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藝述史 主播|雅鑫
藝述史官方原創
眼看着馬上就到了農曆壬寅年,你們那裡有年味了嗎?我記得小時候那真是天天盼着過年,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有壓歲錢拿,有各種零食吃,臨到大年三十,都會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後面去貼春聯,這時候才真正覺得年來了。今天我們來聊聊春聯的曆史。

國小時課本上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背過,“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的新桃、舊符其實就是最早的春聯,在東漢的《風俗演義》裡記載,最早的春聯實際上就是兩塊挂在大門兩側的桃木闆,一寫神荼,一寫郁壘,這二位是神話傳說裡的神仙,相傳鬼門關設立在一個桃樹之下,這二位神仙分立左右,負責監督人間的鬼魂傳回陰間,是以鬼神邪物最怕他們,将兩位神仙貼在大門上也是為了先民為了圖一個辟邪的願望。
大概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民間已經有人在桃符上開始寫一些吉利的話,而且有了對仗押韻的規矩,根據《宋史》記載,曆史上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春聯,出自後蜀主孟昶之手,春聯為“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這第一幅春聯已經有了春節那個熱鬧味。随着造紙術的普及,紙張在民間已然普遍了,是以這時候春聯的形式也從桃符慢慢變成了貼紙。
貼春聯真正成為家家戶戶的傳統,還得追溯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沒讀過多少詩書,卻偏偏喜歡文化事,尤其喜歡讀春聯,在某年的除夕夜,突然頒布了一道聖旨,指令家家戶戶必須是要張貼春聯,第二天朱元璋換上便裝微服私訪,就是為了讀百姓門上的春聯。據說朱元璋在私訪的路上發現有一家沒貼春聯,一問才知道原來是這家人是個殺豬的,過年沒空去請人寫對子,于是朱元璋要來筆墨在紙上寫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可以說沒有朱元璋的重視,可能春聯還沒這麼深入人心。
作為流傳幾千年之久的傳統文化,春聯的藝術性和文學性使之具有很高的傳承價值,另一方面來說,春聯本就承載了中國人骨子裡的年味,大紅色的紙面上寫上遒勁有力的書法,兩句吉利的話念出來過年的氣氛就有了,少了貼春聯這項活動還真就少點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