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拆牆”,被解壓的生命力“問計2022”

網際網路“拆牆”,被解壓的生命力“問計2022”

2014年9月6日淩晨,阿裡巴巴在當時的赴美招股書中披露了其創始人馬雲緻投資者的一封公開信。馬雲當時在這封篇幅不算長的公開信中,24次提及了同一個關鍵詞:生态系統。

2個月後,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當年11月舉行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則提出,騰訊要專注做網際網路的連接配接器,“不僅把人連接配接起來,還要把服務和裝置連接配接起來。”

現在回頭來看,無論是生态還是連接配接,二馬的不同表述,代表着掌握流量、使用者、資金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在過去七八年來的共同成長路徑:以自己為中心,連接配接起諸多枝蔓,一個個自給自足、沒有邊界卻彼此隔絕的網際網路小世界就此建立。

但這一切在2021年發生改變。這一年,曾經“各玩各的”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開始動手拆掉彼此間厚重的城牆。不僅僅是互聯互通,這一年,合規也成為習慣了“無限遊戲”模式的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關鍵詞之一。這一年,更加公平、公正的網際網路平台經濟秩序建立起來。

雖然互聯互通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這些變化無疑都是可喜的信号。

巨頭拆牆

2021年,一個“活久見”的事情是:使用者能成功點開朋友分享至微信中的淘寶連結,而無需再複制看起來像是一堆火星文的淘密碼,繼而再打開淘寶APP。這輕輕的一點,是網際網路的一大步——上次能夠點選成功還是在遙遠的八年前。

事實上,從十年前的3Q大戰,到早前的貓狗大戰、藍橙大戰,再到近兩年網際網路大佬在朋友圈的公開對陣以及2021年年中的那篇“屏蔽和封禁大事記” 在這些見證中國網際網路曆史的事件背後,一座座各有護城河的城堡被樹立起來:無論是以社交為主的騰訊系,還是以電商見長的阿裡系,抑或以内容起家的位元組系以及重搜尋的百度系等等,巨頭們從開始抱團一路走到有着厚實城牆的閉環生态。

閉環意味着能夠自給自足,斷開外鍊則是閉環的關鍵步驟:我拿不到你的資源,你也别想拿我的。但網際網路巨頭間關于流量和使用者的博弈,卻讓普通使用者失去了選擇權。不僅僅是購物,聽歌、分享短視訊、讀文章等日常行為,使用者需要在多個APP間來回周旋。

但一連串的改變在2021年發生。

早已突破12億月活的微信,在9月17日宣布,以安全為底線來推進“分階段、分步驟”的互聯互通方案。同在9月,外界還發現,阿裡旗下餓了麼、優酷等APP已接入微信支付,此外盒馬集市等也入駐了微信小程式。11月,位元組跳動旗下的抖音還稱收到來自騰訊創作服務平台的申請,希望接入抖音開放平台。這兩家網際網路公司此前曾因“封禁”問題多次公開互怼。12月27日,美團還和快手宣布互聯互通合作。

網際網路巨頭間的拆牆,直接根源是2021年9月工信部啟動了對屏蔽外鍊行為的整治,當天參會的企業有阿裡巴巴、騰訊、位元組跳動、百度、華為、小米、陌陌、360、網易等一串外界熟知的網際網路公司。

工信部新聞發言人在2021年9月中旬國新辦組織的一次活動上還曾直言:“怎麼樣能夠保障合法的網址連結正常通路,這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基本要求。無正當理由來限制網址連結的識别、解析和正常通路,嚴重影響了使用者的體驗,損害了使用者的權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

邊界在哪裡

“因為有了利潤,我們發現太多機會,我們很多領域都進去了。”馬化騰在上文提及的2014年那場大會中曾這樣說。

也正如他所說,過去這些年裡,跨界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的主旋律。其實,與其說跨界,倒不如說,網際網路平台巨頭們的邊界是一個魔幻存在。它們看起來無處不在,将觸角伸及越來越多的消費場景,因為使用者把時間花在哪裡,流量就在哪裡,生意就在哪裡。但資本無序擴張,以及随着體量擴張、競争激烈帶來的“二選一”成為了網際網路巨頭無限遊戲的另一極。

