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衆參觀“富貴長春——中國傳統财富文化展”。 王磊 攝
中新網成都1月1日電(單鵬 朱雨浠)1日,在成都博物館舉行的“富貴長春——中國傳統财富文化展”迎來2022年的首批觀衆。漢代的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唐代的開元通寶金币,南宋的金葉子,明代的“長命富貴”銘銅鏡……一件件祥瑞器物編織着人們福壽綿延、富足安康的現世夢想。
展覽現場,來自國内多家文博機關的上百件展品勾勒出一條關于中國傳統祈财文化的脈絡:從漢代金餅到明代銀錠,從“正财神”關羽、趙公明到“準财神”土地公、和合二仙,從“升仙”思想與祈财心願結合的“搖錢樹”到鑲金嵌玉的“聚寶盆”,從牡丹芍藥挂屏到“蟾蜍望月”端硯,從占蔔禱告到祭拜财神,祈财文化蘊藏着曆代百姓對德行兼備、造福一方者的尊崇與懷念。千百年裡,中國人以質樸的方式,傳遞着生财有道、聚财裕民的财富精神。
觀衆參觀“富貴長春——中國傳統财富文化展”。 王磊 攝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财神有招财進寶的美好寓意。正值新春臨近,舉辦這個展覽非常契合這個時間段。”此次展覽執行策展人方若素接受采訪時表示,“富貴長春——中國傳統财富文化展”系統地反映了中國祈财文化的發展源流與脈絡,幫助觀衆加深對傳統财富文化的認識。
進入“富貴長春——中國傳統财富文化展”,觀衆會首先經過一條長廊,右手邊的牆壁上印有“财神爺”趙公明的畫像,而左手邊的長方形櫥窗裡,陳列着十餘件形态各異的貨币,展示着2000多年來中國貨币的變遷。其中,年代最久遠的當屬西漢時期的“金餅”,這枚圓形、中間部位有凹陷的金币重量在250克左右。“金餅”一旁是個“大塊頭”——一枚唐代的五十兩銀錠。唐朝時期的銀錠外形似船,又像一張倒置的小案,在造型上與明清時期外形圓潤的銀錠有明顯差別。
一座漢代的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被置于本次展覽第一單元的中心區域。在牡丹紫的弧形紗幔襯托下,這座青銅搖錢樹顯得精美絕倫。據了解,這件文物出土于四川廣漢。在古代四川地區,搖錢樹是豪戶們一項重要的陪葬品,以表達對财富的渴求和對來生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财神信仰誕生之前,搖錢樹可能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或者最有代表性的祈财文物”,方若素表示。
展廳裡,多件不同時期、不同材質的财神雕像、圖軸、年畫刻畫出栩栩如生的“正财神”形象,例如關公威武莊嚴、趙公明凜然正氣。在中國的财神譜系中,“正财神”以三國時期蜀國名将關羽,道教傳說中的趙公明,曆史人物比幹、範蠡以及造福桑梓的李詭祖等為主,這些人物身上展現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愛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底色。
多件白瓷像、木雕像的“準财神”慈眉善目、喜慶吉祥。“準财神”以可以生财散錢的神靈,如道教人物劉海蟾,傳統俗神土地公、和合二仙等為主,展現着人們對“樂善好施、造福鄉裡”的美德追求。
而在展覽的“春節迎送”和“四時祭拜”部分,多件财神木版年畫營造出歡樂祥和的氛圍。在傳統文化中,春節“迎财神”習俗蔚為大觀,寄托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不管是搖錢樹、聚寶盆等具象的形式,還是随商品經濟發展而出現的财神信仰,中國祈财文化所蘊藏的精神核心是一緻的:祈願家國繁榮昌盛、豐饒有餘,祝禱社會長治久安、希望永存,期盼來年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方若素表示,這不僅是代際之間的文化延續,也是人們自我鞭策、砥砺前行的精神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