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小炒注:強大可以低調,但虛弱是藏不住的。

1793年10月7日,在清朝的驅逐令下,馬嘎爾尼以外交徹底失敗的結局離開北京,英國使團很不服氣: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居住時像囚犯,離開時像小偷。

馬嘎爾尼離開英國時有多興奮,此時就有多悲傷。

他當年27歲出使俄國,就能與葉卡捷琳娜大帝達成通商條約,如今的他56歲,成熟老道,卻在中國碰了滿鼻子灰,白跑一趟。

你能想象張麻子在鵝城一無所獲的那種挫敗感?

不過,馬嘎爾尼很快打起精神,雖然外交使命失敗了,但另一項使命自動到來:

英國政府囑咐過,一旦外交失敗,竭盡所能地了解中國,為武力做好情報搜集工作。

畢竟這是一個龐然大物,畢竟中國在歐洲人的眼裡是超級大國,英國要想蛇吞象,就必須做好調研。

他打算用腳步丈量中國,用兩個月時間縱貫南北,一直到廣州。

于是,馬嘎爾尼搖身一變,從大使變成間諜。

1

饑餓的盛世

馬嘎爾尼的中國行,全程由軍機大臣松筠陪同,滿族人。

乾隆皇帝已經對英國有所警覺,下令沿海處于戒備狀态,陪同的官員名為陪同,實為監視,時刻向皇帝彙報實情,一旦發現英國人惹事,還可以動用軍隊鎮壓。這麼重要的事情,必須是滿族人負責。這是清朝的慣例:關鍵問題,隻相信滿族人,漢人靠邊站。

這次陪同馬嘎爾尼的,還有另外兩人:天津道員喬人傑、通州副将王文雄,是松筠的副手。

最重要的軍機處,清朝直到滅亡,一直都是滿族人把持,漢人和蒙古人是陪練。

馬嘎爾尼先從水路原路傳回天津,連住宿都是之前住過的寺廟。再從天津順着京杭大運河南下山東和江蘇,這是一段新旅程。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一路上的風景和圍觀人群已經不令他們感到新鮮了,就連官員的強勢和百姓的順從與貧窮也令他們習以為常。

這些官員可以随時随地征用纖夫,而且報酬極低,以至于不但有人冒險逃跑;岸邊的百姓看到拿着鞭子的官員就會自動讓出一條整齊的路;百姓的衣着和住房還是那麼寒酸。

看慣了這些無語現象,英國人還是能看到一些别開生面的東西,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農業的茂盛。

河道兩岸,幾乎看不到荒地,英國人常常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農田,上面生長着茂盛的小麥、棉花和高粱。盡管土地幹旱,而且看起來比較貧瘠,但那些農作物長得很好。

中國農民的勤勞,把這些農作物搞得相當肥沃。他們用純人工和簡單的農具,就能達到這種的農業成就,英國人很是佩服。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但是,英國人一邊看到了農作物的長勢喜人,一邊聽喬人傑和王文雄說,這些省份經常有人餓死。

現在是10月份的收獲季節,人們還有吃的,到了冬春之交,糧食該收割的都收割了,沒有收成,再加上天氣寒冷,死亡人數就會增加許多。

馬嘎爾尼覺得改進農業技術,借鑒西方的機器,可以提高糧食産量,減少死亡率,但松筠和官員随從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

他們與乾隆皇帝一樣,對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本能地反感,認為目前的一切是做好最合适的。即便他們知道新事物更先進,他們也不會采用。

在他們的眼裡,采用新技術,解放人的雙手,這些人就會有時間琢磨其他事情,成為穩定秩序的X因素。

始終忙碌,不是為了糧食,而是為了秩序。

始終在溫飽與挨餓的邊緣,幾分天意幾分人為?

馬嘎爾尼說,“迫使中國人挨餓”。

馬嘎爾尼還發現中國人的飲食特點,那就是缺乏肉類。一路走來,很少看到養殖的牛羊雞。這是一個沒有畜牧業的種植園。

這種以素食為主的營養結構和隻求溫飽的生活節奏,推高了中國人的死亡率。

鄭強教授就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人長期不吃肉,以至于消化系統都跟歐洲人不一樣。在那次演講中,他呼籲中國青少年多吃肉,不要因為一點肥胖問題就作得不要不要的,非要去吃素,中國人還要花幾十年時間去進化消化系統。

農作物茂盛之餘,他們還見到了運河的船隻繁多,穿上裝着各種貨物,河運的繁忙,說明這個國家的商業繁盛。馬嘎爾尼還在山東境内觀賞了一場祭祀河神的儀式,肉類菜肴,敲鼓放鞭,場面十分隆重。

無論是村鎮的集市,還是運河的活力,馬嘎爾尼所見到的,都有力地說明,這雖然是一個禁商輕商的國家,但國内貿易頑強地發展着。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馬嘎爾尼在詳細調查中國的農業問題時,乾隆皇帝的谕旨晝夜不息地下達,核心宗旨就是事無巨細地彙報,嚴肅活潑地監視。

雙方面上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洶湧。

馬嘎爾尼不是傻子和瞎子,也注意到了朝廷的書信往來頻繁,他為這種通信速度感到驚歎。純靠人力和馬力,傳送速度可以每天200-300公裡。按照這樣的速度,從北京到杭州隻需要5天,到廣州隻需要10天。

法國的郵政傳遞速度在歐洲最快,也隻有中國的1/3。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但是呢,北京的傳教士跟馬嘎爾尼說過,北京和廣州的傳教士之間的通信需要3個月。而且,他們的信件都被拆封過。

政府與私人的郵件傳遞速度,天壤之别!

