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這是一筆讓侵華日軍傷亡慘重的交易,靠着德國送來的40萬套武器裝備,中國軍隊将30萬日軍殲滅殆盡。而為了這批裝備,中國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國民黨德械師

作為日本的盟國,德國為何在抗日戰争前給我國送來如此多的武器裝備?為了這批裝備,中國又付出了什麼?對于中德之間的交易,日本又是作何反應?今天冷哥就帶大家一起回顧二戰時中德之間的軍貿交易。

孤立無援的中國,野心勃勃的德國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2個月後,德國以戰敗國的身份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可沒想到,這份和約竟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德國作為一個面積不到36萬平方公裡的小國,不僅人口稀少,而且自然資源也非常匮乏,除了煤炭以及食鹽能夠自給自足外,其他的絕大部分原料和能源全都依賴于進口,是以自從19世紀開始,德國就在全世界瘋狂開辟殖民地。可是,随着《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德國徹底迎來了生存危機。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圖檔來源網絡

德國的領土被大規模削減,人口損失超過10%,在海外的所有殖民地更是被美國、法國以及英國割據,更難以接受的是,德國原本就無比匮乏的自然資源,也損失了近五分之一。除了這些損失之外,德國還背負了高達1320億馬克的戰争債,以德國當時的經濟實力,這筆債務至少需要92年才能徹底還清。

可是,沉重的債務并沒有讓德國一蹶不振,他們反而快速調整狀态,并且很快萌生了發起二次侵略的野心,而引導這一切的,則是德國近代史上最“瘋狂”的人物——希特勒。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希特勒

盡管有了發動侵略的想法,可德國的實際情況卻讓希特勒心有餘而力不足。作為工業強國,德國雖然在創新以及制造方面具有優勢,可在原料以及能源方面卻捉襟見肘。巨大的經濟壓力以及匮乏的自然資源,讓德國不得不尋找一個合适的“夥伴”。

而彼時的中國,雖然名義上是一戰的戰勝國,可最後卻落得個“戰敗國”的待遇,甚至不少國家開始對中國蠢蠢欲動。1931年,日本在我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原本以為“國聯”會快速從中調停,可沒想到,世界各國卻很快跟日本成了一丘之貉。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九一八事變

在美國看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這樣不僅能快速削弱歐洲國家對亞洲地區的控制,讓美國有利可圖;而且還能大發一筆戰争财;讓美國快速崛起。為此,美國不僅對中國方面的援助請求視若無睹,而且還持續為日本提供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而英國和法國出于對日本的忌憚,不僅都向日本輸送了大量的軍事裝備,而且還對中國實施了“武器禁運”措施。

日軍侵華的号角已經響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而就在我國無力破局之際,作為日本盟友的德國,卻給我國遞來橄榄枝,德國此舉究竟是心懷鬼胎還是另有所圖?

各取所需的交易,無能為力的妥協

這是讓希特勒遲遲不敢發動二戰的真實原因,沒有足夠的原料和能源,德國的“複仇計劃”将徹底淪為泡影。而就在希特勒一籌莫展之際,蔣介石的一封信,頓時讓德國一片嘩然。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利用歐洲各大國之間的沖突,德國快速崛起,而在此過程中,為了快速打破《凡爾賽和約》的束縛,更為了順利實施“複仇計劃”,德國在軍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以及财力。從1933年到1937年這短短4年時間裡,德國在軍費上的支出就從開始的15億馬克增加到了110億馬克。

可是,在軍事力量快速發展的同時,德國很快就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國内的原料供應逐漸枯竭,而一戰協約國又對德國進行了資源封鎖。德國要想打赢這場侵略之戰,那就必須找到一個長期的原料供應源。而就在德國窮途末路之時,蔣介石給德國送去了一個“驚喜”。

随着日軍侵華行為愈發猖獗,中國的在武器裝備不足方面的問題愈發明顯,可我國當時的軍事工業卻比較落後,無論是生産力還是産出武器的攻擊力,都遠遠無法跟日本抗衡。無奈之下,蔣介石隻得向世界各國求援,可是在“弱國無外交”的曆史真理之下,美國、英國以及法國都紛紛拒絕了蔣介石的請求。

走投無路之下,蔣介石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了德國身上,當蔣介石的親筆信被送到希特勒面前後,希特勒卻給出了一個出乎預料的答複:“德國同意向中國出售武器裝備,但是中國需要拿三樣東西來換。”而希特勒點名要的三種東西,就是鎢、銻、錫三種礦産資源。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蔣介石

