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河南有灾情,河南百姓为什么就向陕西逃难,而不是别的地方!

说到河南,我们就会想到中原。没错,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原,其实特指河南,所以河南就有一个称呼:中原大省。而且你们知道吗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在哪儿吗?没错,就是河南省,人口已经过亿,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口还要多!

而正因为地处中原地带,所以也就成了历代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你们不信,可以看地图,河南地理位置刚好处于中国的中间,东西边山河险要,加上九州通衢;另一方面,古代割据主要以函谷关为界、以黄河为界或以江淮为界,这样地方不引起各方势力的争夺,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河南的古战场就特别多,如官渡、荥阳和南阳,如此。人口众多的河南不幸成为兵源地。从而导致劳力减少,抵御自然灾害与维持农业生产的能力受到损害,因而导致灾害的发生。

历史上河南有灾情,河南百姓为什么就向陕西逃难,而不是别的地方!

就比如1942年的河南大旱灾,据《河南省志·人口志》中记载:

1940年,河南全省人口是3067万;到1942年,只剩下2798万人;1943年,剩下2595万人;到1944年,人口更是降至2471万人。

可以看出,短短四年间,河南省的人口减少了596万,除去正常的人口增减和战乱影响,估算1942年饿死人数,应在300万人以上。当然1942年的这场大饥荒,除了旱灾的影响,更多的还是人祸,也就是战争和人造的孽。

历史上河南有灾情,河南百姓为什么就向陕西逃难,而不是别的地方!

不过今天咱们讲的不是这场河南旱灾的故事,而是关于河南人迁徙。如果是河南人的都知道,历史上河南一旦有灾情,基本上都会往西逃难,也就是通过潼关,沿陇海线往陕西走,而不是别的地方,比如山东、河北、湖北,有是有,但几乎很少。那么问题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迁徙,也就是离开家园,一般逃不过这个“方向”:投亲靠友。

试问如果闹了饥荒,你一个一辈子都没出过本地的老农民,你能往何处去逃荒,那么自然选项有三:

听说哪里有吃的去哪里;

哪里有亲戚去哪里;

哪里近去哪里。

显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南省周围都是人口大省,山东、河北、湖北,哪一个省份人口不是多,虽然和河南有些差距,但在全国各省里还是排名比较靠前,比如山东就是仅次于河南的人口大省。所以每逢大旱,河南人只能去人口相对较少的陕西,进而从陕西迁往人口更少的甘肃和新疆。

历史上河南有灾情,河南百姓为什么就向陕西逃难,而不是别的地方!

河南在全国的位置以及周边省份

毕竟作为河南的邻居,陕西的关中与河南西部来往较多,方言也相对接近一些,因此有第一个投靠亲戚的就有第二个,逃荒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后来的奔着投靠先去的老乡,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形成移民潮。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清朝同治时期回乱之后,陕西十室九空,人口变少了,加上关中自古就是产量高的地区,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能够养活别人。而河南人口密度大,又多灾荒、多黄河决口,多人多灾,陕西又有吃的,自然就是往陕西逃难了。

历史上河南有灾情,河南百姓为什么就向陕西逃难,而不是别的地方!

当然也有较多河南人移民江浙一带,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南方有许多人也是一千多年以来的河南移民。但总体来说,河南的抗灾能力不如山东,每逢大灾,总是伤亡惨重,走投无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