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烹煮之刑”,究竟是什麼?不少人“死”于此刑,史官不敢記載

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随和又自尊。——餘秋雨

封建社會,儒家文化倡導仁政愛民,力求大同世界。可不論是愛民,還是大同都是在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背景下實施的。是以,要想在封建制度下求取人權,隻能說是癡人說夢。一些統治者,為了擴張自己的事業版圖,保持自己作為君主的尊嚴和地位。往往會設立一些刑法來震懾那些觸犯法律或妄圖造反的人。然而,與現代正規的法律法規不同的是,古代的一些刑法可謂是變态至極。例如,淩遲、腰斬、烹煮等。

曆史上的“烹煮之刑”,究竟是什麼?不少人“死”于此刑,史官不敢記載

對于現代根正苗紅的社會接班人來講,不論是否會煮飯,在我們的固有思維裡,都認為烹煮是屬于廚房的一個特定項目。然而,曆史卻告訴我們烹煮是一個極其殘酷的刑法。即将裝有水、油的大镬燒沸騰以後,将犯人投進去、用煮或炸的方式以處死的刑罰,也叫烹刑、镬烹、鼎烹等。曆史中不少帝王都使用過這種酷刑,底下大臣不僅沒有勸阻的,就連史官都不敢将這一行為記錄在冊。

曆史上的“烹煮之刑”,究竟是什麼?不少人“死”于此刑,史官不敢記載

烹煮之刑最早出現在商朝末代時期。此時纣王昏庸無道,國内沖突十分尖銳,為了維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統治,纣王将其中最有實力與他一争天下的周國姬昌的嫡長子伯邑考囚禁在了殷都。伯邑考在殷都的日子非常難過,不是給纣王當車夫羞辱就是被其他人打罵。一日,伯邑考不知怎麼惹怒了纣王,被他處以烹煮之刑。為了羞辱那位被世人稱頌的愛民如子的西伯候,纣王讓人将伯邑考的肉羹送去給姬昌吃了。

伯邑考的死亡大大地激發了西伯候心中的怒火。在纣王的作死下,周朝取而代之成為了新的權力中心。按理說,伯邑考死于烹煮之刑,周朝應該對這種刑法深痛惡絕。可誰知,周朝對它的使用比纣王時期更頻繁。其中,周夷王在位時期,因為齊國不繳納朝貢,就直接将齊哀公烹煮了。周敬王時期,因為求取不到楚國白公死亡的地方,就将他的徒弟石乞給烹煮了。

曆史上的“烹煮之刑”,究竟是什麼?不少人“死”于此刑,史官不敢記載

秦朝一統天下以後,講究以法治理國家,于是給烹煮之刑賦予了法律的保證,并且增加了肉刑。漢朝時期,沿用秦制。廣川王劉去性情殘暴,他和王後一起将陶望卿逼的投井自殺以後。命人将他的屍體打撈上來混着桃灰和毒藥一起,生生将肉骨都煮化了才罷休。烹煮之刑的運用一直到了隋朝南宋時期才慢慢有所收斂。

曆史上的“烹煮之刑”,究竟是什麼?不少人“死”于此刑,史官不敢記載

而這種酷刑之是以沒有大臣去勸說,也沒有史官記錄于冊。完全是因為他們不敢,因為一旦開口或是有所動作,下一個被處刑的就是他們了。畢竟,帝王再專橫暴力也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唾罵千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