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爸爸是誰嗎?”
這是1992年,87歲的查祿百對堂妹查學敏說的話。
查祿百87歲了,知道自己剩下的時日不多,他趕緊尋找已經50多年沒見的堂妹。有一個埋藏60多年的秘密,他已經是世界上唯一知道的人了,再不說就永遠沒人知道了。而這個秘密的直接關系人,就是他的堂妹查學敏。
查學敏是個護士,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孤兒,被養父家收養。哥哥查白祿的話,一下就“咯噔”地觸動了她。她沒想到,她的父親是個中國曆史中,一個永遠不會忘記的人物。而這個人物到底是誰?為什麼直到1992年,她的女兒才知道父親真面目呢?

查學敏
“簡直欺人太甚”,他拍案而起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日軍在中國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在此之前,日本軍國主義就已經欠下了中國人民的血債。
1928年5月3日,日本以保護在濟南的僑民為借口,駐紮日軍悍然突襲濟南軍民,制造了6123人死亡,1700人受傷濟南慘案。
曆史名城濟南在日軍的連日轟炸下,幾百年的古樓、城牆刹時成為了廢墟,百姓居住的民房瞬間變成了瓦礫。街巷中到處是倒斃的屍體,日本兵的刺刀上淋漓着中國軍民的鮮血,濟南城變成了人間地獄。
“五三慘案”後的濟南街頭
但屠城發生時,也催生出了敢為天下先的民族英雄,其中,時任山東交涉署主任的蔡公時就是其中最英勇壯烈的一位。
蔡公時很早就追随孫中山開始革命救國,後又積極投身于讨伐袁世凱的北伐戰争之中。他雖出身于富貴望族之家,但内心裡湧流着民族自強、救民水火的愛國情懷。蔡公時年輕時留學日本,除精通日語之外,還是一位傑出的外交人才。
第二次北伐時,北伐軍節節勝利,但卻被濟南城擋住了前進的道路。原來盤踞濟南的軍閥張宗昌雖已潰敗,但日本為了保住其在濟南的既得利益,迅速從青島、從天津運兵到了濟南,并在濟南的街道上築起工事,封鎖了交通,與已入城的北伐軍對峙了起來。
以蔣介石為首的北伐軍司令部不敢得罪日軍,一再要求師團長各自限制城内的北伐軍,不得與駐城日軍産生摩擦;另一方面,又計劃派人去與日軍談判。他們選中了懂日語、又懂外交的蔡公時,任命他為山東交涉署主任。
蔡公時
據蔣介石日記記載,蔡公時赴任前曾對蔣說:
“日軍随意在濟南毆打、射殺城内居民,十分殘暴,此去不能太過退讓,軟弱、卑怯會助長日軍威風。于談判不利。”
日軍确實既瘋狂又殘暴,5月1日,北伐軍的一名營長帶領副官和幾名連長在街上尋找客棧住宿。
幾人剛行至離日軍街壘不遠處,突然從工事後面沖出20幾名日本兵,不由分說将這幾名北伐軍官摁倒在地,随後拖拽回營地,既沒有通知南京政府,也沒有進行審判,而是殘忍地使用刺刀刺死,并将屍身焚燒掩埋。
日本對街上行走的濟南市民更是肆無忌憚,動辄開槍射殺。因為他們對南京政府高層制止軍民與日發生摩擦、忍辱退讓的态度已十分了解。
蔡公時5月2日就已抵達濟南城,對日本的暴行非常氣憤。5月3日,他與其餘16名同僚一塊進入濟南的山東交涉署。
長期無人辦公的樓房内堆滿灰塵,蔡公時一面安排人們進行清理,一面親自展開帶來的孫中山像,然後懸挂在室内正面的牆壁上。挂像的兩側是孫中山題寫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條幅。
