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封神:伯邑考為何跟姬發叫法不同?伯邑考三字背後有啥奧妙

周文王姬昌被困羑裡,伯邑考獻寶纣王,替父贖罪。結果,伯邑考慘死,姬昌百年後,姬發上位周武王。

伯邑考是姬昌的嫡長子,西岐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結果卻是次子姬發上位,撿了個大便宜。我們仔細梳理相關細節,就會發現,姬發頂替伯邑考,并不是簡單的突發事件,而是有預謀的,背後是一場殘酷的宮鬥戲。

封神:伯邑考為何跟姬發叫法不同?伯邑考三字背後有啥奧妙

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羑裡城整整七年,臨行前,姬昌交代國事,他明确表示,不過是七年之災,性命無虞。事後,他會完璧歸趙。并且,姬昌把國事托付給了嫡長子伯邑考,要他坐鎮西岐,文武群臣和文王百子衆星捧月,拱衛儲君。

結果就出了這樣一檔子事,貴為西岐未來掌舵人的伯邑考冒死獻寶朝歌城,被九尾狐蘇妲己設計謀害,姬昌忍痛啖子,裝瘋賣傻,誇官逃離。

如果沒有伯邑考之死一事,怎麼可能輪得到次子姬發上位,成為西岐新主周武王呢?伯邑考的行為,顯然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為這不符合姬昌的囑咐叮咛。

事出蹊跷,必有妖孽。這段故事後背,實際上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兄弟奪嫡之争,奧妙就在伯邑考這三個字上。同樣都是姬昌的兒子,姬發之是以稱姬發,而伯邑考卻獨樹一幟,這就是奧妙所在。

伯邑考冒死獻寶:飛蛾撲火的詭異行為與衆叛親離的客觀境遇。

西伯侯姬昌臨行前演算八卦,前後事深思熟慮,交代伯邑考臨時攝政,按兵不動,坐等他七年災滿,全身而退,回到西岐再做盤算。

封神:伯邑考為何跟姬發叫法不同?伯邑考三字背後有啥奧妙

伯邑考卻坐不住了,眼看七年期滿,老父親姬昌就要功德圓滿,重返西岐,他上趕着去朝歌城獻寶。如此,表面看,是伯邑考的一番孝心,赤子之心,孝感天地。實際上,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招險棋。

話說伯邑考要往朝歌為父贖罪。時有上大夫散宜生阻谏,公子立意不允,遂進宮辭母太姬,要往朝歌贖罪。——《封神演義》

伯邑考飛蛾撲火,執意獻寶纣王,西岐勳貴們是什麼反應呢?

站隊伯邑考,勸谏阻止他的人,主要有兩位,一個是主管外交的文臣之首上大夫散宜生,另一個,就是他的兒子“公子立意”。他的母親太姬也隻是象征性地交代了一句話,一路小心。

封神:伯邑考為何跟姬發叫法不同?伯邑考三字背後有啥奧妙

文王百子,除了一個在外學藝的螟蛉子雷震子,其他無一勸阻的。西岐股肱,散宜生是文臣,站隊伯邑考,可是,武将之首,南宮闊一言不發,顯然,他選擇了站隊姬發。如此,整個西岐的硬實力部分都倒向了次子姬發。這也是老太太都不能多發聲的原因所在。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纣王用了離間計。

伯邑考名字的奧妙:姬昌被囚,纣王敕封伯邑考為新的“西伯侯”。

在姬昌的一番精心治理下,西岐日漸隆起,纣王如鲠在喉,寝食難安。軟硬兼施,雙管齊下,囚禁姬昌,離間伯邑考和姬發。

邑考辭去,進到殿前與弟姬發言曰:“兄弟好生與衆兄弟和美,不可改西岐規矩,我此去朝歌,多則三月,少則二月,即便回程。”——《封神演義》

伯邑考東去朝歌城,對姬發這個好兄弟也有一番交代,關鍵詞:不可改西岐規矩。這大概也是伯邑考最後一次實行監國攝政大權了吧。大勢已去,心有戚戚。

封神:伯邑考為何跟姬發叫法不同?伯邑考三字背後有啥奧妙

伯邑考與從人一日行至汜水關。關上軍兵見兩杆進貢旛幢,上書西伯侯旗号。——《封神演義》

伯邑考是以什麼身份拜見纣王的呢?西伯侯。“上書西伯侯旗号。”伯邑考是個小心謹慎的人,謙謙君子溫文如玉,他斷然不會僭越,有失禮數于殷商天朝上國。顯然,此時的伯邑考已經被纣王敕封為“西伯侯”,取代了姬昌的位子。

好,重點來了,姬發帶個姬字,伯邑考為啥名字裡沒有姬字呢?

