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造核盾牌?印媒稱遭到中國核威脅,要抗核打擊,建超級加強堡壘

随着中印邊境地區對峙常态化,印度政府積極推行以“深挖洞、多修路、高築牆”為主的大規模基建行動。而據印度《歐亞時報》網站12月27日報道稱,于日前獲獎的印度陸軍工程師哈帕爾.辛格中将表示稱。印度陸軍正在采購新型技術與裝置,以便在邊境地區修建用于儲存彈藥及作為抗核加強設施的地下隧道,以此提升地面部隊戰鬥力與抗核打擊能力。由此不得不說,印度軍方可謂是高瞻遠矚。

打造核盾牌?印媒稱遭到中國核威脅,要抗核打擊,建超級加強堡壘

按照印媒報道及專業人士的話來看,印度陸軍此舉是想借助地下的超級防護工程,以此提升邊境地區地面部隊及重點目标,在對手戰術核武器打擊下的防禦能力。

地下防護工程可有效應對空爆核武器及觸地核武器所帶來的光輻射、沖擊波、核火球及初期沾染性輻射等傷害。但随着鑽地正常/核彈藥的快速發展,特别是鑽地核彈頭的異軍突起、随即對地下防護工程的防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按照印度陸軍現行作戰構想及相關行動來看,邊境地區的地下防護工程,除應對一般戰術核武器外,不排除抵禦鑽地核彈頭的可能性。

鑽地核彈即為一種能鑽入地下一定深度後爆炸的核炸彈或核彈頭。其主要利用核爆炸所産生的地震沖擊波及成坑作用,破壞敵方高價值/時敏目标,如飛彈發射井、地下指揮所等、也可用于攻擊極厚冰層下的敵方潛艇。

鑽地核彈的彈殼非常堅固、呈整體設計、焊縫減少、到達地面時殼體不會被撞裂、鑽地彈就可依靠自身巨大動能鑽入地下,到達一定深度後随即引爆。為避免在鑽地過程中産生的高溫燒化彈頭,鑽地彈彈殼内外都有防熱塗層,彈殼内部與裝藥間設有防熱襯墊。

打造核盾牌?印媒稱遭到中國核威脅,要抗核打擊,建超級加強堡壘

正常鑽地武器受限于裝藥爆炸當量低的原因,導緻在作戰效果及威脅作用等方面遠不如鑽地核彈頭。鑽地核彈頭的最佳彈坑通常比相同品質的觸地核爆炸的彈坑大十幾倍,鑽地核爆炸對深地下堅固工程的地沖擊波破壞效應比相同當量觸地爆炸要大幾倍至幾十倍。

地下核爆炸試驗資料分析表明,1~2萬噸地下核爆炸對深地下工程的地沖擊波效應約相當于100萬噸觸地核爆炸的地沖擊波效應。此外則是,多枚彈同時打擊深地下工程時,所産生的地沖擊應力峰值相較于單枚彈而言高出數倍,由此大大提高了對深地下工程的毀傷效果。是以,這便是美軍為何一直熱衷推進鑽地核彈研究發展及實戰作用的真實原因。

打造核盾牌?印媒稱遭到中國核威脅,要抗核打擊,建超級加強堡壘

矛的快速發展,同樣影響着盾的應對能力、地下防護工程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将面臨諸多技術問題。如随着開挖深度的不斷增加、地應力、溫度及地下水滲透壓将進一步加劇,地質條件與作業環境的惡化,進而導緻施工難度與建設成本明顯加大。

此外,如何制造出抗沖擊力更強的建築材料,也是一大難點。印度在此領域内曾展開過研究,而據印媒早年報道來看,印度軍方曾拟定在新德裡或是北部及中部地區,修建用于抵禦核打擊的地下地堡。以此保護軍政要員人身安全及充當戰略指揮決策機構,而設計名額據說至少要能抵抗當時美制B-61鑽地核彈的攻擊。

如今來看,印度在此領域已掌握部分技術,至于具體效果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從技術等級上說,絕對要落後于中美俄等國,原因非常簡單,從以往印度軍事重點研發項目就可見一斑。比如“光輝”、“阿瓊”、國産航母等。是以從這個角度去透視,印媒已将其視為“階段性勝利”,進而大肆渲染報道也就不難了解了。