收拾完公署,蔡公時正打算及時與日本駐濟南領事館接洽,就聽周圍響起了零星的槍響。這可能意味着又發生了傷亡,蔡公時不由内心一沉。
馬上,一名在樓下的警衛上來報告,親眼看到日軍向交涉署對面的醫院開槍,射殺了醫院内駐紮的一名北伐軍士兵,打傷兩人。但由于上峰指令不得做出還擊,是以醫院内全無聲息。
“簡直欺人太甚”,蔡公時拍案而起,“在中國的土地上如此草菅人命,真是太狂妄了。”
被日軍綁在柱子上中國人
蔡公時指令秘書就剛才發生的事迅速起草一份函件,決定馬上就去找日本領事談判交涉。他派駐來此目的就是與日本進行談判,使其盡快退出占領濟南的軍隊,而由國民革命軍負責保護日本僑民的安全。
然而,日軍進駐濟南僅是以保護僑民作為幌子,其真實的目的是阻止北伐統一全國,進而保護其在華北、東北的利益,進而實作其将滿蒙割裂出去的野心。是以一直以來的暴行都是故意的挑釁,意在阻擋北伐軍繼續北進。
時隔不久,又有警衛來報,說門外發現零散的日本兵以及可疑的便衣人員,他們不時向樓内窺探以及向對面醫院瞭望。
難道日軍會在交涉署打主意?對于日軍的不講信義,蔡公時十厘清楚。他們既然會向手無寸鐵的婦孺開槍,對于在國際法上享受特權的外交部門自然也不會完全循規遵守。但日本人的真實企圖尚不知道,蔡公時指令警衛繼續觀察。
一會兒,又有一名後勤人員向蔡公時報告,要去街上采購食品。蔡公時略一沉吟,就擺手表示同意。
今後一段時間,這裡既是辦公的衙署,又是所有人員的驿舍,吃飯、睡覺全在這裡。外面雖然不平靜,但食物還得出去買。并且剛才自己打發一個人出城送檔案,好像并沒有出現什麼異常。非常時期,蔡公時每做一個決定都比較小心,務求周全不出差錯。
然而,一會兒那個後勤人員就又回來了,說門外有日本兵進行阻擋,用刺刀指着他不讓走。
蔡公時平靜地擺擺手,讓後勤人員先下去。他想等那份函件起草完後,去日本領事館當面說。
然而,事情迅速變化着。上午十點,20來名荷槍實彈的日本兵沖上樓來,要求在公署樓内布置機槍和迫擊炮,朝向對面有北伐軍駐守的醫院。蔡公時斷然拒絕了日本人的要求。
蔡公時看到事情的嚴重性,馬上撥通了日本駐濟南領事西田畊的電話。電話裡蔡公時聲音鎮定,向西田畊介紹剛才發生的幾個情況,并表示想立即與他見面。
而西田畊卻答非所問,一面使用外交辭令同意雙方展開談判,另一面又稱日軍正在收繳某區北伐軍的槍支等。
日軍一直把守着大門,嚴禁屋内人員外出。交涉署人員的早飯、午飯都沒有吃。一直到下午四點,樓下再次傳來更劇烈的喧鬧。原來是40多個日本兵在一名軍官的帶領下沖了進來,借口門外發現一具日本兵屍體,将交涉署内警衛的槍械全部進行了收繳。
交涉署内有人十分擔心,怕日軍采取進一步的行動。蔡公時安慰大家不必害怕,想辦法明天與城外總部取得聯系。
天完全黑了,但屋内的電線、電話線已全部被日軍鉸斷,屋内一片漆黑,他們與外界徹底失去了聯系,已成為一座孤島。
占領濟南的日軍
“殺我可以,但下跪不可能”他說道
晚上九點多,一群日本兵突然沖上樓來,對迎上去的公署人員舉槍就砸。随後在十幾柄手電筒的照射下,多名士兵對公署内的檔案開始大肆翻檢,有兩名士兵闖到牆前,将孫中山的挂像用力扯下,然後用腳在地上踐踏。
一名蔡公時的同僚剛走上前去勸阻,沒想到一名日本兵直接向他的胸膛就捅了一刺刀。馬上其他日本兵也同時動手了,對圍上去的幾名公署人員不分部位殘忍地進行紮刺,從業人員瞬間倒地。
蔡公時立即用日語義正辭嚴地斥責日本兵“這是踐踏外交法規”。聲明己方并非軍人,而隻是來談判的文職人員,是來與日方談判的。并要求立即與日方領事見面談判。
