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怕他,戴笠懼他,杜月笙見他都要繞着走,他是誰?

在民國時期曾有這樣一個人,蔣介石一提到這個人,假牙就發酸。戴笠若是聽說這個人又露面了,第一個反應就是檢查門窗是否關好。但是上海的大佬黃金榮、杜月笙見到他都要繞道走。他就是暗殺大王——王亞樵。

蔣介石怕他,戴笠懼他,杜月笙見他都要繞着走,他是誰?

王亞樵

王亞樵,出生于安徽合肥,自幼讀書,聰穎過人,在一次科舉考試中,名列第十名,中過秀才。家境貧苦,祖上皆以務農為生,也是以對于官紳壓榨人民的惡行恨之入骨。當時清政府軟弱無能受到列強的瓜分,王亞樵更是怒不可遏,嫉惡如仇。常與人說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言壯志。

1911年孫中山上司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于是王亞樵積極響應孫中山的号召,與鄉裡人李元甫、王傳柱、李小一等一起與柏烈武接洽。并擔任當時合肥革命軍政府副司令。但是當時黨派林立,紛争不斷。王亞樵等人也是以遭到打擊,成為黨派之争的犧牲品。李元甫、王傳柱、李小一等人慘遭槍殺,王亞樵因下鄉而逃過一劫,隻好帶着妻子舉家從安徽逃往南京。

蔣介石怕他,戴笠懼他,杜月笙見他都要繞着走,他是誰?

孫中山

然而好景不長,王亞樵又一次在黨派争鬥中失利,遭人通緝,再次舉家逃往上海隐姓埋名。當時上海,安徽的勞工特别多,是以王亞樵就跟着他們一起在碼頭幹活,養家糊口。王亞樵畢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沒過多久身邊就有一群跟随者,成為勞工中的小老大。于是不甘心的王亞樵就想辦法将他們組織起來,當時老公們生活疾苦,也經常被人欺負。是以王亞樵就打造上百把斧子,人手一把。

雖然組織是建起來了,但是資金在哪搞?恰巧當時上海有一個安徽同鄉會。正缺資金的王亞樵便想将其接管過來,于是就跑到人家門前去談判,對着會長說:這地方給我接管,我定期給你經費。這個會長叫餘誠格,不管王亞樵怎麼說,這餘會長就是不理他。王亞樵也是臉上無光。

蔣介石怕他,戴笠懼他,杜月笙見他都要繞着走,他是誰?

斧頭幫

第二天便帶着五十來号弟兄們拿着斧子就沖到了餘誠格的家裡,餘會長這下可坐不住了,就把賬本交給了王亞樵。是以王亞樵的資金也算是有了,于是成立了一個旅滬勞工同鄉會,吸納人手。後來規模越來越大,最後人數達到十萬之多。上海也多了一個幫派——斧頭幫。當時上海的青幫大佬黃金榮、杜月笙都要禮讓他三分。王亞樵的大名也是廣為人知。

勢力建立起來後的王亞樵并沒有忘記孫中山曾說過的話,要将革命進行到底。于是又在上海成立了一個上海市民大會。積極響應孫中山的号召反對北洋政府曹锟、吳佩孚當選總統。這一舉動也熱鬧了曹锟、吳佩孚兩人,于是就要派人去收拾王亞樵。當時上海淞滬的警廳廳長徐國梁擁有7000多名警衛,在接到指令後,帶着警衛去圍剿王亞樵,然而命大的王亞樵再次逃過一劫。

蔣介石怕他,戴笠懼他,杜月笙見他都要繞着走,他是誰?

杜月笙

此事之後,王亞樵也是對徐國梁恨之入骨,欲要殺之而後快。終于在一次偶然機會中得知,徐國梁在一個澡堂子洗澡,于是王亞樵迅速召集人手,拿着手槍堵在澡堂的門口等待着徐國梁。徐國梁剛洗完澡出來,便被王亞樵的手下槍殺。這也是王亞樵第一次進行暗殺,自此以後開啟了他長達十幾年的暗殺生涯。

王亞樵刺殺徐國梁得手後,得到浙江盧永祥的賞識,委任王亞樵為浙江縱隊司令。在此期間,王亞樵與戴笠、胡宗南兩人意氣相投,于是三人義結金蘭成為了好兄弟。後來,戴笠、胡宗南二人報考了黃埔軍校,拜在了蔣介石的門下,兄弟三人也是以站在了對立面,分道揚镳,反目成仇。

當時王亞樵主張反蔣,在經曆了刺殺徐國梁事件之後,王亞樵又一次把主意打到了蔣介石的身上。在1931年,蔣介石欲鞏固自己的獨裁專制,而作為孫中山的忠實維護者的胡漢民自然不答應,便與蔣介石産生了沖突,愈演愈烈,直到最後胡漢民被蔣介石軟禁。胡漢民的夫人為了解救自己的丈夫,出20萬大洋找到了當時的暗殺大王王亞樵,請求王亞樵刺殺蔣介石,這也正和王亞樵的心意,說幹就幹。

蔣介石怕他,戴笠懼他,杜月笙見他都要繞着走,他是誰?

蔣介石

王亞樵派遣殺手來到廬山刺殺蔣介石,暗殺計劃可謂是天衣無縫,然而百密一疏,刺客就是将藏過槍支的火腿随手亂扔壞了大事,刺客被發現後,慌忙向蔣介石開了幾槍也沒打中,最終全部身死。

後來抗日戰争爆發,王亞樵暫緩了對蔣介石的暗殺,轉而暗殺日軍将領。當時淞滬會戰的策劃者白川義則成為了王亞樵的暗殺對象。淞滬會戰一戰中方死傷慘重,一向愛國之心濃烈的王亞樵對白川義則恨之入骨。于是在日軍的慶功大會上布置炸彈,一舉炸死了白川義則。這麼一炸,王亞樵的事迹廣為傳頌,更是雪了國恥。成為了民族大英雄。

此後,王亞樵更是熱衷于暗殺事業,進行刺殺事業十幾年,暗殺衆多民族害蟲、日軍将領。被稱為民國暗殺第一人,暗殺之王。直到後來,在廣西梧州被圍困在山林裡,遭人暗殺,蔣介石、戴笠聽到他死的消息後,也松了一口氣。

對于王亞樵,毛主席曾這樣評價他:殺敵無罪,抗日有功。小節欠檢點,大事不糊塗。這也是在當時最為中肯的一個評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