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解放戰争的失敗,是蔣介石一生難以釋懷的傷痛。退守台灣後多次試圖反撲的行為,也昭示了蔣介石對于這次失敗的強烈不甘心。雖然晚年時,蔣介石也曾想過和共産黨和解、回到故裡,但一提起這場戰争的失敗,他總是忍不住激動起來。

在晚年蔣介石所寫的日記中,他将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三個人身上:“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這三個人分别是馬歇爾、斯大林和李宗仁。

馬歇爾是當時美國的國務卿和國防部長,而斯大林是蘇聯的上司人,李宗仁則是當時國民黨内桂系的領軍人物。這三個人在那個年代都是風雲人物,對蔣介石的統治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事實上,蔣介石兵敗的原因并不能單純地歸咎到某幾個人身上。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對馬歇爾“背叛”自己試圖緩和國共關系的強烈不滿

自從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後,憑借着宋美齡在美國的人脈,蔣介石很快就搭上了美國的關系。當時美國想要在中國培養一個屬于他們的勢力,而蔣介石背後的國民政府就是最好的選擇,畢竟這是當時中國的合法政府。

抗日戰争前後時期,美國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大力支援,提供了不少人力物力,國民政府早期的精良裝備多半要歸功于此。然而抗日戰争勝利後,美國方面的态度卻發生了變化。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收尾階段,不論是美國還是西方其他國家都希望世界大多數地區能停止戰争,休養生息。然而中國這個亞洲最大的戰場卻因為國共雙方的對立而隐隐有了火藥味。

如果國共雙方打起來,那麼美國在中國的利益也會受損,同時美國方面還要繼續為蔣介石提供軍事支援,這讓美國并不希望國民黨和共産黨繼續僵持下去。在美國看來,雙方握手言和是件對三方都有利的事情。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不過和毛澤東鬥了大半輩子的蔣介石顯然不甘心就此收手,為了調解國共雙方之間的沖突,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派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前往中國從中緩和雙方的關系。

馬歇爾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提出馬歇爾計劃,挽救了歐洲的經濟,基于這個計劃的成果,該計劃也被稱為戰後歐洲經濟複蘇計劃。此外,馬歇爾在一戰和二戰中也都戰功卓著,他提出的作戰計劃為二戰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位在歐洲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将軍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中國遭遇如此大的挫折。

一開始,蔣介石以為馬歇爾前往中國是為了和自己商讨徹底消滅中共的方法,但和馬歇爾簡單地交談後,他頓感此事似乎并不簡單。代表着美國利益的馬歇爾堅持反對蔣介石想要内戰的想法,并給出了一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

對于這份檔案,蔣介石在日記中如此評價:“此為共黨不敢提者,要知客卿對他國政治之隔閡,若本身無定見,不僅誤事,且足以召亡國之禍也。”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此後,馬歇爾多次表達了自己代表美國不支援蔣介石内戰的想法,甚至提出威脅:如果蔣介石堅持内戰,那麼美國方面将不再繼續為他提供軍事上的支援。

對于馬歇爾的這些言論,蔣介石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在此前的戰争中,馬歇爾一直是自己堅定的支援者。如今這個堅定的支援者突然改換門庭,這讓蔣介石感到自己被“背叛”了。

對斯大林違反約定置自己于不義和幫助共産黨的憤慨

衆所周知,共産黨建國前後和蘇聯方面的關系特别好,毛澤東和斯大林更是互相引為知己,蘇聯在新中國更是有“老大哥”的稱号。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蘇聯方面一開始支援的,是國民黨。

共産黨成立早期,主要活動都依賴于共産國際不假,但是蘇聯方面其實更看好當時實力強勁的國民黨。畢竟當時國民黨是執政黨,而且還有精兵強将,而共産黨成立時人數隻有五十多,二者的實力根本沒辦法比較。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蘇聯會幫助早期的共産黨,隻是出于意識形态相同的照顧罷了,但對于國民黨,他們是真的認為國民黨有統一中國的可能,是以蘇聯和國民黨的交往,更像是兩國之間的外交。

一開始,斯大林對蔣介石的态度相對友好,雖然沒有對他提供過多的幫助,但也沒有對國民政府做出什麼過分的事情。

到了二戰末期,蔣介石和英美都希望能快速解決戰鬥,是以大家一起想到了蘇聯這個可能的盟軍。雖然大家意識形态不同,但在二戰中都是德國法西斯的受害者,理應團結起來。

當時蘇聯方面的軍隊實力十分強悍,但在二戰中參與不多,是以蔣介石和英美希望斯大林能出兵中國東北,在這個戰場上牽制日本最強大的關東軍。

除了這件事外,蔣介石還提出,希望蘇聯在戰後承認他是中國唯一的合法領袖;對中國的武器物資等支援隻提供給國民政府而不提供給中共;東北地區由國民政府的軍隊受降,中共不得插手;蘇聯在抗戰結束後很可能爆發的國共内戰中必須保持中立。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斯大林其實也希望早日結束戰争,但為了自身利益,他還是提出了幾個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國民政府必須承認外蒙獨立。

此前外蒙一直是屬于中國的土地,隻不過因為連年内亂,這種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免不了關門自治,時間久了,就有了想要獨立的想法。承認外蒙獨立,就相當于出賣國土,換取蘇聯方面的幫助。

急迫的蔣介石不顧國民反對,就這樣和斯大林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讓蔣介石十分憤慨的是,斯大林并沒有信守諾言。雖然蘇聯方面确實出兵牽制了關東軍的兵力,但是此外蔣介石提出的所有條件,他一概沒有履約。