但一個日本軍官并不理會蔡公時的慷慨陳詞,而是從口袋内掏出一張紙,叽哩哇啦讀了一遍。公署人員都聽不懂日本人的話,向蔡公時問什麼意思?蔡公時猶豫了片刻,告訴大夥,說是日本人處決我們的指令。
在一份文獻中記載,“據蔣介石回憶,當時一名坐在屋内的日軍指揮官要求蔡公時下跪,蔡公時凜然道‘你殺我可以,但下跪不可能。’日本兵随即開槍将蔡公時旁邊的一個同僚打死。再問蔡公時跪不跪?蔡公時毫無懼色,拒不下跪。随後,他身邊的同僚被一個個打死。”
但據交涉署一名逃出的勤務兵張漢儒介紹,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兇殘的日本兵像野獸一樣猛刺一陣後,将所有人捆綁了起來。然後,将許多人的耳朵割下來,鼻子也切下來。
張漢儒雖自己挨了幾刺刀,可還關心着長官蔡公時,在手電筒的照耀下,他看到好多人臉上流滿了鮮血,而蔡公時慘狀尤甚。他不僅被割去了耳鼻,還被剜去了雙眼。就這樣蔡公時仍不屈服,嘴裡還在高聲叫罵:本應在戰場上死于槍彈之中,沒想到卻死在了倭寇的刀下。
沒人性的日本兵見蔡公時仍不屈服,突然将刺刀捅進他的嘴裡,絞斷了他的舌頭。
然後蔡公時等十幾人被推出院内,被機槍掃射殺害。在槍響起時,張漢儒瞬間倒地,但他并沒有中彈。後來借着夜色,竟然割斷繩索,接連跳出四道圍牆,藏身在一隻大缸之中。
待天明後,有一名推水的苦力從旁路過,張漢儒簡單說了自己的遭遇,又将身上五角銀币換了 一件破衣,脫下身上的血衣,逃出了城外。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日軍又對濟南城繼續燒殺,造成了大量中國軍民傷亡,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五三慘案。
1929年,日本政府在内外壓力下,終于從濟南撤軍,并與南京政府關于濟南慘案進行談判。其中,涉及到對蔡公時一行被殘害的内容,但日方最終也未給出正式的道歉和賠償。
慘案發生後,南京政府對遇難的同胞和烈士進行了公祭,蔣介石在日記中将五三記為國恥日,并每天在日記中必寫上“國恥”二字。
被殘殺的濟南軍民
屍骨無存,後人落難
為了激勵抗日,南京政府計劃為蔡公時等修建紀念碑、亭等,但對烈士遺骸的下落,卻誰都不知道。有人說可能就埋在山東交涉公署遇害處。但當時北伐軍匆匆撤離濟南,根本沒顧上尋找蔡公時等人的屍身。
1930年6月,在濟南慘案兩年之後,蔡公時夫人郭景鸾聯系其他幾名遇害者家屬去濟南尋找蔡公時等烈士遺骸。在時任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陪同下,共同來到山東交涉公署。
經過挖掘,首先在前院正中約兩尺深處挖出裹屍席、捆繩,還有殘缺不全的肢體。在後院近牆處挖出了槍支及十幾件軍衣。在院内另一個角落,埋深僅半尺,又挖出了地圖和鞋帽,以及燒焦的屍骸及未焚化的四個頭骨。
從現場的物品,郭景鸾确認其中的屍骸一定有蔡公時。但卻無法一一對應還原各是哪位烈士的骨駭。随後,郭景鸾安排将掘出的所有殘骸一塊兒裝入兩隻木箱,準備運往南京安葬。
但各地其他烈士家屬聞訊後,紛紛緻電南京政府,要求辯識清楚後再進行安葬。是以木箱運抵南京後,便被臨時寄放于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的地下室之中。
然而,時局一天比一天亂。1931年日本侵占了東三省,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政府根本無暇顧及此事。随着南京陷落,外交部大樓成為了日軍侵華總司令部。
