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禅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大笑:免死,群臣不解,昭:倒過來念

明代楊慎在《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寫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金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借以此詩句來表達世事無常,英雄代代更疊,可青山綠水常在的慷慨情懷。

的确是這樣的,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曆史,不知道曾經湧現出多少驚才豔豔的英雄豪傑,可最後還是敵不過時代的洗滌,消失在曆史長河中。而我們所要講述的劉禅,正是曆史中的滄海遺珠,大多數人隻知其一,認為他胸無大志、毫無政治才能,但其實真正的劉禅,也是位大智若愚的角色。

劉禅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大笑:免死,群臣不解,昭:倒過來念

一、劉禅投降後以三字免死

東漢是中國古代史上十分輝煌也十分混亂的一個時代,漢獻帝軟弱無能,多方軍閥頻頻暴起,曹操、袁紹以及劉表等人都是在此時開始積聚勢力的。而到了後期,就成了歌裡唱的那樣“東漢末年分三國”,曹魏蜀漢孫吳三家分别屹立在大陸三方,鬥智鬥勇互相鉗制。

三國争霸的過程我們不再贅述,而最具戲劇性的是,魏蜀吳三國争霸最後的結局并不是三方之間某一方稱霸,反而為司馬家族做了嫁衣。更有趣的是,在司馬昭稱帝之後,蜀國在劉禅的帶領下直接向魏國投降,但司馬昭不僅沒有将劉禅這個亡國之君殺死,甚至還封了他個安樂公,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記載有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當劉禅被扣在魏國皇宮之後,司馬昭曾經一度懷疑他有複國之心。而劉禅自己也非常清楚司馬昭的想法,于是就幹脆在自己的房門口挂上了一個牌子,上邊寫了“中山寨”三個大字,讓很多人都覺得很搞笑,這是給自己住的房子起了個名字不成?

劉禅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大笑:免死,群臣不解,昭:倒過來念

于是就有人将這件事報告給了司馬昭,本以為司馬昭會命人徹查這件事,但沒想到司馬昭聽完就開始哈哈大笑,大手一揮決定給劉禅免死。這可讓他手下的大臣都非常不解,等司馬昭笑夠之後才解釋道,原來将“中山寨”三個字反過來念,就變成了“在山中”,這是劉禅表示自己要歸隐山林,絕無二心的意思。

這個免死的小故事十分有趣,不過其實在這之前還發生過一個“樂不思蜀”的故事,也讓司馬昭打消了不少疑心。

當時司馬昭在宮裡設宴,邀請劉禅和蜀國的舊臣來吃飯,而在宴席上無論是演奏的歌曲還是排演的舞蹈,都帶有濃濃的蜀國風格。當時所有蜀國原來的舊臣都有些感懷,紛紛放下了筷子,可隻有劉禅一個人依舊如常,甚至在司馬昭問他是否懷念故國的時候,說了一句“樂不思蜀”,瞬間讓司馬昭放心了不少,也讓自己免除一死。

劉禅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大笑:免死,群臣不解,昭:倒過來念

二、如何評價劉禅?

其實從這兩個小故事中,我們是能夠看出劉禅并不隻是個酒囊飯袋,他自己雖然沒什麼遠大的志向,但本人的能力和才智還是值得肯定的,不然怎麼能成為曆史上少有的那種,活得很好的亡國之君呢?

其實劉禅這個“扶不起的阿鬥”并不是不想帶領蜀國走向輝煌,隻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并不僅僅由帝王一個人決定,當時的形勢也是非常重要的。那時候的司馬家族勢大,基本上已經沒有可以推翻的機會了,而劉禅此時選擇投降,其實是權衡之下最符合當下利益的選擇。

更何況,在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大支柱先後離開人世之後,劉禅憑借“阿鬥的才能”,竟然硬生生又将蜀國延續了三十多年的時間,這也能夠證明,劉禅确實是有些才能的,這一點我們可以來具體分析一下。