鎢是當時德國最稀缺的一種資源,因為德國的軍械專家發現,含鎢槍支的子彈發射速度更快,而且用鎢制造的裝甲闆以及裝甲彈都有非常強的防禦攻擊能力。比如後來在二戰中,德軍重創蘇聯重型坦克的裝甲彈,就是使用鎢制造的。

而銻作為一種重要添加劑,在平時的使用率并不高,可是在戰争時期,銻卻是一種非常緊俏的資源,因為銻不僅有非常高的耐火性,而且還能跟其它金屬結合,進而大大增加金屬的強度,是德國制造齒輪的絕佳材料。

最後一種錫材料最大的特點就是耐腐蝕性非常強,它可以大大延長食物的儲存時間,是以錫材料也算是保證部隊後勤補給的重要戰略物資,除此之外,錫還可以跟很多元素形成合金,當時德國急需這種材料制造裝甲車以及坦克車的軸承。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錫材料

對于德國緊缺的鎢、銻、錫三種礦産資源,我國的儲存量卻都極其豐富,而對于我國急需的武器裝備,德國卻産能過剩。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和德國決定各取所需。可是,這筆你情我願的交易,卻為何在1941年突然中止了?

沒有永遠的合作,隻有永遠的利益

這是一筆讓希特勒為之瘋狂的交易,更是一筆讓德軍在歐洲戰場戰無不勝的交易。不到6年時間,超過5萬噸的礦産資源被源源不斷地送往德國,而中國也憑借着德國送來的40萬套武器裝備,粉碎了日本“三個月占領中國”的計劃。可如此互惠互利的一筆交易,卻為何在不久後被德國突然叫停了?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中德貿訂單(部分)

1934年8月,蔣介石和希特勒正式簽訂了《中德易貨協定》,德國負責向中國提供武器,而中國負責向德國提供鎢、銻、錫三種礦産資源。短短1年多的時間,德國就将價值5000萬英鎊的武器裝備送到了中國,其中除了步槍、子彈、防毒面具以及鋼盔之外,還有戰鬥機、坦克以及軍艦等機械化裝備。

1936年到1937年之間,中國和德國再次進行了5000萬英鎊的交易。也正是憑借着這些裝備,國民黨快速籌建了德械師,而這支德械師部隊,在之後的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以及武漢會戰中都給日軍造成了慘重的傷亡。

随着抗日戰争的全面爆發,我國對武器的需求量猛增,可此時的德國卻突然獅子大開口,提出的交易條件越來越多。剛開始,德國提出的交易條件是中國每年向德國提供6000噸左右的礦産資源,可後來突然增加到了8000噸,除此之外,德國還向中國要了另外一個東西,那就是糧食。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德國絕大部分土地都常年受到潮濕的西風影響,這就導緻他們很難發展農業,一直以來,德國80%以上的農産品都依賴進口,可一旦爆發戰事,那就必須有大量的糧食儲備,而此時德國的經濟實力根本不允許他們從國外采購大量的糧食。不過德國很快就把目光對準了中國,盡管明知德國的要求不合理,可為了獲得足夠的軍火,我國也隻能答應德國的條件。

可沒想到,不久之後,德國的條件再次改變,德國表示:中國不能全部用物資換取德國的武器裝備,還必須支付一定的貨币。這對當時外彙緊缺的中國而言,無疑是火上澆油,可為了裝備,我國隻得再次應允。

可是,到了1941年,德國突然叫停了和我國的軍貿交易,不僅公開表示了對日本的支援,而且還下令禁止向我國提供軍火。德國之是以會發生這種變化,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此時德國已經擁有了足夠的礦産資源和糧食儲備,其二則是德國對蘇聯的進攻遭到了頑強抵抗,德國需要日本這個盟友的支援。正是基于這兩個因素,中德之間持續了6年的軍貿交易徹底結束。

二戰前德國向中國出售40萬套裝備,從來不收錢,卻指名要三樣東西

在數十年的抗争中,中國深知“弱國無外交”的真理。可是,憑借着一代代偉大領袖的英明決策、憑借着無數中華兒女的艱苦奮鬥,我們的國家終于迎來了萬道曙光。在過去的72年裡,我們的國家負重前行,在一代代中國人的頑強拼搏之下,我們的國家正在一步步靠近屬于中國人的“中國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