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作者:梁繼超

1624年荷蘭人侵占台灣時,鄭成功出生日本平戶市,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回台灣後病逝。荷蘭人占領台灣38年,鄭成功人生走完38年。38年短暫的人生鑄就了名垂千古彪炳史冊的曆史性貢獻:忠義,反清複明,主持半壁舊河山;征伐,大敗荷軍,確定台灣入版圖;複疆,建設台灣,開辟千秋新世界。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一、忠義,主持半壁舊河山

鄭芝龍(1604-1661),福建南安人,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早年随舅父先後到澳門、馬尼拉和日本平戶等地做生意,精通多國語言,接受天主教洗禮,善于經商,熱心習武,追随顔思齊到台灣發展,後來成為東亞海上霸主。

以武裝力量做後盾建構商業帝國是鄭芝龍的最大人生目标。他先從商後招安、先降明再降清。鄭芝龍曾扶佐隆武帝卻并不為其盡忠效命,甚至是利用隆武帝的信任為自己謀利。當鄭芝龍眼見南明大勢已去遂投降滿清,他再次想借滿清力量對抗抗荷蘭人,幻想在東亞海上繼續稱霸。這種首鼠兩端、見風使舵的本性,也注定鄭芝龍晚年是終被抛棄的人生宿命。當年殘弱的明南隆武帝指望靠鄭芝龍的武裝力量實作反清複明,拿他沒辦法,但在勢頭強勁的滿清眼裡鄭芝龍隻是個被利用的棋子,最終也變成棄子。

鄭氏父子的成長經曆與教育背景有很大不同,也注定父子二人迥異的人生道路和價值取向。鄭芝龍的終極目标是謀求一己之私的海上霸主,而鄭成功的人生志向是效忠隆武反清複明的法統正朔。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儒學侵染,俠士風骨。1624年鄭芝龍和田川氏在日本平戶生下鄭成功,大約7歲左右的鄭成功被父親派人接回老家福建南安。在南安的14年,鄭成功接受系統的儒家思想教育,參加科舉考試。21歲的鄭成功被父親送往南京國子監,師從文壇領袖和東林黨代表人物錢謙益。雖然師生最終選擇了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但當年錢謙益十分欣賞鄭成功,把鄭成功的森字重新改為大木,希望他能夠成為大明江山的棟梁之才。在錢謙益的思想侵潤下,鄭成功飽讀詩書,對儒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思想理念了熟于心,并把這種忠孝仁義踐行在自己日後的行動中。鄭成功在回複父親勸降的信中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 兒隻有缟素而已,”信中鄭成功向父親講明君臣關系的要義,并義無反顧地效忠南明隆武皇帝。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承蒙恩賜,效忠南明。當隆武帝在鄭芝龍處見到鄭成功時甚是高興,因鄭芝龍首鼠兩端不作為,隆武帝便把反清複明的希望寄托在鄭成功身上。鄭成功被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又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從此默默無聞的鄭森便成了大名鼎鼎的鄭成功。後來又被永曆帝封延平王,又稱“鄭延平”。國姓爺和和延平王的加身與世襲,鄭成功也由一介儒生變成憤而起兵抗清的大将軍。“缟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這首氣勢磅礴,擲地有聲的《出師讨滿夷自瓜洲至金陵》表達了鄭成功堅決收複中原反清複明的決心,也是他未來人生的真實寫照。是以對于鄭成功而言,忠誠隆武帝是他作為臣子的責任和本份,何況隆武和永曆帝對自己還有知遇之恩,他對殘存的南明王朝忠肝義膽,不惜一切代價實作反清複明。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囯仇家恨,不共戴天。1646年,清軍大舉入閩,隆武帝被俘殺,鄭芝龍投降滿清。1647年,清軍又攻入南安,鄭成功母親田川氏拒不降清,害怕被侮辱割腹自盡。鄭成功聞訊大為悲痛,以日本禮法清理母親的屍身後安葬。隆武帝被殺,田川氏遇害,國仇家恨,不同戴天。這一系列事件和經曆促成了鄭成功矢志反清的強烈決心,既便後來父親多次寫信勸說其降清,鄭成功始終不為所動,終其一生都沒有忘記這段血海深仇。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鄭成功的忠肝義膽赢得了應有的尊重和高度的評價。康熙題寫挽鄭成功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争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寫道: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複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于舜日堯天。船政大臣沈葆桢更是高度稱贊:開萬古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求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在《台灣名勝楹聯》中,收錄楹聯以延平郡王祠為最多,也足見後人對他的景仰和崇拜。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二、征伐,確定台灣入版圖