打造核盾牌?印媒稱遭到中國核威脅,要抗核打擊,建超級加強堡壘

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基建行動看似如火如荼,但實際完成效果絕非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如在上世紀末,印度政府提出要在中印邊境地區修建73條公路,大多數屬于軍事用途。然而直到兩國洞朗事件結束後,據印媒披露稱僅僅隻完成了27條,且總體品質不如西藏地區的公路。

2010年,印度政府又決定在中國、巴基斯坦及尼泊爾邊境地區規劃建設27條戰略鐵路線,其中有14條被認定為對國家安全極具重要戰略意義。然而截止到今天,一條都沒有開工建設。2018年,印度又決定在邊境地區開挖17條地下隧道,總長度達100公裡,同樣用于軍事用途,此外便是修建410座戰略橋梁,但開工至今程序非常緩慢。

由此可見,印度的基建能力何等孱弱,此外則是建設工程規模與自身資源極其不比對,加之“兩天打漁,三天曬網”的特色傳統,導緻這些基建行動不僅招緻國外質疑嘲諷,就連一向盛贊印度的印媒也普遍看衰。

此外則是成本投入,高海拔地區的基建行動,受制于自然壞境與氣象條件、配套基礎設施等問題,成本投入較之其他地區隻高不低,對一個國家的财政能力是一項巨大的考驗。印度政府的财政收入具體怎麼樣,想必大家也清楚。

盡管給邊境地區基建行動大把投錢,但在項目承包商、軍方及政府高層之間,仍存在普遍廣泛的利益輸送,說難聽點便是A錢腐敗,層層搜刮。是以這些頑疾對于印度在邊境地區的基建行動而言,一個比一個要命,總之在他們眼中,已經将政府及軍方在邊境地區的相關項目,視為搖錢樹。

打造核盾牌?印媒稱遭到中國核威脅,要抗核打擊,建超級加強堡壘

那麼同理可推,印媒高調鼓吹的所謂建構“核盾牌”一事,在成本投入及施工進度上來說,又将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攻堅戰,這還是在印度掌握部分技術下所做的樂觀估計。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的确開挖了很多地下工事,如果從身處前線的邊防部隊來說,即為在道地内鋪設直徑達1.8米~2.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道。對身處後方的印度陸軍,即為總長度達100公裡的地下隧道,但工程總體進展緩慢無比,是以也夠嗆。

從打擊前線地區身處道地内的印軍而言,完全用不到鑽地彈,用配屬于西藏軍區的300毫米遠火即可輕松勝任。而對打擊後方的印度地下隧道而言,這時可以讓東風-15C大顯身手,但麻煩點在于印度地下隧道工程建設進展實在太慢。換言之,就是我方有矛,但是值得我方去打擊的盾太少要麼就是沒有。 印媒此番所鼓吹的“核盾牌”建設,它是假定對手在使用戰術核武器及鑽地核彈的背景下而建設的,即為料敵從寬。可是問題在于,先不管我們有沒有,印度得先建設出來,那麼印度能不能建設得出來,當然能,但是将投入無比漫長的時間,通常以十年為機關。而後反過來講我們有沒有鑽地核彈這個事,研發武器裝備在于作戰需求,美國搞鑽地核彈的初衷即為有效打擊假想敵位于深地下防護工程中的重點目标,以此彌補正常精确制導鑽地彈威力不足的短闆。

中國要不要搞,同樣取決于作戰需求,而非技術瓶頸。如果有軍事需求,制造出一款鑽地核彈在技術層面絕非難事,盡管美國相較仍有差距,但問題在于確定軍事打擊中夠用就行。畢竟我們的目标不是當“世界警察”,而是捍衛我們的領土完整與國家利益不受侵犯。以中國軍工的總體實力及時間觀念,同印度拉胯的基建進展相較,請問研制出一款鑽地核彈難嗎?當然不難。

打造核盾牌?印媒稱遭到中國核威脅,要抗核打擊,建超級加強堡壘

是以印度軍方的确是高瞻遠矚,總是瞄準世界軍事一流技術邁步發展,可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而且細數下來,印度軍方扯着蛋的領域是在太多。而所謂的建構“核盾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恐怕又将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尴尬局面,但好在印度人臉皮厚已經習以為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