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解放战争的失败,是蒋介石一生难以释怀的伤痛。退守台湾后多次试图反扑的行为,也昭示了蒋介石对于这次失败的强烈不甘心。虽然晚年时,蒋介石也曾想过和共产党和解、回到故里,但一提起这场战争的失败,他总是忍不住激动起来。

在晚年蒋介石所写的日记中,他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三个人身上:“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这三个人分别是马歇尔、斯大林和李宗仁。

马歇尔是当时美国的国务卿和国防部长,而斯大林是苏联的领导人,李宗仁则是当时国民党内桂系的领军人物。这三个人在那个年代都是风云人物,对蒋介石的统治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事实上,蒋介石兵败的原因并不能单纯地归咎到某几个人身上。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对马歇尔“背叛”自己试图缓和国共关系的强烈不满

自从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后,凭借着宋美龄在美国的人脉,蒋介石很快就搭上了美国的关系。当时美国想要在中国培养一个属于他们的势力,而蒋介石背后的国民政府就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这是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

抗日战争前后时期,美国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大力支持,提供了不少人力物力,国民政府早期的精良装备多半要归功于此。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方面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收尾阶段,不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国家都希望世界大多数地区能停止战争,休养生息。然而中国这个亚洲最大的战场却因为国共双方的对立而隐隐有了火药味。

如果国共双方打起来,那么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会受损,同时美国方面还要继续为蒋介石提供军事支援,这让美国并不希望国民党和共产党继续僵持下去。在美国看来,双方握手言和是件对三方都有利的事情。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不过和毛泽东斗了大半辈子的蒋介石显然不甘心就此收手,为了调解国共双方之间的矛盾,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派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前往中国从中缓和双方的关系。

马歇尔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提出马歇尔计划,挽救了欧洲的经济,基于这个计划的成果,该计划也被称为战后欧洲经济复苏计划。此外,马歇尔在一战和二战中也都战功卓著,他提出的作战计划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位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将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中国遭遇如此大的挫折。

一开始,蒋介石以为马歇尔前往中国是为了和自己商讨彻底消灭中共的方法,但和马歇尔简单地交谈后,他顿感此事似乎并不简单。代表着美国利益的马歇尔坚持反对蒋介石想要内战的想法,并给出了一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

对于这份文件,蒋介石在日记中如此评价:“此为共党不敢提者,要知客卿对他国政治之隔阂,若本身无定见,不仅误事,且足以召亡国之祸也。”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此后,马歇尔多次表达了自己代表美国不支持蒋介石内战的想法,甚至提出威胁:如果蒋介石坚持内战,那么美国方面将不再继续为他提供军事上的支援。

对于马歇尔的这些言论,蒋介石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在此前的战争中,马歇尔一直是自己坚定的支持者。如今这个坚定的支持者突然改换门庭,这让蒋介石感到自己被“背叛”了。

对斯大林违反约定置自己于不义和帮助共产党的愤慨

众所周知,共产党建国前后和苏联方面的关系特别好,毛泽东和斯大林更是互相引为知己,苏联在新中国更是有“老大哥”的称号。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苏联方面一开始支持的,是国民党。

共产党成立早期,主要活动都依赖于共产国际不假,但是苏联方面其实更看好当时实力强劲的国民党。毕竟当时国民党是执政党,而且还有精兵强将,而共产党成立时人数只有五十多,二者的实力根本没办法比较。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苏联会帮助早期的共产党,只是出于意识形态相同的照顾罢了,但对于国民党,他们是真的认为国民党有统一中国的可能,所以苏联和国民党的交往,更像是两国之间的外交。

一开始,斯大林对蒋介石的态度相对友好,虽然没有对他提供过多的帮助,但也没有对国民政府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

到了二战末期,蒋介石和英美都希望能快速解决战斗,所以大家一起想到了苏联这个可能的盟军。虽然大家意识形态不同,但在二战中都是德国法西斯的受害者,理应团结起来。

当时苏联方面的军队实力十分强悍,但在二战中参与不多,所以蒋介石和英美希望斯大林能出兵中国东北,在这个战场上牵制日本最强大的关东军。

除了这件事外,蒋介石还提出,希望苏联在战后承认他是中国唯一的合法领袖;对中国的武器物资等支援只提供给国民政府而不提供给中共;东北地区由国民政府的军队受降,中共不得插手;苏联在抗战结束后很可能爆发的国共内战中必须保持中立。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斯大林其实也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但为了自身利益,他还是提出了几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国民政府必须承认外蒙独立。

此前外蒙一直是属于中国的土地,只不过因为连年内乱,这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免不了关门自治,时间久了,就有了想要独立的想法。承认外蒙独立,就相当于出卖国土,换取苏联方面的帮助。

急迫的蒋介石不顾国民反对,就这样和斯大林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让蒋介石十分愤慨的是,斯大林并没有信守诺言。虽然苏联方面确实出兵牵制了关东军的兵力,但是此外蒋介石提出的所有条件,他一概没有履约。

