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寬城喜峰口發現戚繼光等人修建長城的文字碑,隐藏着出一個驚人的秘密

寬城喜峰口發現戚繼光等人修建長城的文字碑,隐藏着出一個驚人的秘密

喜峰口長城老照片

1.

喜峰口,過去因長城抗戰而聞名,現在又因水下長城而為世人矚目。

這兩天,媒體又都在說喜峰口發現刻字石碑的事情,包括新華社。

在此之前,和寬城縣旅遊和文化廣電局副局長章立新先生聊天的時候,曾經說起過這件事情,他說在修複喜峰口長城時,勞工們在土裡發現的,他得到消息後,就趕緊讓人保護起來。

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原因,是怕被鄰縣遷西方面得到消息後拿走。因為長城是兩地分界線,遷西說喜峰口是遷西的,寬城說喜峰口是寬城的,這塊碑誰拿走就是誰的。

這通石碑寬約60厘米、高約100厘米,因長期掩埋于土中,儲存完好,字迹清晰。碑文大意為,1569年農曆四月,譚綸、劉應節、房楠、周以敬、楊錦、戚繼光等十名文武官員督工修建長城相關防禦工程,并記錄有負責排程、管修、營建的地方官員職務、名字。

寬城喜峰口發現戚繼光等人修建長城的文字碑,隐藏着出一個驚人的秘密

石碑局部 新華社記者王民 攝影

他還把石碑的全文發給了我:

隆慶三年,夏孟之吉,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饷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禦史宜黃譚綸,整饬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等府地方督察院右佥都禦史濰縣劉應節,巡按直隸監察禦史汝陽房楠,巡按直隸督察禦史上饒周以敬,整饬薊州等處地方兵備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佥事益都楊錦,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處地方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右都督鳳陽戚繼光,協守薊州東路分理練兵事務副總兵官署都指揮佥事句容胡守仁,分守太平寨等處地方參将署都指揮佥事鳳陽羅瑞,原任遊擊将軍定州高廷相,守備大喜峰口地方驗放夷人都指揮同知江都王祿,督工興州前屯衛經曆趙陞,豐潤縣典史呂子賢,排程委官劉確論管修呂字号台委官孫英奎缪汝柟鼎建。

媒體釋出消息的時候,特别強調這通石碑印證了戚繼光的祖籍——安徽鳳陽,因為在現在的史料裡,多數都說他是山東登州人,在介紹他的祖籍時,說戚繼光的六世祖戚詳是安徽定遠人,跟随朱元璋作戰,在1382年左右戰死在雲南。一代代傳下來,到戚繼光的父親繼續承襲祖職,1528年,戚繼光出生,1544年,戚繼光父親去世,戚繼光接班。

中國接班這事兒有傳統哈,是以到一些機關,說話辦事都要加小心,很多人都是子子孫孫關系錯綜複雜的。

戚繼光的祖籍到底是鳳陽,還是定遠,專家們再去考證吧。

碑文的意思是說,隆慶三年(1569年)四月,燕山深處鮮花盛開,灤河正好是枯水季節,喜峰口長城竣工了。副部級幹部譚倫帶領一群監察幹部來進行驗收,驗收完畢,刻碑文以記之。

我注意的是時間,也就是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

此時,戚繼光躊躇滿志: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但僅僅過了60年,喜峰口長城為皇太極所破。後金部隊由此第一次入關,占遵化,進北京,拉開了摧枯拉朽般的滅明戰争。

皇太極這次入關,史稱己巳之變。

從銅牆鐵壁到摧枯拉朽,僅僅用了六十年的時間,這六十年裡,萬裡長城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這裡的原因值得深思。

寬城喜峰口發現戚繼光等人修建長城的文字碑,隐藏着出一個驚人的秘密

老照片:喜峰口長城

2.

中國曆史悠久,然北部邊境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所謂“三皇不治,五帝不服”,從東周列國開始,曆代中原統治者與北部少數民族一直是打打談談,湧現出了那麼多的民族英雄,包括衛青、霍去病、戚繼光等等,但最終還是加強防衛——修城駐兵。

戚繼光拖垮了大明财政,但也把長城修到了極緻。

那麼,喜峰口長城是隆慶三年(1569年)修建的嗎?

當然不是,在《寬城縣志》裡還有這樣的記載:

1381年(太祖洪武十四年)正月,大将軍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1.5萬人,修永平(今盧龍)、界嶺、喜峰口等32關。

此時,比石碑所記載的1569年要早188年。

而《中國長城年鑒》則說寬城境内的長城是從洪武二年開始修建,比戚繼光這次修建要早200多年。

明代把長城叫“邊牆”,一直以來,牆外騷擾不斷,直到隆慶元年把戚繼光從南方調過來依然如此:

隆慶三年,三衛兵突攻董家口,帥臣戚繼光卻之。

董家口,離喜峰口還遠,但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作為卓越的軍事家戚繼光,發現了喜峰口長城品質有了問題,于是就申請資金進行修複,在修複後接下來的若幹年裡,喜峰口一直是長城外少數民族進攻的重點:

1573年(神宗萬曆元年)春,朵顔衛董狐狸及其兄子長昂叛,攻喜峰口,索償不得,大肆殺掠傍塞,以誘官軍。戚繼光掩擊之,董狐狸被俘。

1574年(神宗萬曆二年)朵顔衛長昂攻喜峰口,戚繼光率兵出青山口,抄其後路,長昂敗退。

1575年(神宗萬曆三年)正月,長昂攻董家口,總理戚繼光遣兵禦之。長昂叔父長秃被俘。

1595年(神宗萬曆二十三年)二月,長昂憤革償,率千餘騎攻石門路木馬谷(今薊縣盤山一帶)。複令小郎兒潛入喜峰口,小郎兒被俘。

喜峰口,近六十年的時間裡,尤其是戚繼光在任期間,一直沒有被攻破過。

寬城喜峰口發現戚繼光等人修建長城的文字碑,隐藏着出一個驚人的秘密

資料圖檔:水下長城喜峰口

3.

