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戰争是讓人不堪回首的曆史,也給人的身心帶來了永久性的傷害,即便是如侵略國的日本,也曾因戰争給國内社會蒙上了沉重的陰影。如果大家有機會去橫濱這座城市可能聽說過一個傳奇人物。
據說橫濱的接頭伫立着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婦人,臉上塗着和她這個年齡毫不相符的濃妝豔抹,就像是昭和時代街邊拉客的風塵女子一般無二。

可能大家在聽到“風塵”這個字眼時會對老人産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心想她一大把年紀了為何不在家頤養天年,反而來到日本街頭做一些莫名其妙的舉動呢?
實際上,這正是老婦人對戰時日本政府的無聲控訴,她并非在為生活奔波,而是在等待某個未歸的人,她的行為堅持了整整60年,也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那段曆史本就不該被逃避,如今也不過隻有一位老婦人敢出來直面罷了。
幼年時的流離失所
這位老婦人名叫瑪麗,因為她對待愛情的執着與癡情,日本電視台甚至專門為其做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就叫《橫濱瑪麗》,該片在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讓更多人了解到瑪麗那悲慘的一生。
瑪麗原名叫作西崗雪子,是個很美的日本名字,但她的故事卻不能像名字那般美麗。
在瑪麗很小的時候父親因戰争而死,弟弟乘機霸占全部家産,并将小侄女瑪麗趕出家門,任由她流落街頭自身自滅,沒有絲毫憐憫之心。
那本就是個病态的社會,窮富差距被無限拉大,親情在金錢面前不值一提,窮人為了步入士族階級不惜殺人放火,坑蒙拐騙;流落到街頭被活活餓死的女孩又何止一人。
瑪麗是幸運的,因為她在撿垃圾時發現了地上一則廣告,廣告介紹她記不清了,隻知道他們會付很多錢,而且還有很多好吃的,當時瑪麗根本沒得選,不去就會和其他朋友一樣活活餓死。
那是日本慰安機構的招聘廣告,瑪麗人長得漂亮,深的店長的喜愛。相比于外面社會的冰冷觸感,哪怕瑪麗後來知道這是慰安機構,她也不願意走了,因為這裡能給她失去的溫暖,哪怕隻有一絲也足夠了。
是以到後來,她聽從店長的安排在身後背了一把白色雨傘,并以古裝的打扮來接待客人。
最初是有錢的日本人,後來瑪麗又開始接待美國軍官。本來在瑪麗的心中,自己這輩子已經可以看到頭了,她這份職業吃的就是青春飯,到後來人老珠黃又有誰來管?
瑪麗早就有了心理準備,這些年她接待客人也攢了一些錢,不說老了後大富大貴,最起碼能找個安靜的地方給自己養老。但一個人的出現,打亂了瑪麗的計劃。
愛情終有遺憾未曾填補
那是一位帥氣的美國少校,少校并沒有因瑪麗的身份就輕視她,恰恰相反,在那戰争一觸即發的年代,是瑪麗的似水柔情給了少校異鄉的溫暖;少校要給瑪麗贖身,還要把她帶回家鄉娶她。
但随着戰事的逼近,駐紮在日本的美軍接受政府的号召開始往回撤,少校想把瑪麗一起帶回美國,但軍隊裡明文規定不可以随意攜帶他人回國。
這條文雖然顯得不通人情卻足夠合理,不然以30萬的軍隊規模為例,每個美國大兵都帶一個家屬回國,那美國政府如何去安置30萬的日本人?這其中有沒有間諜?
少校身為軍事長官更不能破戒,他臨走時跟瑪麗許諾,自己一定會等戰争結束後回來接她,兩人一定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瑪麗當然相信心愛的人說的話,她從風月場所被贖身後就開始在橫濱流浪,雖然生活依然艱苦,但好在心裡總歸是有了期盼。
可是這一等,就是幾十年。不管瑪麗如何望眼欲穿,那位美國少校再也沒有出現過,她已經養成了習慣,每天背着一把油紙傘站在橫濱接頭,眺望遠處過路的行人,但自己的心上人卻沒有出現,且永遠都不會出現了。
後來迫于生活的重擔,她再次去從事舊職業混口飯吃,但因為年齡已經大了,加上日本政府在近代對風月場所的取締,使得瑪麗的生活越來越艱難,好像時光兜兜轉轉,她又回到了小時候的時光。
好在她在最後的生命裡認識了一位不錯的朋友元次郎,在朋友的幫助下,已經74歲高齡的瑪麗被送進了養老院,這裡已經是她最後的歸宿。
為何那位美國軍官沒有來呢?是他本就是個負心的人,回到國家後被美國的繁華遮蔽了雙眼,這才讓其忘記了遠在日本的瑪麗?
事實并非如此,美國少校一直都沒忘了他的心上人,隻是回國後的他不慎染上重病,最終因搶救無效死在醫院,這才讓瑪麗苦等了幾十年,這遺憾注定要纏繞兩人一生,最終無疾而終。
結語
不得不說,瑪麗的故事嚴重檢討了那個時代的病态日本,政府本該引導日本人民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可部分野心家卻癡迷于對外戰争,根本不顧民間的流離失所、舉目無親。
作為時代的犧牲品,瑪麗的一生是痛苦的,她本該活在幸福的家庭,本該擁有那觸手可及的愛情,可這一切最終化為泡影,這不由得讓人感到深深的悲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