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我們的正常認知中,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裝備總是很差的。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總會突出這一點,然後展示我軍是如何機智應對裝備優勢遠大于我方的敵軍的。因為以弱勝強,比起火力壓制更加吸引人的眼光,也更能展現我軍的政策智慧。實際上這種認知是存在誤區的,我軍實力在土改時期和抗戰時期時确實是不太行的,但是在三大戰役時我軍精銳部隊的裝備已經不遜于國軍了,這在東北野戰軍表現得最為明顯。

01
紅軍前期确實是實力較為弱小的,部隊中槍支彈藥都很匮乏。民間甚至有一種說法,我們的賀龍元帥因為部隊缺乏武器裝備,最後拿着家裡的兩把菜刀參加了革命,進行了前期的武裝鬥争。傳說的真實性有些存疑,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紅軍裝備的缺乏。紅軍缺少比較大型的器械廠,更不用說其他的軍工企業了,無法實作武器自給自足的紅軍就一切從簡,很多士兵都是前期都是拿大刀長矛上戰場,依靠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
有學者專門研究了抗日戰争結束前期,紅軍與國軍的裝備數量比對。先不論武器品質與類型,光說數量,在抗戰結束後,我黨官方對外宣布自己配備有37萬條槍。在那位學者的研究中指出,當時的共産黨配備的武器數量應該是在30萬左右,這還是東拼西湊來的。一大部分都是收繳的日本戰敗部隊的槍械,還有些民間制造的并不精良的土槍土炮,因為還有資料是比較機密的難以查證,這些數量基本上與官方的資料相吻合的。
而我軍迅速擴張起來的時機,就在抗戰結束後挺進東北的這一時期。東北作為老重工業基地,礦産資源豐富,日本人在占領期間建立了不少軍工制造廠,這可是一塊肥肉。有學者認為在進入東北後紅軍收獲了有25萬條槍,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02
除了武器裝備,人也是戰争中的重要因素。要論起武器,我們還是比不上接收了大部分日軍物資和美軍援助的國軍,但是我們為什麼能赢下戰争呢?還得是核心要素——人的存在。
我們的精銳東北野戰軍就是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鐵打的紀律與意志,是國軍無法比拟的。東北野戰軍這支部隊的底子非常深厚,部隊裡既有從井岡山時期就參加革命的老軍人,也有來自黃河彼岸八路軍、以及江南水鄉的新四軍人員,還有很多在土改時期加入軍隊的貧苦大衆。這些翻身農民看到了黨的一心為民,于是将心比心,他們也一心向黨加入了部隊。
而這支由全國各地而來的士兵,就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與國民黨軍隊精銳硬碰硬。這支神奇的部隊總能在大戰之後迅速修正,快速補充新生力量,消化吸收繳獲的戰利品,畢竟這些東西隻有到了會用且該用的人身上,才能形成戰鬥力。
03
在1945年初,東北野戰軍成立後就進行了合編調整,劃分了六個方塊對陣敵軍。這一時期國共在東北地區小摩擦不斷,但是還沒有真正的大範圍交火。我黨認識到和平是不太可能在東北實作,雙方必定會進行大規模的戰役,是以也在積極備戰。
在1946年初,東北野戰軍再次改組,主力部隊歸四大軍區直接指揮,重新編排了各個縱隊,改組後的東北野戰軍數量達到了34萬人。國民黨在這時也不斷增派人員,在5月份也将部隊人數增加到了31萬人,雙方持續不斷交戰,東北野戰軍連連告捷,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也迅速依靠兵工廠和繳獲的戰利品充實自己。
短短兩三年,到了1948年8月時,就做到了每個排有三個班,每個班都有十二人。在裝備上也是做到了每一個連隊至少擁有三挺輕機槍,8月份時做到了至少有六挺。營部則擁有三挺重機槍,每個師部都建立了自己的重炮營。相比之下,國民黨部隊則是問題連連,内部腐敗吃空饷的現象嚴重,這一時期在東北作戰的國軍第74師的戰力,還不如東北野戰軍的一個縱隊,迫擊炮、重炮和輕機槍的數量少于東野一個縱隊,自然是屢戰屢敗。
國共在東北地區戰了三年,雙方都精銳齊出,國軍也曾一度占領優勢,占有大半個東北。但是東北野戰軍也不是泛泛之輩,這支真正為民的部隊,得到了群衆的支援。人越打越多,裝備越來越好,到後面三大戰役打響後,東野一個縱隊(軍)的人數和裝備,直接超過國軍一個美械軍。這樣一支經過鐵與血磨煉出來的人民部隊,哪有不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