明朝皇帝朱棣把首都遷到了北京,其目的也是天子坐鎮,解決北方邊境問題。清朝易代,編了一部《畿輔通志》,詳細介紹北京周邊各種情況,這樣描寫喜峰口:

喜峰口關 ,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七十裡,西南遵化州七十裡,其東南五裡為喜峰口城,周三裡。關口有來遠樓,可容萬人。明時常駐戍守,為薊鎮重地。

也就是說,喜峰口不是一個獨立的關口,而是一個防禦體系,在《畿輔通志》的記載裡,喜峰口的東北六十裡有椴木峪關、又六十裡松亭關、西南的鐵門關。

如此堅固的防禦體系,怎麼就成了明清易代的突破口了呢?

是人不行了。

寬城喜峰口發現戚繼光等人修建長城的文字碑,隐藏着出一個驚人的秘密

皇太極

4.

在明朝抵禦後金的入侵中,與山海關防線比,喜峰口等地的薊門關口不是防禦重點,因為薊鎮以外是蒙古統治的區域,不是直接對着後金。

但鎮守遼東的大将袁崇煥早有危機感,他最擔心的的就是這裡。

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呈于兵科抄出之《欽命出鎮行邊督師薊遼等處兵部尚書臣袁崇煥謹題為乞汰冗官以纾國用等事》:

“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向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

袁崇煥的擔憂還來源于,就在不久以前,明朝剛剛在薊鎮進行了裁軍,許多士兵被裁掉,大量留下來的士兵也心生憤懑,戰鬥力和忠誠度都難以保證。這個時候,若是後金軍攻來,薊鎮根本就沒有抵抗的能力。

《崇祯實錄》卷二也記載了袁崇煥的擔憂:“九月己醜,袁崇煥以清兵欲西,先請駐甯遠增戍關門,至是遣參将謝尚政等往備。順天巡撫都禦史王元雅曰:此虛警耳。遣其衆歸,師果不出。”

《石匮書後集》:崇煥随奏:‘臣守甯遠,寇被臣創,決不敢侵犯臣界。隻有遵化一路守戍單弱,宜于彼處設一團練總兵’。遂以王威為請。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難移時”。

結果,1629年(明崇祯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取道蒙古,以蒙古人為向導,親率八旗大軍,避開關甯錦防線,繞道蒙古地區,突襲薊鎮防區。後金軍在“塞垣頹落,軍伍廢弛”的薊鎮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就成功破牆入塞,直逼北京。

破牆入塞,破的就是這塊石碑上所記載的戚繼光所修建的喜峰口關。

寬城喜峰口發現戚繼光等人修建長城的文字碑,隐藏着出一個驚人的秘密

5.

事實上,皇太極這次入關,解決了兩個主要問題。

一個是與蒙古各部形成了同盟,之後才有了五次到六次的突破長城防線,直接把大明的北部防線打成了篩子。

另一個是用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被後世的梁啟超認為是“自壞長城”。

所謂的萬事開頭難,事情一旦開了頭,接下來就都不難了。

己巳之變後,清軍曾先後五度入長城,其中兩次打到北京城,最遠的一次侵犯到山東濟南,皆大舉劫掠而歸。

例如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第二次攻入長城,遍蹂京畿,曆時四個多月,明稱“丙子虜變”。同年,清軍第三次入塞,宣大總督梁廷棟與兵部尚書張鳳翼無兵無饷,自知死罪難逃,每日服食大黃取瀉求死。

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塞,盧象昇拼死奮戰,最後陣亡。

崇祯年間明廷始終和戰不定,在清軍與流寇之間陷入兩面作戰之困境。

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疇奉命鎮守薊遼邊境,給予李自成、張獻忠趁勢崛起的機會。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洪承疇在松錦之戰戰敗被清軍俘獲,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初三,孫傳庭部被李自成部殲滅,自此明朝内外盡墨,大明王朝,終于日落西山。

寬城喜峰口發現戚繼光等人修建長城的文字碑,隐藏着出一個驚人的秘密

6.

有一本書叫《1644 帝國的疼痛》,寫的是大明滅亡。

其實,在整個明朝最疼的是袁崇煥。

己巳之變,皇太極最得意的手筆,是用計除掉了他的心腹大患袁崇煥。

皇太極帶兵達到了北京城下,略施小計,仿“蔣幹盜書”,就把袁崇煥弄成了崇祯眼中的叛徒,千夫所指。

《明季北略》對袁崇煥受淩遲記載了兩個細節,令人感慨萬千。

一,袁崇煥被淩遲到“皮肉已盡”時,還沒有斷氣,“心肺之間叫聲不絕”;

二,“百姓将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噉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

袁崇煥,東莞人,身材矮小,赤膽忠心,卻被“千刀萬剮”,也是千古奇冤,令人歎息。

金庸先生在寫完《碧血劍》後,專門有《袁崇煥評傳》附後:

袁崇煥真像是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氣,和敵人作戰的勇氣,道德上的勇氣。他沖天的幹勁,執拗的蠻勁,剛烈的狠勁,在當時猥瑣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顯得突出。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将,忠魂依舊守遼東。

——袁崇煥臨刑前的遺言

若幹年後,康有為為袁崇煥紀念館寫了一幅對聯:

自懷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

長城從來就不是一座牆,而是戚繼光、是袁崇煥,

甚至是清代的避暑山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