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yings:
你有沒有過“感覺人生卡頓了”的時候?
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比 20 出頭穩定,卻也遇到更難突破的問題:“我這輩子隻能這樣了嗎?”
年紀越大越擔心:“分手能找到更好的嗎?會孤獨終老嗎?”
人一旦過了 25 歲,很容易陷入停滞和重複的狀态,“上不去也下不來”,對未來的焦慮特别明顯。
今天,我們找來 5 個這樣的年輕人,我很喜歡他們面對生活的方式:
在你分手、轉行、辭職、讀博的那一刻……
你會發現,人生剛過了三分之一,是卯足了勁兒奮起的時候;
人生才過了三分之一,是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候。
下面是他們的“1/3人生故事”。
@櫻桃小丸子 | 33 歲,老師
生娃前的工作,是進出口圖書編輯,月薪 3000,福利很好。
生娃後,因為每天要回家哺乳,娃經常生病顧不過來,最後還是被裁了。
拿了一年賠償在家帶娃,一帶就是 7 年。雖然老公也覺得我帶娃做飯不容易,但我很難心安理得地停滞在這種狀态裡。
害怕被社會淘汰、害怕沒收入、害怕跟不上職業女性的頭腦、害怕等娃上學時找不到工作……
為了克服焦慮,這些年我努力維持和外界的聯系——
利用空閑時間線上賣過化妝品;
趁娃睡覺時堅持看書,考了教師資格證;
花錢買各種課程,跟着打卡讀書。
△帶娃日常
今年婆婆過來帶娃,我找了一份國小老師的工作。
老公和婆婆覺得,家裡不差我那點工資,不如專心帶娃。
但我堅持出門工作。
因為太讨厭窩在家裡焦慮停滞不前,連自我介紹都是“XX媽媽”,沒有任何屬于自己的标簽。
雖然還是月薪 3000 ,但我起碼是一個老師,有一個社會意義上的身份了。
△教師節收到學生送的花臉都笑開花了
@範德一彪 | 33 歲,大學老師
20 多歲讀博時,我休學了,跑到寺廟出家。
去之前,我被學業搞得身心俱疲,得了嚴重的胃病,吃了很多藥都治不好。
我是學醫的,知道身體上的疼痛除了是病,還可能是心理問題造成的。
是以一看到寺廟招聘,沒怎麼猶豫,立刻辦了休學。
白天在寺廟打掃衛生,晚上練習正念,每次隻專心做一件事,特别放松。
去了兩周,胃病好了,我欣喜若狂,情緒對身體很重要。
遇到來抽簽的人,跟他們聊聊天,有被毀容的、沒錢上學的、生重病的……
不幸的東西看多了,人是會忽然想通很多事情的。
讀博算什麼呢?放在這些人的人生裡,簡直不值一提,我想再回去試試。
重回學校讀書後,人像被開了光一樣,用僅剩的半年時間+超放松心态,完成了需要 3 年才完成的項目,順利畢業了。
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你以為停下就意味着失去,其實是打通了腳下的路。
@喵小姐 | 26 歲,設計主管
我和前任是異地戀,談了 4 年。
見過雙方家長,買了新房裝修,領證前 20 天,他說還是不能下定決心結婚。
我消沉整整 3 個月,瘦了 30 斤,一度陷入自我懷疑、失眠。
體面分開後,我經常和朋友聚會、瘋狂運動、努力加班,不去多想這件事。
最後終于攢夠了錢,在蘭州買了一套房。
首付 19 W,房貸一個月 3K,占了月薪一半多,壓力還挺大的。
但我依然相信,過了黎明就是破曉,今天我終于拿到房産證了。
雖然一個人的日子需要适應,但我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家。
@Yvette | 25歲,金融
我 18 歲就出國了,在國外闖了 5 年半,2019 年底回到北京。
可自從男朋友從國外留學回來後,突然感覺生活在這個城市的羁絆好多。
家人、父母、未來的日子一眼望到頭,像是一下子過上了“婚後生活”。
似乎丢掉那個 18 歲拖着行李箱跑到異國他鄉讀書的自己,變得不灑脫了。
正好職位可以調去上海,我就跟公司申請換到上海。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北京土著有天然的優勢,幹嘛給自己找罪受?
我想在另一座城市多點生活體驗,我才 26 歲,一切都還來得及。 12 月,我倆辦妥了全部去上海的手續,也租到了心儀的房子。
年底,兩個“北京土著”正式要加入“滬漂”行列啦。
跨年後我就 26 歲了,很開心自己還能做出這麼“少年感”又“沒溜”的決定。
△去上海的行李塞了一車,我們打算roadtrip過去
@阿玉 29歲 老師
大學讀的是教育學,在北京讀完書就回貴州苗寨當老師,一呆就是 3 年。
這 3 年裡,除了上課,我還花了很大心思去扶貧,比如:
讓退學的孩子,重新回到學校;讓沒錢上學的孩子,找到一對一的定向捐助。
不僅要處理和學校之間複雜的人際關系,一周還得上 30 節課,每天都在折騰,進展卻很緩慢。
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想知道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鄉村教育遇到問題時,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想換個視角來積累不同的經驗。
通過了《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和各種面試後,我去了裡斯本做中文老師。
說實話,異國他鄉遇到的困難更大,除了語言,還有各種租房、交稅問題。
但我想,當我心态變得更強,之前遇到的各種問題就不會太難,我還可以回來繼續做自己喜歡的鄉村教育。我相信一定有一種生活,可以不再被時間或金錢逼迫,回歸人類本質;也一定有一種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夠貢獻社會。
【寫在最後】
最近看到美國作家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寫的一本名為《單向度的人》突然成了網紅書。
裡面有一段話挺符合今天聊的主題:
“發達工業社會成功壓制了人們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這個社會成為單向度的社會,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就成了單向度的人。
這種人喪失自由和創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與現實生活不同的另一種生活。”
我們可以了解為:
世俗價值觀的捆綁、對成功的刻闆印象,讓“好生活”的樣子越來越單一化。
與其相對,改變的勇氣變得越來越可貴。
但我還是希望你勇敢去尋找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
因為比起外界附加給你的期待,隻有你自己清楚自己内心真實的需求。
人生1/3處,有人選擇按照傳統的年齡時間軸,按部就班的生活,但也有人選擇截然不同的嘗試。
這一次,我們和雷克薩斯全新一代NX拍攝了一支短片《另一種活法》來記錄這一代人在人生選擇前的糾結和精彩,看完或許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當想法不設限,“享”法才能不設限。作為承載雷克薩斯下一篇章的開篇之作,全新一代NX凝結了雷克薩斯的傳承與革新,融合雷克薩斯最新電氣化技術,推出雷克薩斯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進一步豐富旗下電氣化産品陣容,開啟全新的電氣化篇章,共赴更好的時代。
如果人生真的是一座站台,我們也想對你說:
人多的車廂未必就不寂寞,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景和目的地會讓旅途更值得。
撰稿:甯可以
責編: 袁三點
晚禱時刻: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王爾德
别怕
一定還有一種
讓你更滿意的生活
它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