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蔚來or吉利,誰是第一家給美國上換電課的中國車企?

蔚來or吉利,誰是第一家給美國上換電課的中國車企?

時間終于進入2022年,可以預見的是,這一年對于中國車企來說,肯定是曆史上重要的“搞事”之年。眼前的2022年,已經不是中國車企們琢磨着要往海外市場拓展的一年,而是真真正正準備進入實操的一年。

具體的案例有很多,吉利要在2022年繼續拓展海外市場,比如在俄羅斯投放2款新車,包括KX11(吉利星越L)的海外版本、吉利Atlas Pro(吉利博越Pro)的海外版本;領克,要在2022年完成英國市場布局,領克02在2022年會完成歐洲上市,甚至現在中國市場裡直接PK速騰/高爾夫的領克03也有落地可能性,再加上吉利和奔馳将主打Smart的新公司2022年要在歐洲市場上新車,一切顯然都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長城也要在2022年完成自己的歐盟履約,随着歐洲中心落地,它要在汽車發明者的老家,靠新能源車型的推出來争搶市場。

除了這些,比亞迪/MG/奇瑞這些傳統勢力也基本都在海外有了初步的基本盤,新勢力裡的小鵬/愛馳主攻歐洲,目前走勢最好的蔚來,則已經在NIO Day 2021上閃過了一張圖,要在2025年之前為全球超過25個國家提供相應的服務。

顯而易見,蔚來和吉利沖的最猛

中國車企出海這事身上,眼前的2022年本質上是第三階段的熱潮,早期的故事就很多了,奇瑞靠着自研技術把車帶去了歐洲,讓最成熟地區消費者見到了中國車企的能力還不錯。再到近幾年間,吉利、長城等紛紛加速全球化布局,之中吉利已經在東盟基本站穩、長城在東歐建廠基本站穩,東南亞/印度等國家在進一步拓展。

不過,前2個階段裡,中國車企基本處于追趕者的态勢,沿着傳統汽車技術路徑,比拼成本效益、研發能力、調校功力、成本控制、管道推進等。

眼前的第3階段,這種趨勢開始被反過來,因為智能電動車産業中國品牌顯然跑的更快,玩法創新更多。

蔚來or吉利,誰是第一家給美國上換電課的中國車企?

蔚來在2021年年根的一場美國“擴招”人員動作,顯然在說明着一些新想法。被外媒爆出的消息是,聖何塞釋出了46個招聘需求,西雅圖釋出了1個新崗位招聘需求。蔚來官方也很快對此給出了回應,一直在聖何塞有相關布局,這次的招聘屬于正常舉動。

對照蔚來此前公布的美國相關規劃/結構,聖何塞/西雅圖的相關職能是數字型驗能力,包括作業系統架構、作業系統能力、自動駕駛能力、網絡安全幾個層面。

蔚來or吉利,誰是第一家給美國上換電課的中國車企?

這一次的招聘職位釋出裡,之前爆出的相關招聘崗位裡則有一些新元素加入,如上圖中的電力政策主管/建築設計主管/使用者基礎設施建設主管,和此前的規劃結構不太相同。西雅圖招聘的1個職位,是Motion Control Expert(運動控制專家)。

至于蔚來的美國市場相關計劃,經我們與蔚來官方相關人士進行核實“目前沒有官方可公布消息,而且公布的時間節點也不在近期,還早。”

不過,從招聘計劃來看,蔚來顯然是在做很多層面基礎儲備思考的。電力政策+建築設計+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關鍵詞整合起來,你我顯然能想到一件事,補能/換電圈層蔚來有新思考。

至于是否在美國市場、何時在美國市場釋放、與中國的使用者服務方式有多少不同,一切就隻能等後續的消息披露了。

從蔚來今年7月NIO Power Day釋出的相關計劃來看,從2022年至2025年,在中國市場每年新增600座換電站(現有超過700座,提前完成2021目标);至2025年底,蔚來換電站全球總數将超4000座,其中中國以外市場的換電站約1000座。歐洲目前蔚來所公布的計劃之一,是蔚來和殼牌進行相關推進,進行換電試點。至于海外市場的空間,顯然主要在于歐美市場。

蔚來or吉利,誰是第一家給美國上換電課的中國車企?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還有,盡管全球領域裡能/已經有換電業務的企業少之又少,但目前的巨頭都是來自我國的企業,且擁有現金流/快速大規模普及能力。

蔚來or吉利,誰是第一家給美國上換電課的中國車企?