他們自然要對大樓的每個房間,角角落落都要進行檢視,地下室的兩個木箱被發現是必然的。而對于蔡公時的情況,他們又比任何人都了解。遺骸再次遭到毀壞也是必然的。
侵華的日軍
不過,社會還流傳着一種說法,就是戰亂中有小偷進入了地下室,偷走了那兩隻木箱。打開後怎麼也沒想到是斷肢殘骸,感到晦氣,就抛進了江中。
不管怎樣,烈士遺骸最終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前後兩次遭到毀壞的結果令人唏噓。
蔡公時罹難時,他的兩個孩子還很小,一個男孩叫蔡今任,當時六歲;另一個是女孩,當時僅一歲。
蔡今任由于是烈士子女,國小階段是在國民政府創辦的進階将領烈士子女專門學校就讀的,從中學到大學全都是保送和免費。大學畢業後,入職于警界工作,後來又随蔣去了台灣。在警界一直幹到退休,大體上比較安穩。
但他的妹妹卻命運多舛。一出生就患有慢性脾疾,腹部鼓脹嚴重。為此,蔡夫人郭景鸾帶她去南京時,特意找到蔡公時生前好友,同時也是著名中醫的查爾熾為其診治。
查爾熾雖醫術高明,但治療一段時間卻絲毫未見效果。考慮到此病需長期醫治方能見效,查爾熾突然産生了一個特别的想法,可他躊躇了一段時間之後才說出來。
這個想法的産生與他自己的家庭有很大關系。查爾熾有個哥哥在天津,而哥哥卻沒有子女。按當時的習俗,查爾熾将自己與第一任費太太生的孩子查 昌過繼給了哥哥。
然而他與費太太以後也再沒有生育。後來,查爾熾在濟南又娶了李氏夫人,但兩人仍未生育。這時,他已經為蔡公時的女兒診治多日。有一天,他突然萌生了抱養這個女孩的想法。
開始查爾熾有些忐忑,不知提出後會不會被蔡夫人産生趁人之危的念頭?但考慮到郭景鸾孤兒寡母的處境,以及孩子需要長期治療,他又覺着這的确是個兩全其美之策,便鼓起勇氣提了出來,蔡夫人綜合權衡後,竟也同意了。查家在生活上都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精心照料,并給她改名,就叫查學敏!
然而不久,查家就起了變故。查爾熾的哥哥突然去世,為了照顧在天津的家族産業,查爾熾的全家也搬去了天津。他過繼給哥哥的兒子查 昌問他帶來的女孩是誰?查爾熾将侄子拉至無人處,細細告知了女孩的身世。因為當時正是日本侵華最猖獗的時期。是以查爾熾反複叮囑一定不要告訴别人,對外隻說是李氏所生。
從此,查 昌便将這個秘密埋在了心底,再未對任何人提起。然而時隔不久,查爾熾也突然病故。查 昌不會打理家業,很快敗落下來。
後來查 昌攜全家遷居北平。由于沒有了查爾熾,查雪敏的境況一落千丈。養母李氏完全不以為念,經常非打即罵。
查學敏很遲才在衆鄰的幫助下上了學。大家知道她被養母虐待,在外面,查學敏被人喊做:使喚丫頭“;由于幼年缺少營養和照顧,到13歲時,她的體重還不到30斤。查學敏的童年飽嘗了人間的冷暖。
18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去到了遼甯錦州,并在那裡接受了醫護教育訓練,成為了一名戰場護士。查學敏的人生才開始有了轉機。
新中國成立後,查學敏在一所學校擔任校醫。後又跟随命運的安排來到山東東營分校。再後來,她的丈夫被調到山東大學任職,查學敏也随調到山東大學擔任校醫,一直工作到1987年退休。
但在1992年,退休後平靜的生活又起了波瀾。四月份的一天,查 昌輾轉聯系到了查學敏,要她到北京會面,說有要事告訴她。
二人分别後将近60年沒有再見面,什麼事隔這麼久才會告訴她呢?