2021年網際網路平台此前看起來沒有終局的“無限遊戲”,遭遇到強力監管。反壟斷是重點領域。

網際網路曆史上的兩張最大行政罰單都在2021年開出。

繼2020年12月24日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根據舉報依法對阿裡巴巴集團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107天後,市場監管總局在2021年4月對阿裡發出182.28億元的創紀錄罰款單。2021年10月,美團又因“二選一”,被市場監管總局罰款34.42億元。要知道,自2008年《反壟斷法》開始實施,網際網路領域此前未有一起行政處罰。

而需要強調的是,占據市場支配地位并沒有問題,進行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才是監管的重點。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還在4月13日召集34家網際網路公司召開行政指導會,要求各平台企業要在一個月内全面自檢自查,逐項徹底整改。在這次“4·13會議”上,平台強迫“二選一”被認為是資本任性、無序擴張的突出表現。

事實上,強力監管在2021年幾乎沖擊了所有網際網路平台。

3月3日上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因實施不正當價格行為,橙心優選、多多買菜、美團優選、十荟團、食享會5家社群團購企業被處罰。其中食享會被處以50萬元罰款,其餘4家分别被罰150萬元。

市場監管總局還在2021年7月曾一次性通報22起“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件”。滴滴、阿裡、騰訊等網際網路平台被多次點名。2021年11月,市場監管總局再次對43起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件立案調查。百度、阿裡、騰訊、蘇甯等網際網路平台則被再次點名。

盡管市場監管總局隻對上述涉案企業分别處以50萬元罰款,但它更重要的意義是,釋放出加強網際網路領域反壟斷監管的信号。2021年11月18日,國家反壟斷局正式挂牌。

建構秩序

在《反壟斷法》開始實施的2008年,網際網路平台還不是反壟斷的主角,日後風光的BAT江山未定,通信網絡還未進入4G時代。但十三年後,手機成為連結一切的中心,市值過千億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公司能否被稱作巨頭的一個門檻。

資本收購,是網際網路平台迅速膨脹的捷徑。被巨頭買下,也是很多創業者們的期待。但更多的創業者發現了另一個現實:投入全部身家初現成效,同樣發現機會的網際網路平台帶着更多的資金和更龐大的使用者,轟隆一聲從你的世界碾過。網際網路世界的規則之一,是體量為王。

在自己建立的龐大生态裡,網際網路平台同時作為“運動員”和“裁判員”的問題也已多次引發社會質疑。如何保障網際網路賽場中的所有玩家都能公平競争?

2021年,監管部門陸續出台的解釋、指南等,為這些問題給出更清晰的答案。

2021年2月,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制定釋出《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強調《反壟斷法》及配套法規規章适用于所有行業,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對待,旨在預防和制止平台經濟領域壟斷行為,促進平台經濟規範有序創新健康發展。

在上文提到的“4·13會議”上,監管部門列出了具體需要嚴肅整治的行為包括:強迫實施“二選一”、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掐尖并購”、燒錢搶占“社群團購”市場、實施“大資料殺熟”、漠視假冒僞劣、資訊洩露以及實施涉稅違法行為等。随後,34家參會企業紛紛釋出“承諾書”,承諾不實施相關壟斷行為。

2021年10月23日,《反壟斷法》還公開征求社會公衆意見。這是我國《反壟斷法》實施13年來首次修正。

而除了監管法規方面的強力保障,互聯互通以及随之帶來的流量成本降低、使用者池子擴大,也被認為會進一步強化網際網路市場競争的公平秩序。但,新的格局,無疑也将帶來新的競争與博弈。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