除了蔚來之外,另一家則是同樣在換電方面憋着雄心的吉利。吉利控股在2021年12月,也公布了自己的下一步相關計劃,易易喚能(吉利科技下屬充電基礎設施營運公司)在2025年,要達成全球5000座智能換電站的營運。亮點,同樣是在全球,且數量級巨大。

不過,目前來看,其并未像蔚來一樣,比較明确的公布全球布局的大體數量占比。

蔚來或吉利,都有上課能力,不過美國為什麼不玩換電?

相比于中國市場近幾年的智能電動車發展速度,歐洲市場略慢但在加速,美國因為此前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發展存在不少問題。

至于美國市場是否有着換電/補能等領域的相關發展空間,答案是肯定的。

蔚來or吉利,誰是第一家給美國上換電課的中國車企?

早在10年前,Better Place成立了相應的換電業務公司,商業模式即為如今被熟悉的電池包更換。不過,也就在2013年時,Better Place破産,而相應的理念在中國市場得到實際應用與成長。

Better Place的相關案例中,被業界讨論較多的核心話題點在于,1. 其成本高昂,尤其是使用者數量少的非營運業務領域,空置率過高,需要消耗和浪費大量資金;2. 面對不同車型的不同形狀/結構電池包,自動化無法實作完全比對。

上述兩點,實際上也在中國汽車市場裡引發過很多的讨論。比較典型的案例既是,馬斯克最早曾對外閃過一個3分鐘内的特斯拉快速完成換電場景,但最後因為成本無法負擔,選擇放棄。另一個經典案例在于,電池回收市場近幾年遲遲未得到快速發展,很大的原因便是電動車發展初期,各家企業的電池形狀/材料标準不統一,分解成本極高,換電站同樣面臨此類問題。

然而,目前的情況是有所改觀的,今年8月,換電業務的Ample公司拿到了1.6億美元的C輪融資,投資者市場,看到了蔚來等車企在換電領域上的能力和潛力,開始進一步關注換電。

至于蔚來or吉利,誰能先在美國鋪開換電的相關布局,顯然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這些。而在這之中,無需特别先考慮的并非是地區遼闊如何覆寫,而是如何率先具備一定規模,形成規模效應。

蔚來的相關資料我們并不知悉,不過在目前美國的相關換電業務應用中(營運車輛),能夠保持100台以上的車隊規模進行換電,就能比較好的實作成本均衡。

蔚來or吉利,誰是第一家給美國上換電課的中國車企?

有着相應的換電技術、換電營運經驗,對于蔚來/吉利而言,是能夠拿到大資料/算法方面的優勢,能更好的完成選址/電池數量準備/交通便利性等問題,也就能很好的帶給使用者體驗。

于是,問題回到了源頭,關于提供車輛,關于擁有成規模的使用者體量。這之中,其實能夠看到,蔚來汽車的相關儲備是比較到位的。因為,目前它已經在歐洲市場開始了自己的推進,相應的通關/引入/當地合規等業務都進行了初步試水。吉利的相關業務,目前主要鋪在歐洲市場。

寫在最後:

至于标題裡的話題,吉利or蔚來到美國率先完成換電業務的拓展,眼見得有很大的空間。但所謂“上課”,還要看美國兩大車企(FCA的電氣化業務目前不在主流讨論範圍内),通用、福特的相關業務進展。根據其目前的相應公布計劃,尚未有換電的相關布局,畢竟,汽車工業這種長線業務,需要交的學費是基本恒定的,即便是當下最火熱的特斯拉也經曆了10餘年的殘酷考驗。

是以,2022年對于中國車企而言,顯然是頗為有趣也頗具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