查學敏(中)
87歲的查 昌自知不久于人世,決定将隐藏了60年的秘密,告訴查學敏。查學敏一直以為自己是孤兒,當聽查祿昌一字一句告訴了她的真實身份後,她瞬間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覺。自己從天津到北京再到錦州,最後又回到濟南,這難道是父親蔡公時冥冥中的安排嗎?
從此後,查學敏開始閱讀和研究所有與蔡公時有關的資料,并且通過政府的幫助,又與在台灣的哥哥蔡今任取得了聯系。1993年四月,已分别年過花甲和古稀的查學敏和的蔡今任在老家江西九江重逢。二人既欣喜又感慨。
從此,每年的5月3日,他們都會聚首在九江,一塊兒祭奠父親和與父親同時罹難的烈士。張學敏知道身世後,果斷将學敏改為了今明,喻至今剛剛明了之意。
2002年九月,蔡今明從報紙上看到一則使她更為振奮的消息,是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的一篇名為“埋在地下的烈士銅像”的專訪。
當年濟南慘案發生後,東南亞華僑義憤填膺,以陳嘉庚為領袖的華僑社團紛紛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聲讨日本的殘暴行徑。在陳嘉庚的提議下,華僑協會迅速向一家德國廠商訂制了一座蔡公時銅像。這家制造商曾制作孫中山銅像,工藝精湛,信譽良好。
制作好的銅像高2.18米,重量500斤,銅像原計劃先運抵新加坡,然後再運回濟南。但1930年的國内正是多事之秋,南京政府無暇接洽和安頓銅像之事。銅像就臨時放置在了陳嘉庚的橡膠園内,等待國内局勢平定之後再往回運。
但後來國内的戰事局面越來越大,而且戰火也燒到了新加坡。為防止銅像被侵略新加坡的日寇損壞,當地人幹脆将銅像挖埋在了地下。一直到日本投降後才又挖出來,安置在了”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晚晴園内。
蔡今明哥哥
從報紙上得知這個消息後,蔡今明立即與哥哥取得了聯系。二人共同緻信陳嘉庚的侄子陳共存,希望能将銅像運回濟南。
濟南市委得到消息後也立即引起了重視。市委宣傳部迅速成立了專門機構,還及時與中央宣傳部取得聯系。很快建立起了國家之間進行接洽的管道。
時任中宣部長王良還專門寫了親筆信,感謝愛國華僑、華裔幾十年來對銅像的保護,特别強調了濟南幾百萬市民對運回銅像的殷切期盼之情。
陳共存欣然表示願意完成叔叔陳嘉庚的心願,同意将銅像運回濟南。但同時他又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國内需要原樣複制一個銅像送給新加坡,安置在新加坡拟建的“陳嘉庚紀念會館”。
然而,銅像的回歸之路注定充滿坎坷和曲折,銅像在新加坡幾十年來已與當地文化融合在一起,當地人們早已對它産生了難以割舍的感情,是以消息公開之後,新加坡群眾好多都不同意銅像被運走。商議未果又被長時間擱置了下來。
時間來到了2006年,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會經過讨論,終于決定将銅像運回濟南。
2006年4月10日,在新加坡舉行銅像移交儀式。剛做完手術已八十四歲的蔡今任特地從台灣趕來,見證這一曆史時刻。
蔡公時銅像
那天發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本來是豔陽高照的天氣,交接儀式結束後立刻風雲變幻,開始天降大雨。難道是冥冥中人們對英靈的情愫得到了上天的回應?
83載歲月匆匆而過,蔡公時及五三同時遇難的同胞,他們可以安息了。今天的中國将會保護自己的國民再也不會遭受外國侵略者的奴役和淩辱。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