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河南有災情,河南百姓為什麼就向陝西逃難,而不是别的地方!

說到河南,我們就會想到中原。沒錯,我們平常所說的中原,其實特指河南,是以河南就有一個稱呼:中原大省。而且你們知道嗎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在哪兒嗎?沒錯,就是河南省,人口已經過億,比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口還要多!

而正因為地處中原地帶,是以也就成了曆代以來的“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你們不信,可以看地圖,河南地理位置剛好處于中國的中間,東西邊山河險要,加上九州通衢;另一方面,古代割據主要以函谷關為界、以黃河為界或以江淮為界,這樣地方不引起各方勢力的争奪,顯然是不可能的。是以河南的古戰場就特别多,如官渡、荥陽和南陽,如此。人口衆多的河南不幸成為兵源地。進而導緻勞力減少,抵禦自然災害與維持農業生産的能力受到損害,因而導緻災害的發生。

曆史上河南有災情,河南百姓為什麼就向陝西逃難,而不是别的地方!

就比如1942年的河南大旱災,據《河南省志·人口志》中記載:

1940年,河南全省人口是3067萬;到1942年,隻剩下2798萬人;1943年,剩下2595萬人;到1944年,人口更是降至2471萬人。

可以看出,短短四年間,河南省的人口減少了596萬,除去正常的人口增減和戰亂影響,估算1942年餓死人數,應在300萬人以上。當然1942年的這場大饑荒,除了旱災的影響,更多的還是人禍,也就是戰争和人造的孽。

曆史上河南有災情,河南百姓為什麼就向陝西逃難,而不是别的地方!

不過今天咱們講的不是這場河南旱災的故事,而是關于河南人遷徙。如果是河南人的都知道,曆史上河南一旦有災情,基本上都會往西逃難,也就是通過潼關,沿隴海線往陝西走,而不是别的地方,比如山東、河北、湖北,有是有,但幾乎很少。那麼問題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遷徙,也就是離開家園,一般逃不過這個“方向”:投親靠友。

試問如果鬧了饑荒,你一個一輩子都沒出過本地的老農民,你能往何處去逃荒,那麼自然選項有三:

聽說哪裡有吃的去哪裡;

哪裡有親戚去哪裡;

哪裡近去哪裡。

顯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南省周圍都是人口大省,山東、河北、湖北,哪一個省份人口不是多,雖然和河南有些差距,但在全國各省裡還是排名比較靠前,比如山東就是僅次于河南的人口大省。是以每逢大旱,河南人隻能去人口相對較少的陝西,進而從陝西遷往人口更少的甘肅和新疆。

曆史上河南有災情,河南百姓為什麼就向陝西逃難,而不是别的地方!

河南在全國的位置以及周邊省份

畢竟作為河南的鄰居,陝西的關中與河南西部來往較多,方言也相對接近一些,是以有第一個投靠親戚的就有第二個,逃荒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後來的奔着投靠先去的老鄉,像滾雪球一樣,逐漸形成移民潮。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清朝同治時期回亂之後,陝西十室九空,人口變少了,加上關中自古就是産量高的地區,不僅能夠養活自己,還能夠養活别人。而河南人口密度大,又多災荒、多黃河決口,多人多災,陝西又有吃的,自然就是往陝西逃難了。

曆史上河南有災情,河南百姓為什麼就向陝西逃難,而不是别的地方!

當然也有較多河南人移民江浙一帶,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南方有許多人也是一千多年以來的河南移民。但總體來說,河南的抗災能力不如山東,每逢大災,總是傷亡慘重,走投無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