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色特工关露:她的一生,没有一丝灰尘,75岁,她自己选择了告别

1939年的上海滩,有三位最为著名的女作家,她们就是张爱玲,丁玲,关露。

在这三人中,关露的一生最为传奇,最为跌宕起伏,最为干净,她的一生,没有一丝灰尘。

关露原名姓胡,1907年,她出生在山西省右玉县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曾在科举中中过举人,后来一直在山西做官,关露出生后,父亲给她取名为胡寿楣。

两年后,她的妹妹出生,取名为胡绣枫。

童年时期,关露的母亲对她影响很大,她常常教育关露:要好好念书,将来做事要经济独立,不要指望男人,要婚姻自由。

红色特工关露:她的一生,没有一丝灰尘,75岁,她自己选择了告别

在母亲的影响下,关露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这也为她后来成为女作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928年,关露化名胡寿华考入民国时期首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文学系。

在这里,关露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旧社会的载体文字而言,新诗更让关露着迷,她说:“能够装载我底生活情调,能够表现我底情感的东西是像郭沫若、徐志摩所写的那样,自由而新颖的词句,不是那些限字限韵的旧东西”

在学校,关露还有另外的一个重大的收获,那就是她接触了革命先进思想,1931年,关露积极参加驱逐留美华人教授李玛丽,此事引起了时任校长朱家骅的厌恶,不久,关露被驱逐出校。

这对于关露而言,是一件坏事,也是一件好事,她没法继续读书了,她可以重新选择将来的路。

关露来到上海,加入了上海妇女抗日反帝大同盟,一年后,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热衷于文学,成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的中坚分子。

红色特工关露:她的一生,没有一丝灰尘,75岁,她自己选择了告别

这个时候,关露创作了许多反应工人真实生活的诗歌,她讴歌生命,宣传革命思想,关露认为:“所有的文艺作者们,都应该站在救亡的统一战线上,创作挽救民族,反抗民族敌人的国防文学。”

上海“一二八事变”时,关露和左联负责人丁玲,冒着枪林弹雨,在街上贴抗日标语,为伤兵救护募捐,去前线慰问伤员战士。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召开了全面抗战的爆发。

面对国家危亡,关露的创作激情达到了巅峰,她多次写出了爱国诗歌,这个时期,由于她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关露被人们称之为上海滩才女。

就在这个时候,民族最为危亡的时候,关露在自己的人生岔道,选择了一条艰难险阻的路。

1939年,关露接到电报:速去香港寻找小廖,这是叶剑英给他发的。

关露来到香港,见到了廖承志和潘汉年,他们代表党组织,交给了关露一个重要任务,前往汪伪政府特务机关“76号”,去做策反工作,要策反的人,便是76号的负责人,李士群。

红色特工关露:她的一生,没有一丝灰尘,75岁,她自己选择了告别

李士群早些年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进行地下活动时,李士群被敌人逮捕,后来叛变,成为了国民党特务,抗战时期,他又叛变,成为了日伪汉奸。

投靠日寇后,李士群也想着给自己留条后路,就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有条件地与其建立某种联系,争取其将功折罪、提供日伪情报。

当时李士群挑选了一个中间人,此人叫胡绣枫,正是关露的妹妹。

在李士群早年入狱时,胡绣枫收留了他老婆,对她照顾的很好,因而李士群夫妻对胡绣枫很是感激,由于当时胡绣枫在做国民党上层工作,一时难以抽身。

作为姐姐的关露被选中。

对于这份工作的危险性和艰巨性,关露想到了,她欣然接受,潘汉年特别嘱咐她:“今后要有人说你是汉奸,你可不能辩护,要辩护,就糟了”

尽管那个时候关露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是她却没料到,风雨会比她想象中的要大的多。

返回上海,关露成为了李士群家里的“座上客”,当时潜伏在李士群身边,关露承受了很大的社会压力,她曾经的一些好友,都说要和她断绝关系,并且辱骂她为汉奸。

红色特工关露:她的一生,没有一丝灰尘,75岁,她自己选择了告别

对此,关露是有苦不能说,1941年,关露与李士群展开了一次关键性谈话,李士群表达了自己要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意愿。

1942年,潘汉年与李士群见面,从此李士群开始向新四军提供情报。

抗战胜利后,时任中共华中分局组织部长曾山对关露说:“由于你成功地完成了李士群的策反工作,李士群后来为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例如日本鬼子要来‘清乡’,李士群就事先通知我们,并将敌人的行动计划告诉我们;我们要通过封锁线时,李士群下令将伪军调开给我们让路;他保护、释放了一部分被日伪特务抓进‘76号’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李士群利用他的职权发放特别通行证,并派人护送我党一些重要的干部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掩护新四军运输大米、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进根据地等等”

1942年后,关露的工作,发生了变化,党组织交给她新的任务,要她担任《女声》杂志的编辑。

红色特工关露:她的一生,没有一丝灰尘,75岁,她自己选择了告别

《女声》是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日本海军陆战队报道部(即情报部)合办的一份中文杂志,主要面向中国女性读者,其目的是文化侵略。

关露来到杂志社后,把自己装扮成只爱风花雪月、不问时事政治的文艺青年,她常常过与读者探讨百姓日常生活的热点问题,宣传妇女解放的进步思想。

1943年,关露前往东京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这意味着关露的“汉奸文人”身份彻底的公开,关露本想拒绝,潘汉年却告诉她,抓住这个机会,交给东京帝国大学的秋田教授一封信,帮助当时在中国的日共领导人冈野进,重新与日本共产党建立联系。

在这次的“大会”上,关露的发言题目是《中日女性的文化交流》,在其中关露谈到:“来到日本,有机会跟日本女性交谈,但因为互相语言不通,只好说英语,甚感遗憾。今后,希望中日两国的女性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能用各自的母语交谈。”

关露没有用任何的语言为日本摇旗呐喊,她在自己能尽到最大的程度上,保持了原则。

抗战全面胜利后,关露被国民党列为“汉奸文人”,遭到“逮捕令”,为此,党组织迅速将关露转移,从此,关露结束了自己的潜伏生涯。

红色特工关露:她的一生,没有一丝灰尘,75岁,她自己选择了告别

1955年,由于受到潘汉年的影响,关露被捕,两年后被释放,1967年,她再次被捕,直到1975年被释放出狱,这个时候,她的精神已经出现了问题。

1982年,潘汉年被平反。

随后,中共中央组织部派人向躺在病床上的关露宣读了平反决定:关露的历史已经查清,不存在汉奸问题。……撤销和推倒强加于关露同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

关露这个时候,终于松了一口气,她这一生,无愧于国家,无愧于自己。

在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后,关露服安眠药自杀,享年75岁。

关露的一生,创造了许多的文学经典,诗歌经典,著名的电影《十字街头》中的主题曲《春天里》就是由关露创作,“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红色特工关露:她的一生,没有一丝灰尘,75岁,她自己选择了告别

关露作为红色特工,她的一生,没有一丝灰尘。

你说关露会有遗憾吗?会有,她一生未嫁,临终时,身边只有一个布娃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