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山西北部成為曆史上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沖突的焦點,成為中原王朝和草原王朝的分界點,由此留下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關隘文化和蒼涼悲怆的邊城要塞,雁門關是這一文化中最傑出的篇章。

雁門關作為軍事要塞的存在,并不僅僅是長城,而是以長城為主體的一條堅固的戰事防衛體系。這個體系有兩個伸出的城堡,地處要沖,傍山依關,緊扼交通要道,構成雁門關的第一道防線,是以而成為中原王朝的北大門。至今仍然以斑駁蒼涼的雄姿傲立在雁門關下的白草口處,這就是新廣武城和舊廣武城。
“廣武”之名源于秦末楚漢名士李左車的封号“廣武君”。李左車是戰國時期趙國守邊良将李牧之孫,秦末因助趙王複國有功,被封為廣武君,封地就在山陰廣武這一帶。趙國滅亡後,李左車為劉邦謀劃以聲勢争取燕、齊之地。
舊廣武城夯土結構始建于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砌磚,重建于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雖說是古城,但體積很小,稱其為屯兵堡更為準确。8米多高的城牆在開闊的原野上顯得十分高大。站在山下俯瞰,古城沉雄蒼涼,回頭遙望長城,不難感受到舊時古戰場的森嚴氣象。
新廣武城背靠恒山山脈,面向巨川大漠,自古為胡漢相争的古戰場。戰國時始築城池,西漢設縣,東漢置郡,漢代以後因中原動蕩而廢棄。明初築内邊長城,在原城舊址重建城防。因附近又有遼金古城舊廣武城,新築之城便得名新廣武城。又因新廣武城的曆史更為悠久,當地人又有“新城不新,舊城不舊”的說法。清代以降胡漢之間再無征戰,此城再度廢棄,至今隻留下一片殘垣斷壁,依稀可見往日風華。
新廣武城由中城、北甕城、南甕城組成,壁壘森嚴,易守難攻。明長城與新廣武城的城牆相連并向東西延伸,與穿越雁門關的内邊長城合龍,構成了一個以雁門關為中心的龐大而宏偉的軍事防禦系統。
中城—中城為新廣武城主城,城垣呈鬥狀,又因南甕城呈箥箕狀,新廣武城号稱“金鬥銀箥箕”,極言城防堅固。
新廣武建于明洪武與萬曆年間,位于雁門關北3公裡處,是内長城防禦體系内的重要設施。新廣武直接扼守勾注山之咽喉,是鎖鑰中原的北大門和戰略要點。這是當年曾讓多少君王提心吊膽夜不能寐的軍事要塞,如今裡面的狀态更像是一個原生态的古村落。
來源:1度、新視三農、忻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