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是長途轉移,為何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不算長征,撤離川陝才是?

作者:任微言卿

長征,是紅軍在十年土地革命戰争中的一次戰略總退卻。1934年10月,中央蘇區根據地的紅軍主力向西轉移,開始了震撼世界的長征。1935年3月28日,紅四方面軍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撤出川陝根據地,實際上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戰——長征。

但早在兩年前的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就已經撤出鄂豫皖根據地,西進川陝開辟新蘇區。同樣是長途行軍大範圍轉移,為何紅四方面軍在三年前的鐵流五千裡沒有被看成是長征,而把撤離川陝根據地視為長征呢?

同是長途轉移,為何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不算長征,撤離川陝才是?

紅四方面軍1932年10月11日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到進抵漢水以南地區,再翻越大巴山,于1932年12月25日占領通江縣,12月29日就建立了以曠繼勳為主席的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從撤離老根據地,到初步建立新根據地,僅兩個月時間。

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成立後,迅速開展群衆鬥争,釋出土地問題的公告,并在1933年2月相繼召開中共川陝省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川陝省工農兵代表大會,标志着以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區為核心的川陝根據地的形成。

可以看到,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到川陝,其勢頭如暴風急雨,行動十分迅速。長征一方面是長途行軍,一方面是長時間行軍,而紅四方面軍僅僅用兩個月時間就找到了新地盤,入川僅月餘時間就站穩了腳跟,順利實作了開辟新蘇區的戰略任務。

相比較之下,紅四方面軍1935年3月28日西渡嘉陵江以後,曆經艱難險阻、曲折複雜的鬥争,先是北上,然後又南下,最後又折返第二次北上,全軍轉戰一年零七個月,直到1936年10月才抵達甘肅會甯,比中央紅軍一年時間的長途行軍還要多出七個月,确實是一場長征。

同是長途轉移,為何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不算長征,撤離川陝才是?

當年紅四方面軍之是以撤離鄂豫皖根據地,是因為第四次反“圍剿”失敗,老區已經沒有大的回旋餘地,難以機動靈活與敵作戰,如果再固守根據地,很容易被敵軍團團包圍。

1932年10月10日,鄂豫皖中央分局、紅四方面軍在黃柴畈召開緊急會議。會上,多數人都贊同暫時将主力轉移到外線,調動敵人,在運動戰中尋機殲敵,再伺機打回根據地。根據這次會議決定,方面軍總部帶着10師、11師、12師、73師和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轉移到外線,74師、75師留守根據地,執行遊擊作戰任務,保衛老區。

撤離鄂豫皖,在外線尋機殲敵是符合當時敵我鬥争形勢的,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徐向前、李先念等同志在其個人回憶錄裡,都對主動撤離鄂豫皖根據地的決策做出了肯定。

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全軍上下在出發之前都認為僅僅是一個短時間的大範圍轉移行動,所有人都想着将來要打回鄂豫皖。但國民黨派出重兵追擊,在新集戰鬥和土橋鋪戰鬥中紅四方面軍沒有給敵人予以殲滅性打擊,形勢陷于被動,這樣打回根據地的計劃不得不放棄,部隊被迫繼續向西北轉移。

同是長途轉移,為何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不算長征,撤離川陝才是?

相比較之下,中央紅軍撤離江西蘇區時,黨中央和紅軍全體将士都知道這一去就将不再複返,除了留下小部隊堅守下來打遊擊,中央蘇區事實上已經被放棄。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1935年3月28日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戰役以後,到5月份,全部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蘇維埃政府幹部都西移,川陝根據地被徹底放棄,國民黨軍封鎖了嘉陵江東岸,紅四方面軍又踏上了開辟新根據地的漫漫長途征戰之旅。

這樣來看,撤離鄂豫皖時,紅四方面軍是想回家卻被迫無法回家,是以很快就笃定新方向找到了新家;但撤離川陝時,則是主動放棄,此後就選擇何處建立新根據地又長時間糾結不定,最初打算執行川陝甘計劃,北上建立新根據地。後來張國焘又決定南下,準備在川康邊建立根據地,部隊始終在長途行軍中尋找合适方向,長期面臨無後方作戰,稱其為長征再正确不過。

同是長途轉移,為何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不算長征,撤離川陝才是?

過去,紅四方面軍無論是反“三路圍攻”還是反“六路圍攻”,都是背靠大巴山迎戰川軍一面之敵,但在1934年底,國民黨中央軍胡宗南、上官雲相等部已經從陝南、甘肅等向四川開進,形勢已經十分危急。

為了打破敵人的多面圍困,1934年11月中旬紅四方面軍在巴中縣的清江渡召開會議,會議讨論并同意徐向前制定的川陝甘計劃,基本指導思想是:依托老區,收縮戰線,發展新區,主要打擊的目标是胡宗南,重點奪取甘南地區,并伺機向岷州、天水一帶發展,建立新的根據地。

原先的川陝根據地僅僅局限于嘉陵江東岸一隅之地,執行川陝甘計劃,就必須西渡嘉陵江。

同是長途轉移,為何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不算長征,撤離川陝才是?

同一時間,中央紅軍撤離江西中央蘇區後,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以無比的英勇,戰勝了敵人的追、圍、堵、截,連續突破4道封鎖線,于12月15日進入貴州。

1935年1月,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會議,會後決定向紅四方面軍靠攏,這時隻需要中央紅軍渡過長江,兩軍便可以會合。但由于土城戰役失利,中央紅軍被迫轉戰川黔邊,這樣兩軍要在四川地區會師,就隻能到嘉陵江西岸地區。

軍委給紅四方面軍發來電令,要求他們從戰略上配合中央紅軍的行動。于是,配合中央紅軍行動又成了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的又一重要任務。

同是長途轉移,為何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不算長征,撤離川陝才是?

由于長期戰争的消耗、破壞,川陝革命根據地到了民窮财盡的地步,已無法支援大規模的反圍攻鬥争。為了擺脫困境和打破敵人正在準備的“川陝會剿”,策應中央紅軍北上,紅四方面軍主力跨越嘉陵江向西轉移是正确的。

但在收縮戰線過程中,根據張國焘的訓示,不适當地實行“堅壁清野”,給人民财産造成了損失;又将地方武裝集中起來全部帶走,給以後根據地堅持鬥争帶來困難,這是一個嚴重的失策。

從此,紅四方面軍離開了戰鬥27個月的川陝根據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同是長途轉移,為何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不算長征,撤離川陝才是?

紅四方面軍的長征,曆時十九個月,數過雪山,三過草地,一度南下,兩次北進,大小戰鬥千百次,沖破敵人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戰勝張國焘的分裂主義,有力策應了紅一、二方面軍的北上,并最終實作了三大主力紅軍的會甯大會師,進而為中共中央将革命大學營奠基西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同是長途轉移,為何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不算長征,撤離川陝才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