦藏豐富。
是以地處豫晉陝交界處,山西南部、黃河北岸,有一條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高西南低的山脈,名叫中條山,橫廣170公裡,縱深50公裡,地跨臨汾、運城、晉城三市,居太行山及華山之間,山勢狹長,故名中條。并于太行、呂梁、太嶽三山互為犄角,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條山會戰開始後,日方集中兵力進犯中條山,并陰謀策劃全殲中國守軍,從華中抽調第17、第33兩個師團,配屬華北方面軍,再由關東軍調集飛行第32、第83戰隊,第3飛行集團主力,在運城、新鄉兩個機場展開,擔任空中配合。接着,日華北派遣軍将其所轄兵力作了适應性調整,總兵力達10萬餘人,裝備精良,糧食充足,還有飛機大炮助戰的日軍氣勢洶洶地向守軍駐地殺奔而來。
當時,抗日名将第三軍軍長唐淮源率部參加戰鬥,他的主力部隊扼守聞喜、夏縣以東的結山一帶阻擊日軍,但是日軍憑借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空軍的配合下瘋狂地向中國陣地猛攻,最終第三軍第七師的防線被日軍攻破,包圍了第七師的司令部。
緊急關頭,軍長唐淮源臨危不亂,沉着應對,迅速調兵遣将,經過激烈戰鬥,最終第七師被解了圍,但是日軍趁第七師被圍,中國軍隊被抽調支援之際,快速圍攻第三軍的軍部,周邊的日軍也湊上來,團團将第三軍圍住,面對危急時刻,唐淮源将軍不畏危險,親臨第一線指揮戰鬥。
雖然經過三次突圍,但是沒有成功打破日軍的包圍,彈盡糧絕之際,唐淮源将部隊分散突圍,他召集手下三位師長,臨終之前決然言道:“中國軍隊隻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
唐淮源下令以團為機關,化整為零,分頭突圍。唐淮源率三十五團及三十六團之一部,在陰雨中與日寇鏖戰了一天,并展開了肉搏,傷亡慘重。唐淮源身邊僅剩幾名通信兵和報務員,三次突圍未果,退入樊家溝懸山頂土屋内。這日淩晨,陰風怒号,大雨滂沱。唐淮源遣去左右,掏出手槍對着自己心髒扣響扳機,為了保安民族氣節,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壯烈殉國。
辎重兵營長楊繼虞(唐的女婿)用一軍毯草草掩埋唐淮源遺體時,從唐襯衣袋内撿獲一紙:“餘身受國恩,委于三軍重任,當今戰士傷亡殆盡,環境險惡,總軍兩部失去聯系。餘死後,望餘之總司令及參謀長收拾本軍殘局,繼續抗戰,餘死瞑目矣!”13日晚上,胸部中彈,兩腿都被炸斷。
這時,第3軍12師師長寸性奇,也在日寇重圍中,日軍攻陷我軍左翼水谷朵高地,他親率奮勇隊與敵人搏殺,不幸胸部中彈,這時他已得知軍長唐淮源壯烈殉國的消息,悲痛萬分,仍強忍傷痛,大呼殺賊,率軍沖向敵陣,13日晚,他的右腿被日軍炮火炸斷。
寸性奇以重傷之軀,率餘衆數十人突擊至毛家灣,再次遭遇日軍重重攔截,在交戰中,寸性奇左腿被炸斷,血如泉湧。此時,寸性奇卻要求團長黃仙谷等突圍快走,“我腿已斷,不必管我;我決心殉國,以保全國人格。”言畢,用最後的力氣拔劍自殺!在場官兵無不淚如雨下,雖強敵即至,但無一離開,全部陪伴寸性奇壯烈犧牲。
唐淮源,字佛川,1886年出生于雲南省江川縣,畢業于雲南講武堂,從軍軍三十年間,唐淮源身經百戰,屢建殊勳。抗戰時期,唐淮源升任第三軍軍長,參與了冀西、晉東、晉南諸戰役,屢屢挫敗日軍進攻,犧牲後追授陸軍上将。
寸性奇,字念潔,雲南騰沖縣人,漢族,畢業于騰沖高等學堂,深感國弱受欺、非講武不足以保國,立志以習武報效國家。中日戰争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進階将領之一,1942年追贈陸軍中将。
兩位抗日名将壯烈殉國之後,在其犧牲地鎮東門營建唐公祠,供奉唐淮源牌位及唐淮源半身戎裝彩色瓷像,人民紛紛前來悼念。建國後,民政部追認唐淮源和寸性奇為革命烈士。1990年4月5日清明節,唐淮源骨灰移葬江川革命烈士陵園并立唐将軍墓。同年寸性奇骨灰也移葬騰沖國殇墓園,成為人民心目中永遠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