當初蔣介石和斯大林簽訂這個條約,是背上了很多“賣國賊”之類的罵名的,如今蘇聯方面違約,相當于把蔣介石架在火上烤。國民黨内,因為這件事對蔣介石有了不少不滿的聲音,被“出賣”的蔣介石自然對斯大林恨之入骨。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對李宗仁同美國“勾結”和逼迫自己下野的強烈指責

馬歇爾和斯大林都是來自外部的勢力,蔣介石認為自己最終會失敗,有内外兩方面的原因,内部原因主要就出在李宗仁的身上。

作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将、國民黨内桂系軍閥的首領,李宗仁從北伐戰争開始就在國民黨内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就連周恩來總理都曾經這樣說過:“李将軍一生做過三件大好事,第一是北伐,第二是台兒莊大戰,第三是回歸祖國。”

李宗仁和蔣介石之間的關系是由好變壞的,蔣介石和汪精衛争權時,沒少拉攏李宗仁到自己的陣營中效力。當時,兩個人還結拜做了兄弟,以示關系親密。

不過後來兩個人因為利益配置設定和利益訴求不比對的問題,鬧得很不愉快。1931年時,一直不滿自己沒有得到應有待遇的李宗仁還鬧過獨立,想要自成一派,逼得蔣介石不得不下野換取暫時的和平。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後來這次“鬧獨立”的事件雖然得到了平息,但雙方之間的隔閡卻再也無法修複。蔣介石不聽馬歇爾勸告執意打内戰後,美國方面就開始動了想把他換掉的心思。

一開始,美國方面隻是有這個想法,并沒有過多實施,但到了1947年,蔣介石在解放戰争中節節敗退的時候,美國開始認真考慮這個想法的可行性。

在當時的國民黨内部,李宗仁是除了蔣介石外最大的勢力,也是美國最看好的替換人選。在經過幾次接觸後,都急着改變現狀的雙方很快确定了合作關系,美國轉而支援李宗仁。

蔣介石怎麼也沒想到,李宗仁會“後院起火”,在背後捅自己一刀。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國方面不再向蔣介石提供多少軍事援助,而是把所有的物資都運給了李宗仁。

國民黨内派系林立,蔣介石手下的嫡系——黃埔軍校培養出的幹部們,和李宗仁所率領的桂系軍隊,并不屬于同一支隊伍,是以美國這個舉動大大削弱了蔣介石嫡系的戰鬥力。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此外,在解放戰争中,李宗仁等地方派系的軍隊很注意儲存自己的實力,根本不聽蔣介石調配,是以蔣介石隻能更多地使用自己的嫡系部隊。如此一來,蔣介石的嫡系一直在消耗,而李宗仁的實力卻幾乎沒有損耗。

在這樣的背景下,蔣介石又被美國斷了軍事供給,即便宋美齡親往美國也于事無補,李宗仁很容易地就通過武力逼迫蔣介石再次下野。但蔣介石在國民黨内獨裁多年實力不容小觑,解放戰争前線又戰況不佳,是以李宗仁隻做了副總統,總統之位仍由蔣介石領。

對于李宗仁背着自己偷偷和美國搭上關系,尤其是在美國幫助下逼迫自己下野的行為,蔣介石始終不能原諒,是以解放戰争失敗後李宗仁一直沒敢逃往台灣,而是前往美國避難。

蔣介石始終不願承認國民政府的無能和共産黨得民心

關于蔣介石最終失敗的真正原因,很多曆史學家和軍事學家都分析過,結果從來就不是這三個人的緣故。馬歇爾、斯大林和李宗仁,隻不過是剛好處在關鍵節點上的三個人罷了。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歸根結底,蔣介石的失敗,是國民政府内部出了問題和共産黨方面太過優秀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蔣介石接手國民政府開始,這個政府就不是一個完全完美的政府。政府内官僚氣息濃厚,A錢腐敗問題一直很嚴重,同時又在管理上有類似于管理制度不合理、計劃永遠無法落實等諸多弊端。

不過蔣介石一直忙于圍堵共産黨,根本沒有注意過這些問題,即便偶爾意識到,想過要改變,但因為決心不足,也常常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放棄。

除了這些,蔣介石在軍事問題的處理上也存在很大問題。抗日戰争中,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雖然消極應戰,但也一樣損失了不少的兵力。反觀共産黨方面,雖然傷亡慘重,但因為得民心的緣故,很多人慕名參軍,是以兵力補充又快又多。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中國的土地就這麼大,人口就這麼多,青壯年都去共産黨處參軍了,國民黨處自然就沒人了。到了解放戰争末期,蔣介石雖然還能帶着近百萬兵力退守台灣,但相對于共産黨方面以百萬為基數機關的兵力增長,還是顯得底氣不足。

另外,共産黨方面在很早就開始“打土豪分田地”,後來為了争取農民階級的力量支援,更是大力開展土改。土改在幾個小地方實作後,迅速傳遍全國,為共産黨打下了良好的群衆基礎。

除了給予農民階級切實的利益外,共産黨方面的軍紀也特别值得欽佩。“不拿群衆一針一線”的政策貫徹落實得十分嚴格,相較于常常打家劫舍的國民黨軍隊,人民自然更傾向于支援共産黨。毛澤東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更是一絕,在這條路線的指引下,共産黨的軍隊常年在山野間“打遊擊”,擅長大規模戰役的國民黨軍隊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和他們纏鬥。

晚年,蔣介石在日記中痛斥:沒這三人,不至敗退台灣

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蔣介石手下又是個機制腐朽落後的政府,他的失敗其實很早就已經注定了。但他堅持認為自己的失敗是馬歇爾、斯大林和李宗仁的責任,這件事未免有些強詞奪理。

蔣介石終其一生都在想着如何打敗毛澤東、消滅共産黨,卻連現實都不敢面對,将所有失敗的責任都歸到别人頭上,對比毛澤東的寬廣胸懷,其實他的失敗是顯而易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