不過,馬嘎爾尼的佩服很快就會消失,因為歐洲将在1796年啟用光學電報,10年之後蒸汽船問世,20年之後鐵路問世。

馬嘎爾尼發現越往南走,人口就越稠密,這跟南方氣候溫暖适合農作物生長有關。但這種人口稠密,無意間引發了一件令馬嘎爾尼耿耿于懷的悲劇。

在山東黃河附近,附近村鎮跑來幾千人觀看經過的外國人,由于人太多,突然有幾個人掉到了水裡,這幾個人不會遊泳,慌張地大喊救命。

但是,沒有任何人去營救!

馬嘎爾尼極度失望,突然又看到了一點希望,有人下水遊過去了,然而,他不是去救人,而是把拿落水者的帽子。

馬嘎爾尼徹底失望了。

馬嘎爾尼又想到8月份登陸天津時,有人落水同樣無人救援。這與歐洲人心目中的儒家智慧這一中國人形象完全相反。

又一個神話破滅了。

2

天真的軍演

乾隆皇帝對英國的海軍優勢,心知肚明,這從他屢次怒斥浙江官員沒有盡快催促英國大船從舟山離開就可以看出來。

英國人也很蔑視清朝的海上軍事力量,馬嘎爾尼在經過山東時,就在日記裡直言不諱:

“它是否真的不明白隻需幾艘英國軍艦便能消滅帝國的整個海軍?隻需半個夏天,就能摧毀中國沿海的所有船隻?”

在海軍力量對比上,雙方都是心照不宣。

是以,乾隆皇帝希望在陸地上向英國使團炫耀清軍的作戰實力,以此證明我們有陸地優勢,找回一點顔面。

這次離開北京,馬嘎爾尼早就看到了了這點,因為他發現,與來京時不一樣,這次離京的沿途,迎接隊伍裡增加了很多士兵。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他們表情嚴肅,雙目圓睜,衣着整齊,但是,因為佩戴武器都是弓箭和少量的落後火繩槍,這些軍事炫耀,不僅沒有起到震懾的效果,反而暴露了自身的短闆。

清朝官員想當然地認為英國陸軍很差,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水準。這種天真看法,使得軍事炫耀隻會是别人眼中的笑話。

但清朝官員并不知道這些,他們還樂此不疲。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争,清政府還固執地認為英國海軍威武,陸軍拉胯。

1793年11月6日,就在鎮江,為英國人準備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

一共2000人,鑼鼓喧天,旌旗招展,接受總兵王炳的檢閱。頭盔閃閃發光,軍裝整齊發亮,上演了一場嚴肅的“制服誘惑”。

但是,軍事裝備還是弓箭長矛,幾支破槍。

看到這種冷兵器為主的軍事裝備,馬嘎爾尼會是什麼感覺呢?

就跟拜登在北韓欣賞胸口碎大石是一個感覺。

心裡一萬句“傻逼”,臉上還得擠一擠笑容以示禮貌。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馬嘎爾尼還特意向身邊的王文雄問道,“你們為什麼甯肯用這種粗劣的火繩槍,也不願意用歐洲人普遍使用的精緻步槍呢?”王文雄的回答讓馬嘎爾尼無語,“在西藏,步槍不如火槍有效。”

這完全是不符合事實的偏見。

馬嘎爾尼根本不知道,清朝有精緻步槍,隻不過是紫禁城的禦林軍專有,作為皇帝的軍事機密而存在,其他部隊使用是違法的。

其實,馬嘎爾尼不知道很正常,因為王文雄也不知道,就連以後主持禁煙和海防的林則徐也不知道。

不僅武器落後,馬嘎爾尼還發現,眼前的鎮江城牆瀕臨坍塌,是個危房建築。

在古時候,城牆是國防核心,所謂占領軍事要點,就是攻破城牆,城牆一破,戰事就是收尾工作了。你連個城牆都是破的,還演習個屁!

就好比,美國在航空母艦上炫耀武力,結果船艙漏水嚴重,船身都有點傾斜了,你的F35再牛逼,别人也隻會認為美國虛有其表。更何況你的戰機還是70年代米格-23!

