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争鋒,曹魏最強,蜀漢最弱,這雖是事實,卻并不能證明,蜀漢的牛人比不過曹魏。比如誰敢說曹操就一定比劉備強?曹操起步自漢靈帝時期,還在漢靈帝活着時,他就跟袁紹等一起成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妥妥皇上大哥的親信。
那時的劉備在幹啥?還在涿郡當 “黑老大”呢,兩人起步的平台就不一樣。劉備能從草根層一路逆襲,殺到昭烈帝,已經堪稱逆天了。當然,若非拎出詩文來對比,那劉備就隻能,再撒丫子逃命而去了。

同理,諸葛亮和司馬懿也是這種情況。諸葛亮帶領着弱隊蜀漢,圍攻超一流強隊曹魏大門,壓得曹魏都過不了半場,這過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當然,若非要用最終“晉吞三國”的結局來考核兩人,那諸葛亮就隻能笑而不語了。
魏延和姜維,誰更厲害也是如此。換句話說就是,必須要設定一些标準,否則就隻能成為口水戰。為此,筆者設定了兩個名額。
一:軍事能力對比
魏延和姜維,都是蜀漢著名将領,是以第一個名額便是,專業的軍事能力上的對比。
魏延,是在劉備入川時期,帶領部曲加入蜀漢的。也就是說,并非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見魏延,就斷定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而要砍了他。是以魏延,屬于劉備的心腹小弟範疇之内。而當時的諸葛亮在主管内政,軍事方面涉及的少。
随着劉備進川,魏延登上了三國舞台。雖正史中沒記載此刻,他有啥拿得出手的戰績,但從劉備奪得漢中後,指定魏延坐鎮漢中,成漢中太守來分析。顯然魏延的能力,得到了劉備的認可。
因為蜀漢有兩大命門,所謂“逐鹿中原看荊州,偏安自保握漢中”。荊州由蜀漢第一名将關羽鎮守,而漢中卻給魏延!這就是魏延軍事能力的展現。至于後來以副手身份,跟着諸葛亮北伐,和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其實都不如“鎮守漢中”能說明問題。
姜維,是諸葛亮親傳弟子,第一次北伐折了馬谡,卻來了姜維。也就是說,姜維實際上是取代了馬谡的地位,成為了諸葛亮重點培養對象。跟着諸葛亮北伐時姜維的功績不顯眼。畢竟,有諸葛亮這顆恒星在,誰能争鋒,奪其光彩?
是以,姜維的真正爆發,就是他的九伐中原!在司馬昭啟動滅蜀之戰時,在伐蜀诏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蜀所持賴,唯維而已,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若擒(姜)維,便當東西并進,掃滅巴蜀也。
很明顯,在司馬昭眼中,姜維是能否滅蜀的關鍵!如今許多人都批判姜維九伐中原,是蜀漢亡國的主要原因,但這句“蜀所持賴,唯維而已”如何解釋?蜀漢滅亡的鍋讓姜維背,道理上根本說不通。
分析:對比過後,許多人都會認為姜維能力比魏延強,但筆者卻認為是平手。
因為姜維放棄,魏延經營漢中時的“錯守諸圍”戰略部署是敗筆,把漢中拱手讓出。正是因有了漢中在手,鄧艾才敢實施“陰平偷渡”。是以,從軍事能力上來言,魏延和姜維,難分高下。
二、綜合能力對比
綜合能力,是排除軍事能力後,其他諸如人際關系能力等的綜合考察項。之是以隻提人際關系能力,是因任何牛人的成功,都是“一将成名萬骨枯”的結果。而協調人際關系,自然是重中之重。
很可惜,在這一條上,魏延跟關羽一樣,都是弱項。關羽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也不會遭到糜芳背叛,劉封不救等虐心事件,緻使兵敗身死,荊州丢失。
同樣,魏延沒事就跟楊儀掐架,兩人同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搞得諸葛亮都頭大,難以平衡得住,隻能依靠自己的個人威嚴強壓——諸葛亮多牛的人,都無法完美協調。由此可見,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就是 “如何最大限度減少内耗,最大限度發揮團隊合力”。
這是不是牛人必備的能力,且必須考察的标準?所謂綜合能力,全都展現在這裡面。
魏延由于跟楊儀勢同水火,最終在諸葛亮死後,魏延被楊儀搞死了。
姜維本身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卻成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的眼中釘,以至于諸葛瞻臨死前,還念念不忘“内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姜維竟跟黃皓一起,成了諸葛瞻的遺恨!
分析:魏延死于内鬥,差點讓蜀漢分崩離析,姜維雖陷于内鬥,卻在最後獨木撐天。這樣一對比,顯然姜維勝出!
三、分析總論
魏延是劉備心腹,姜維是諸葛亮親傳弟子,而劉備和諸葛亮,又分别代表着蜀漢的兩個時期,是以魏延和姜維,在地位上是對等的。
雖最終是姜維勝出了,證明了諸葛亮沒看走眼。但實則,兩人卻都是悲劇中人。
魏延的悲劇在于,太過現實。
諸葛亮一死,魏延就想取代諸葛亮,喊出了“丞相雖死,但我還在”,要繼續跟司馬懿鬥下去。不是魏延想不到,諸葛亮之死,會對蜀漢造成怎樣的損失和震撼,在這種态勢下再打下去,蜀漢殘廢了不可。而是魏延過于看重權力和個人得失——現實得近乎于短視,這才是魏延被殺的根本!
姜維的悲劇在于,太過理想化。
姜維從諸葛亮身上,傳承最多的不是軍事才能,而是對“匡扶漢室”的堅定信念。哪怕劉禅都投降了,他卻依然為了複國蜀漢,而奮鬥至最後一刻,挑撥鐘會自立謀反,失敗後被殺。
是以,姜維身上理想色彩異常濃烈,雖是曆史上的悲劇人物,但卻如諸葛亮一樣,留下了理想之光。
是以,站在更高層面對比魏延和姜維,顯然姜維再一次勝出——人,總要有些理想,曆史,總要有理想之光來引領和照亮,而不能總是層出不窮的“厚黑”争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