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馬谡失街亭,被司馬懿和張郃所敗,徹底打亂諸葛亮布局,司馬懿乘勝追擊,諸葛亮無奈之下上演“空城計”。馬谡知違抗軍令,自縛于諸葛亮面前,被諸葛亮揮淚斬殺。

這是我們熟知的橋段,但這段“曆史”來自于《三國演義》,并非是正史。真實的情況與此相差不小。

谡自縛跪于帳前。孔明變色曰:“……汝死之後,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糧,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斬之。……須臾,武士獻馬谡首級于階下。孔明大哭不已。(《三國演義》)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真相一:馬谡可不是自願回來的,而是被抓回來的

馬谡受到諸葛亮器重不假,但這份器重不足以免去失街亭的“死罪”。街亭既有戰略意義,但重要的是對諸葛亮更有朝堂之上的政治意義,這個下文細說。

是以,聰明至極的馬谡直接選擇了逃跑,逃得離諸葛亮越遠越好。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但很不幸,他沒逃遠就被諸葛亮抓了回來。

諸葛亮不但把馬谡抓回來了,還把那些知道馬谡跑路,但不告訴他的人,也一并給收拾了。從這一點看,諸葛先生好像沒有想象中那麼儒雅。

“朗素與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三國志》)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真相二:馬谡被收拾,不光是因為軍令狀、不聽話

馬谡在出發前确實吹大牛立過軍令狀,但軍令狀可不是做不到就得自挂東南枝,那樣就沒誰能活下來了。

軍令狀大多時候也就是說說而已,類似于今天向上司承諾“保證完成任務”,但偶爾沒完成也不會被開除。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馬谡被收拾也不光是因為不聽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當年又沒有電報,傳令速度讓人堪憂。并不需要完完全全按諸葛丞相說的來。

馬谡之是以被猛削,重點是打破了諸葛亮的整體布局,在戰場上幾乎是滿盤皆輸,在政治上更是被朝堂所議論。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諸葛亮并不像《三國演義》中那麼受到劉氏集團的信任,對他的試探從來都沒有中止。這一敗,讓蜀漢四大政治勢力(北方集團、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都有所動作,直接威脅到諸葛亮的威望。

是以,為了保住諸葛亮所在荊州集團的利益,馬谡必須要被收拾。自己也得降降身份,平下衆怒。

縣千餘家,還于漢中,戮谡以謝衆。上疏曰 :“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于是以亮為右将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三國演義》)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真相三:馬谡并不是被諸葛亮斬殺

諸葛亮把馬谡抓回來之後,并沒有當着三軍将士的面,把馬谡給咔嚓了。而是先把馬谡下了大獄。

畢竟對自己人太狠,誰還敢追随諸葛亮,荊州集團會崩盤的。

是以對馬谡的處理是諸葛亮一大難點,非常考驗政治智慧。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馬谡守街亭不行,但給别人台階卻挺在行。不勞諸葛亮費心,馬谡直接在獄中病死了。然後諸葛亮留下了傷心的淚水,将相和按時到位。

“谡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真相四:唐朝名相房玄齡揭示,《三國志》作者受到了馬谡牽連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經常被看作西晉史學家,但其實他也是蜀漢人,當時的蜀漢還沒被滅。是以,《三國志》對于陳壽來說,并不像是寫曆史,更像是回顧年輕時候的所見所聞,真實性極高。

再加上《三國志》非官修史書,沒有政治立場的問題,大部分事件的記錄相對客觀。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但諸葛亮對于陳壽來說算是特例。

《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吹成了仙人,但《三國志》中對諸葛亮卻不是太感冒。一方面因為曆史叙述一般比較平淡,另一方面則是諸葛亮收拾馬谡這件事,牽連到了陳壽。

曆史另一面:馬谡并非被諸葛亮揮淚斬殺,《三國志》作者卻受牽連

唐朝名相房玄齡官修《晉書》時,對陳壽進行了調研,發現陳壽的父親是馬谡的參軍,因為馬谡的敗逃,被施以“髡刑”,即剃光頭。

在今天看來隻是換個發型,但在當時是一種極大的侮辱。想想如果把今天一位女士給剃個光頭,她心中的傷害有多大,三國時期的男士也是長頭發,就能感同身受了。

壽父為馬谡參軍,谡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将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晉書》)

以上。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晉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