1633年鄭芝龍在金門外海料灣大敗荷蘭海軍,這是大航海時代以來中國海軍少有的勝仗,鄭芝龍繼續維系着東亞海上霸主地位。然而人強國弱,沒落的大明王朝奄奄一息,鄭芝龍轉而投靠滿清。隆武帝反清複明的希望便落在了鄭成功肩上,鄭成功西征北伐也無力扭轉南明的退勢。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1661年北伐失敗的鄭成功退據廈門,鄭家軍福建的陸上屬地也幾盡喪失。為了拓展新的反清複明根據地,在通事何斌建議下東進台灣。1661年4月,鄭成功在父親曾經大勝荷軍的料羅灣誓師出發,并發《祭海表文》:收複台灣,上報國家,下拯蒼生,建立萬世不拔基業。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将,分乘百艘戰船,在鹿爾門登陸台灣本島。當年登陸台島的情景真可謂:九重天外大江開,旗幡招展何壯哉。雪湧千鈞驚海嘯,潮轟萬馬過山來。在鄭家軍的持久圍攻下,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收複了被荷蘭殖民者侵占38年的寶島台灣。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三、複疆,開辟千秋新世界

鄭芝龍早年追随顔思齊時便開始招納漳州、泉州災民來台灣,當時優厚條件是“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船把漳泉災民運到台灣墾荒定居。在台灣曆史上,鄭芝龍成為繼李旦和顔思齊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移民墾荒的人。鄭成功收複台灣後開始了真正意義的開發和建設,也成為中華文化系統植根台灣的發端。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在行政管理上,明朝當年設首都順天府于北京,設留都應天府于南京,鄭成功效仿明制在台灣設新都承天府于台南赤坎,又設二縣即天興縣,萬年縣,這是管理台灣最早的行政區劃。

在農業開發上,為了與荷軍持久作戰,鄭成功頒布屯墾令開荒種田,大力發展農業。今天台南的新營、後鎮、林鳳營,高雄的營前、營後、前鋒和後協等40多處都是鄭成功時期留下的地名。

在文化教育上,在參軍陳永華建議下設立全台首學,傳播中原文化。1666年台灣首個儒學教育機構“全台首學”在台南建成,是台灣規模最大,廟宇和學堂結合,規制最完整的孔廟。這座孔廟開啟了台灣儒學之門,故有“全台首學”之稱。台灣島上由此開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标志着儒學正式進入台灣,科舉制度随後邊傳至台灣。中華傳統文化從此在台灣島上傳播開來,成為台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面對台灣當局者不斷去中國化的險惡作法,回望鄭家父子的豐功偉業,台灣當局者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今天紀念鄭氏父子的傳奇人生,目的在于以史鑒今。

南安侯鄭芝龍:

雲霧渺渺,白浪滔滔,縱橫江海東南蛟。

烽煙袅袅,刀劍潇潇,亦盜亦商任逍遙。

寒雪飄飄,陰風嗥嗥,獨對殘陽坐天牢。

蟬鳴了了,鄉音杳杳,繁華落幕哭森孝。

注:森,鄭森,大木,鄭成功。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國姓爺鄭成功:

天佑台灣降成功,縱橫東南大英雄。

三十八載征塵路,開台聖王貫長空。

台灣第一次大規模開發與建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