当初蒋介石和斯大林签订这个条约,是背上了很多“卖国贼”之类的骂名的,如今苏联方面违约,相当于把蒋介石架在火上烤。国民党内,因为这件事对蒋介石有了不少不满的声音,被“出卖”的蒋介石自然对斯大林恨之入骨。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对李宗仁同美国“勾结”和逼迫自己下野的强烈指责

马歇尔和斯大林都是来自外部的势力,蒋介石认为自己最终会失败,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部原因主要就出在李宗仁的身上。

作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内桂系军阀的首领,李宗仁从北伐战争开始就在国民党内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就连周恩来总理都曾经这样说过:“李将军一生做过三件大好事,第一是北伐,第二是台儿庄大战,第三是回归祖国。”

李宗仁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是由好变坏的,蒋介石和汪精卫争权时,没少拉拢李宗仁到自己的阵营中效力。当时,两个人还结拜做了兄弟,以示关系亲密。

不过后来两个人因为利益分配和利益诉求不匹配的问题,闹得很不愉快。1931年时,一直不满自己没有得到应有待遇的李宗仁还闹过独立,想要自成一派,逼得蒋介石不得不下野换取暂时的和平。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后来这次“闹独立”的事件虽然得到了平息,但双方之间的隔阂却再也无法修复。蒋介石不听马歇尔劝告执意打内战后,美国方面就开始动了想把他换掉的心思。

一开始,美国方面只是有这个想法,并没有过多实施,但到了1947年,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的时候,美国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李宗仁是除了蒋介石外最大的势力,也是美国最看好的替换人选。在经过几次接触后,都急着改变现状的双方很快确定了合作关系,美国转而支持李宗仁。

蒋介石怎么也没想到,李宗仁会“后院起火”,在背后捅自己一刀。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方面不再向蒋介石提供多少军事援助,而是把所有的物资都运给了李宗仁。

国民党内派系林立,蒋介石手下的嫡系——黄埔军校培养出的干部们,和李宗仁所率领的桂系军队,并不属于同一支队伍,所以美国这个举动大大削弱了蒋介石嫡系的战斗力。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此外,在解放战争中,李宗仁等地方派系的军队很注意保存自己的实力,根本不听蒋介石调配,所以蒋介石只能更多地使用自己的嫡系部队。如此一来,蒋介石的嫡系一直在消耗,而李宗仁的实力却几乎没有损耗。

在这样的背景下,蒋介石又被美国断了军事供给,即便宋美龄亲往美国也于事无补,李宗仁很容易地就通过武力逼迫蒋介石再次下野。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独裁多年实力不容小觑,解放战争前线又战况不佳,所以李宗仁只做了副总统,总统之位仍由蒋介石领。

对于李宗仁背着自己偷偷和美国搭上关系,尤其是在美国帮助下逼迫自己下野的行为,蒋介石始终不能原谅,所以解放战争失败后李宗仁一直没敢逃往台湾,而是前往美国避难。

蒋介石始终不愿承认国民政府的无能和共产党得民心

关于蒋介石最终失败的真正原因,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都分析过,结果从来就不是这三个人的缘故。马歇尔、斯大林和李宗仁,只不过是刚好处在关键节点上的三个人罢了。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归根结底,蒋介石的失败,是国民政府内部出了问题和共产党方面太过优秀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蒋介石接手国民政府开始,这个政府就不是一个完全完美的政府。政府内官僚气息浓厚,贪污腐败问题一直很严重,同时又在管理上有类似于管理制度不合理、计划永远无法落实等诸多弊端。

不过蒋介石一直忙于围堵共产党,根本没有注意过这些问题,即便偶尔意识到,想过要改变,但因为决心不足,也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放弃。

除了这些,蒋介石在军事问题的处理上也存在很大问题。抗日战争中,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虽然消极应战,但也一样损失了不少的兵力。反观共产党方面,虽然伤亡惨重,但因为得民心的缘故,很多人慕名参军,所以兵力补充又快又多。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中国的土地就这么大,人口就这么多,青壮年都去共产党处参军了,国民党处自然就没人了。到了解放战争末期,蒋介石虽然还能带着近百万兵力退守台湾,但相对于共产党方面以百万为基数单位的兵力增长,还是显得底气不足。

另外,共产党方面在很早就开始“打土豪分田地”,后来为了争取农民阶级的力量支持,更是大力开展土改。土改在几个小地方实现后,迅速传遍全国,为共产党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除了给予农民阶级切实的利益外,共产党方面的军纪也特别值得钦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政策贯彻落实得十分严格,相较于常常打家劫舍的国民党军队,人民自然更倾向于支持共产党。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更是一绝,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共产党的军队常年在山野间“打游击”,擅长大规模战役的国民党军队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缠斗。

晚年,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斥:没这三人,不至败退台湾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蒋介石手下又是个机制腐朽落后的政府,他的失败其实很早就已经注定了。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失败是马歇尔、斯大林和李宗仁的责任,这件事未免有些强词夺理。

蒋介石终其一生都在想着如何打败毛泽东、消灭共产党,却连现实都不敢面对,将所有失败的责任都归到别人头上,对比毛泽东的宽广胸怀,其实他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