說來你可能不大相信,伯邑考這三個字,實際上并沒有一個字是指的具體的人名,伯邑考等于是個無名氏。長公子扶小蘇和你一起來玩個拆字法,不,拆名字遊戲。

伯。上古三代夏商周,貴族男子稱氏不稱姓,其實姬發、姬昌這樣的稱呼是不對的,是我們後來者的一種說法。伯仲叔季,伯邑考是老大,是以用“伯”,那為什麼姬發不叫“仲發”呢?本公子認為,伯邑考這個“伯”字,是爵位稱呼,官爵做姓也是古代的一個慣例,比如商鞅,他是衛國人,就叫衛鞅,他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就叫做公孫鞅,當他成家立業了,有所成就了,被秦王封在商地,就叫做商鞅。如此,伯邑考前面倆字,“伯邑”,就是封在某地的伯侯,新任的西伯侯。

封神:伯邑考為何跟姬發叫法不同?伯邑考三字背後有啥奧妙

至于“考”這個字,本意應該是“父親”的意思,先父,過世的父親,這應該是伯邑考的兒子們給他的怎麼個尊稱。這樣看的話,伯邑考三字,并沒有具體到姬昌嫡長子的名諱上,真的就是個無名氏了。我們按通俗易懂的觀點來,簡單把這個“考”字了解為封地,這樣來說明。當然,所謂的周文王、周武王、纣王,都是對死人的一種稱呼,谥号,當時是不可能怎麼叫的。

姬昌在被纣王軟禁後,纣王剝奪了姬昌的西伯侯爵位,把姬昌的嫡長子扶起來,成為新一代的西伯侯,就叫做“伯邑考”。

姬昌的次子叫姬發,後面的兒子們都叫做姬某,嫡長子卻被稱作伯邑考,這就是其中的奧妙與真相。

伯邑考三字背後的各方博弈:姬昌順勢而為,姬發取代伯邑考,纣王失算。

纣王囚禁姬昌于羑裡城,沒有指直剝奪他西伯侯的名号,而是同時扶持姬昌嫡長子伯邑考做了另一個西伯侯。三十六計,離間計。

封神:伯邑考為何跟姬發叫法不同?伯邑考三字背後有啥奧妙

對伯邑考來說,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西伯侯遲早是他的。他的父親姬昌被囚,國不可一日無主,他來臨時做個西伯侯似乎對西岐更有利。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散宜生作為姬昌的心腹,首席智囊,可能他最懂姬昌的心,在周文王回來之前,穩定大局是重中之重,是以,他選擇了站隊伯邑考,盡心竭力做輔助工作。其他人就不一樣了。所謂的四才八駿,緘口不言,諱莫如深,手握軍權的南宮闊則站隊姬發,作為次子的姬發也蠢蠢欲動,樹起了一個山頭,對伯邑考表示不滿。

如此,伯邑考腹背受敵,道義上似乎也不夠穩固。無奈之下,他才冒死去朝歌城,想要獲得父親的首肯與支援。

封神:伯邑考為何跟姬發叫法不同?伯邑考三字背後有啥奧妙

當姬昌得知伯邑考親臨朝歌城的時候,他就看出了其中奧妙。纣王在下一盤大棋,纣王要搞得他們骨肉分離,手足相殘,來達到進一步打壓,徹底瓦解西岐的目的。

他的孩子伯邑考中了纣王的圈套,在西岐一定受了排擠,才找他釋厄。他輾轉反側,心事重重,夜不能寐。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該來的終于來了。兩位西伯侯見面了,隻不過,姬昌是個大活人,他的兒子伯邑考被端放在一個盛肉的紅漆大盤子中。

二選一,還是玉石俱焚?姬昌當然選擇了前者。蘇妲己和纣王在給姬昌下套,一心要把他置于死地,徹底搞掉西岐。姬昌顧全大局,深謀遠慮,選擇了犧牲伯邑考,繼續跟纣王做周旋。

姬昌都這樣做了,纣王萬萬想不到,也沒話可說,放行。姬昌仍然是西伯侯,還獲得了可以征伐諸侯的斧钺。

封神:伯邑考為何跟姬發叫法不同?伯邑考三字背後有啥奧妙

死者已矣,來者不可追。姬發獲得了衆多支援,伯邑考已經死去,姬昌也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姬發身上。由此,姬昌百年之後,姬發成功上位,在姜子牙輔佐下,号稱周武王,扛起了滅商複仇的大旗,結局如他所願,功成名就。

宮鬥戲的延續:三監之亂與邵公、周公之争。

封神之戰結束,封神封侯。守三恪,周武王封纣王子嗣武庚于殷商故地朝歌,管叔、蔡叔、霍叔,姬發的三位兄弟共同監國朝歌。武庚不滿,管叔、蔡叔、霍叔也不知足——姬發可以取代伯邑考,他們哥兒幾個為什麼就不行呢?于是就發生了著名的三監之亂,結果被周公旦平息。

周武王姬發上位短短數年就駕崩了。周成王上位,期間,就發生了邵公和周公争鬥的事件。盡管孔聖人一味标榜、吹捧周公旦,實際上,邵公一直占據絕對優勢,周公甚至一度被周王懷疑,驅離宗周權力中心,下放南陽地區。邵公是誰?他是周文王叔伯兄弟的後裔,也來了怎麼一手内鬥争權的把戲。

封神:伯邑考為何跟姬發叫法不同?伯邑考三字背後有啥奧妙

姜子牙封神成功,周武王說他勞苦功高,累了,該隐退去頤養天年了。東海尚人姜尚秒懂,杯酒釋兵權,狡兔死走狗烹,鳥盡弓藏,是時候去種幾畝地養幾棵花草了。

——伯邑考,名雖為考,實不可考。周家天下八百年,都做了飯後談資,博君一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