看完整個演習後,馬嘎爾尼在日記裡寫道:

“他們沒有一點尚武氣派,士兵還有點女性色彩,像是登上舞台表演而不是軍事演習。”

毫無疑問,軍演鬧成了笑話。

最後,清朝官員還不放心,為了加強震懾效果,向馬嘎爾尼透露:“我們有100萬步兵和80萬騎兵。”

這個資料有誇大嫌疑,但當時清朝确實有80-100萬軍隊,隻不過,絕大部分與其說是軍人,還不如說是民兵。

清朝沒有警察,沒有城管,是以,清朝的大部分士兵擔負着行政和司法的任務。清朝作為專制的鎮壓型政權,它必須在全國各地維持武力的存在,随時随地鎮壓不法分子。

是以,這些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有時叫獄卒,有時叫哨兵,有時叫糧倉守衛。

馬嘎爾尼一路走來,就發現沿途每隔五六公裡,就有駐守的士兵。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他們存在的意義,早就不是征戰,而是維持秩序。

這樣的軍隊上戰場是沒有戰鬥力的。

鴉片戰争時期,道光皇帝從全國征調了25萬這樣的士兵上戰場,幾乎都是湊數的烏合之衆,除了吃軍饷沒有什麼卵用。

十分巧合的是,乾隆皇帝在鎮江為英國使團準備了浩大軍演,50年後的鴉片戰争,就是在鎮江結束的。

曆史就是這麼神奇,可以說是巧合,可以說是諷刺。

不過,英國使團沒有去南京,因為京杭大運河不經過南京,他們沒能見到那座城市。

在鎮江,馬嘎爾尼也了解到,30萬八旗兵是清朝政府的核心精銳,全部是滿人,他不禁陷入思考:30萬滿人就能控制3億漢人,1:1000,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如此懸殊的比例,真是聞所未聞!

他突然明白,歐洲迷戀中國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哪個國家能比中國治理得更為精明呢?

3

蘇杭的絲綢

自古以來,判斷一個地方繁榮與否,最簡單的标志就是女人姿色。

英國人一到蘇州,就被這個地方的女人吸引了。

不僅僅是因為長途跋涉早就讓他們憋壞了,而是這個地方的女人太漂亮了。

這裡的女人大多穿時髦的絲質衣服,臉上顯得愉快輕松,還很會打扮,帶耳環和黒緞軟帽。她們明顯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女人不一樣。

看來,蘇州女人為當時的中國争了光。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但是,英國人不能下船,他們被禁止與國民接觸,處于嚴密監視狀态,隻能眼巴巴看着美色随波消逝,在yy中戀戀不舍地離開蘇州。

對于馬嘎爾尼而言,不能下船的最大遺憾,不是女色,而是絲綢。

他這次調研的一個目的就是了解絲綢技術,以便引進到印度。

但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此高度警惕,作為核心競争力,絲綢技術一直是國家秘密,誰敢洩密就會被殺頭。

英國使團既得不到什麼情報,也帶不走桑樹苗和蠶樣品。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出使失敗後,英國人已經有了尋找替代中國市場的計劃。

無論是女人還是絲綢,英國使團隻能在河船上“隻可遠觀不可亵玩焉”。在充滿饑渴的眼神中,駛離蘇州,在11月9日到達杭州。

杭州也是著名的絲綢制造中心,馬嘎爾尼将在這裡繼續自己的使命。

機會來了,因為英國使團中一部分人要去舟山乘英國船沿着海岸線去廣州,馬嘎爾尼要從内河去廣州,人員分手和行李安置,使團要在杭州逗留幾天。

但他很快是迎來失望,使團的行程被安排得無微不至,他們根本沒有自由行時間。遊西湖、看雷峰塔……但無法脫離安排去打探情況。

公開的間諜:名為訪華,實為偵探

他們處于嚴密的監視之下,一舉一動都在中國官員的眼睛裡。這是乾隆皇帝三番五次下達的旨意。

有兩名英國人想偷偷溜開,被中國士兵發現後,直接逮回,還挨了揍。

按照我的意思來,票子面子都有;不守規矩,立馬就翻臉不認人。客人到囚犯的距離,隻在一線間。

馬嘎爾尼隻能像船夫和車夫才能打聽一點桑樹和養蠶的知識,很零碎,沒什麼用。

雖然沒有取得預期成果,但馬嘎爾尼還是弄到了一點蠶卵。

在宋朝時,就有歐洲人把蠶繭藏在妻子的内衣裡,帶回意大利,但沒有改變什麼。

馬嘎爾尼與那位歐洲人一樣,剛開始如獲至寶,後來發現在歐洲沒有實質作用。

茶葉和絲綢是當時中國的外貿大宗,除了絲綢,英國人還要在印度引進中國的茶葉技術,馬嘎爾尼讓這個計劃成功了。他帶走了幾顆優質茶樹,印度茶葉發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國茶葉的影響。這個以後再表。

11月13日,馬嘎爾尼乘船離開杭州,計劃經江西去廣州。

陪同人員從松筠變成了長麟。松筠要陪使團去舟山,長麟本是浙江巡撫,現在剛剛調任兩廣總督,負責陪同馬嘎爾尼一起遠赴廣州,以順路的名義來監視。

陪同人員變了,不變的是,長麟也是滿族人。

喬人傑和王文雄一直陪着馬嘎爾尼,這兩個漢人,之前是松筠的副手,現在是長麟的副手。

漢人打醬油的滿人負責制,始終不變。

—END—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