劉禅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大笑:免死,群臣不解,昭:倒過來念

首先就是他懂得放權、知人善用。在劉禅繼承父親的王位之後,并沒有被權力沖昏頭腦,反而十分聽話地選擇了相信諸葛亮,基本上什麼事情都任由諸葛亮去處理,自己也就負責一些祭祀上的事情,這樣的大度和讓賢,絕對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

其次就是劉禅的寬厚仁慈。由于大家都叫劉禅“扶不起的阿鬥”,是以他從小其實并沒有受到什麼權力的熏陶,反而十分親民。于是在他登基之後,就将注意力放在了提升蜀國居民生活品質上,興修水利、減免稅收等等,讓蜀國人民在那個紛繁的亂世當中,起碼度過了一段時間安定富足的日子。

最後則是他懂得隐忍,能放下一己私利。其實在司馬昭掌權魏國的時候,天下大勢基本上已經确定了,而如果還是劉備當權的話,一定會選擇和魏國拼個魚死網破,直到身死國破才能罷休。

劉禅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大笑:免死,群臣不解,昭:倒過來念

但劉禅卻并不這麼想,他明白憑借自己的實力很難推翻魏國,是以也就并不留戀自己皇帝的位置,也不會強迫手下的文官武将為自己或為了蜀國拼命,果斷選擇了投降,保全了文武百官和蜀國蒼生的姓名,後來還不惜裝傻充愣保全了自己,成了魏國的安樂公,放眼看去,劉禅絕對是曆史上命很好的亡國之君之一。

三、曆史上的亡國之君下場如何?

說起這個問題,别看皇帝們在位的時候風風光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一旦發生政變,他們被自己的死對頭乃至親兄弟趕下龍位的時候,那他們的下場可真是比最底層的普通百姓還不如,不僅要受盡折辱,甚至還會死得很慘。

一些皇帝在失去上司者的地位之後便被囚禁了起來,身份和地位真是比奴隸還不如,經常處于三天餓五頓的狀态,尤其是那些負責送飯的小吏還會故意苛責他們,經常故意不給他們送飯,比如說趙武靈王、齊桓公這樣的皇帝,他們最終就是被活活餓死的。

劉禅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大笑:免死,群臣不解,昭:倒過來念

還有一些皇帝是被他們的死對頭給拉下馬的,而這時候他們的下場就會更慘一點,會直接被折磨緻死或者毒死。比如東晉孝武帝和南梁簡文帝,最後就是被活活悶死的。此外,絞死也是非常常見的結局之一,比如說隋炀帝楊廣就是被布帛絞殺,而南明永曆帝更是被吳三桂用弓弦活活勒死。

當然,與這些方法相比,似乎毒殺反而變成了最“溫和”的殺人方法,比如說被韋後和安樂公主在食物中下毒的唐中宗,還有曆史上十分有名的南唐後主李煜。

還有一部分亡國之君十分有骨氣,決心随着自己的國家一同消失,就會選擇自焚,比如說著名的昏君商纣王,就是自焚在自己的酒池肉林當中。不過這樣的行為也被很多人解讀為,他知道自己落在敵國手中絕對不活好過,是以還不如幹脆“天子守國門”,最後落個好名聲罷了。

劉禅投降後寫下3字,司馬昭大笑:免死,群臣不解,昭:倒過來念

四、小結

一個國家能否堅持下去,其實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人定勝天自然也有人算不如天算,是以曆史上才會有朝代的更替,才會有曆代君主之間的博弈。而像是劉禅這種帶着整個國家投降的事情不是沒有,但确實是在少數。

可我們也不能是以就判定劉禅是個昏君,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他已經知道自己打不過司馬昭,那如果還要堅持逆天改命的話,基本上99.99%的可能性都是全軍覆沒。那時候不僅自己肯定會死,百姓們也要遭受戰亂之苦,這又是何必呢?是以說,劉禅投降的選擇可真不見得是件壞事。

參考資料:《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志》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