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第706期|2021/12/31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秋去冬來又一年。

回顧2021年的中國汽車市場,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國産智能車的崛起。随着自主汽車品牌不斷“上攻”,智能電動車“橫刀立馬”,開辟了全新賽道。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021年11月,國内新能源車型銷量前十名中,除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以外,其餘八款車型均來自自主品牌,售價區間覆寫2.88萬~33.8萬元。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制表:每經記者 董天意

自主新能源車的火熱态勢也推漲了資本市場的熱情。據Wind資料,截至2021年12月28日收盤,A股新能源汽車指數為4099.73點,2021年以來漲幅達42.65%;動力電池闆塊指數為11921.85點,2021年以來上漲80.91%,成為A股最炙手可熱的概念闆塊之一;位于産業鍊上遊的锂礦指數飙升至7924.82點,2021年以來已上漲195.85%。

在此背景下,“萬億甯王”登上潮頭,锂價瘋漲為業内關注,固态電池和氫概念正待起飛,科技巨頭華為加速向汽車行業滲透,雷射雷達也加快了“上車”步伐。面對行業新變局,汽車人才開始重構,新概念、新業态、新模式不斷湧現,汽車銷售模式也逐漸從4S經銷試水直營體驗……

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自主品牌在智能電動車領域亮眼表現,與豪華車形成了差異優勢。國産智能車的崛起推動了消費觀念的變化,豪華車和合資品牌燃油車在使用者基盤上的優勢已經被國産智能車沖淡,自主品牌未來在高端市場競争中也會占據一定優勢。

關鍵詞一:自主品牌新能車滲透率已超合資品牌十倍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021年11月,國内新能源車型銷量前十名中,有八款車型來自自主品牌。其中,五菱宏光MINIEV和比亞迪秦當月銷量超越特斯拉Model Y,位居榜單冠、亞軍。此外,起售價為21.98萬元的比亞迪漢和售價33.8萬元的理想ONE也成功跻身榜單前五位。

不僅如此,當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為37.4%,豪華車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分别為19.4%和3.6%。這意味着,在國内汽車市場,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已超合資品牌十倍。

同時,2021年11月,廠商新能源車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共有14家,自主車企占據其中11席,占比超過7成。有觀點認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市場的強勢崛起或許才是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陡增的決定性因素。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圖檔來源:乘聯會

以“蔚小理”(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為例,蔚來汽車傳遞量從2018年的8101輛增至2020年的約4.37萬輛,2021年前三季度傳遞量已達6.64萬輛;2018年~2020年,小鵬汽車傳遞量從29輛增至2.7萬輛,2021年前三季度其傳遞量已達5.64萬輛;而入局較晚的理想汽車2019年傳遞量約為1000輛,2021年前三季度傳遞量已達5.53萬輛。上述三家新造車企業今年前三季度合計銷量較2020年全年資料增長了72%。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值得一提的是,“蔚小理”的單車平均價格分别為43萬元、21.2萬元和33.8萬元,其觸角已探入傳統豪華車的價格區間。

截至目前,國有六大汽車集團中已有五家推出全新新能源汽車品牌。其中,北汽極狐Arcfox、長安阿維塔、東風岚圖以及上汽智己等品牌均已明确高端發展路線,品牌獨立後的廣汽埃安也在通過技術引領的方式,積極尋求品牌向上。從車型單價方面來看,上述品牌均将突破20萬元自主品牌傳統價格上限,并向30萬~40萬元價格區間發起沖擊。

民營車企中,吉利、長城汽車分别推出極氪和沙龍兩個高端智能電動品牌。據官方資料,極氪001中的頂配車型“超長續航雙電機YOU版”是消費者選擇最多的配置版本,占比達到了全部銷量的51%;預售價達48.8萬元的沙龍機甲龍在釋出一小時内訂單量超過5000單;而比亞迪則将在明年上半年釋出全新高端品牌,新車型的定價區間将在50萬~1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車市場先手發力的比亞迪,其單車平均售價曾一度超越大衆合資品牌的車型。據威爾遜(Wilson)統計資料,2021年1月至7月,比亞迪的單車平均價格為15.18萬元,不僅超過了大衆的14.78萬元,而且還拉大了與大衆單車平均價格的差距。2021年6月和7月,比亞迪近15.6萬元的單車平均價格已比大衆高出約1萬元。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在電動車時代才被大部分消費者所感覺,是以它們在燃油車時代的努力耕耘、奮力追趕往往容易被忽視。實際上,自主品牌對合資品牌、外資品牌的差距早在燃油車時代就一直在縮小,在此過程中的技術積累與産業鍊培育為電動車時代的優異表現埋下了伏筆。”國信證券方面認為,自主品牌崛起的邏輯在整車行業一直以“暗線”的形式存在,直到近幾年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終于借新能源的東風獲得市場廣泛認可。

關鍵詞二:資本市場追捧新能源,“萬億甯王”出現

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極速拉升和儲能領域的快速發展,令電池企業從幕後走向台前,收獲資本市場和輿論的高度關注。

甯德時代(300750.SZ)作為其中代表,不僅在産銷量上屢創新高,市值也一路高走,拿下創業闆頭名位置。截至12月29日,甯德時代今年以來股價上漲60.80%,年内市值一度突破1.5萬億元。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狂熱”有其基本面依據。據SNE Research資料顯示,2021年1~10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216.2 GWh,同比增長116%。其中,甯德時代電池裝機量同比大漲188%至67.5GWh,坐穩頭名寶座的同時,市場佔有率從去年同期的23.4%增長至31.2%。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上半年甯德時代動力電池産能為65.45GWh,産量為60.34GWh,已超2020全年51.71GWh的産量,産能使用率也從2020年的74.83%提升至92.19%。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制表:每經記者 李碩

盡管産量快速提升,工廠也已近滿負荷運轉,但面對市場持續上揚的電池需求,甯德時代仍在開足馬力擴充産能。據統計,目前甯德時代已在全球布局落地了10個生産基地,包括福建甯德(東僑/湖東26GWh、湖西40GWh、車裡灣45GWh、福鼎60GWh)、福建廈門(約20GWh)、江蘇溧陽(75GWh)、青海西甯(6GWh)、四川宜賓(100GWh)、廣東肇慶(30GWh)、上海臨港(據報道80GWh,未計入統計)、江西宜春(約50GWh)、貴州貴安(約20GWh)以及德國圖林根(14~100GWh),加上與車企合資的産能,甯德時代總規劃産能已超過600GWh。

華創證券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景氣度持續高增,甯德時代産能布局跑馬圈地,且儲能業務貢獻占比在不斷提升,已經成為公司未來發展的第二增長極。是以上調未來公司出貨量,上調公司2021~2023年歸母淨利潤預測至116億元、214億元、321億元。

關鍵詞三:華為概念在資本市場走紅,相關産業鍊公司受益

華為概念興起于2021上海車展期間,彼時配備華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極狐阿爾法S的HI版車型在上海進行公開試乘,這是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全球首次公開試乘。受此影響,已與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展開合作的北汽藍谷股價次日漲停。

除北汽藍谷外,與華為深度綁定的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小康股份等車企也一度成為A股市場的熱門标的。Wind資料顯示,截至12月17日收盤,北汽藍谷年内收獲12個漲停闆,股價年内漲幅超過32.41%;長安汽車年内收獲8個漲停闆,股價年内漲幅超約11.17%;廣汽集團年内收獲4個漲停闆,股價年内漲幅超約22.57%;小康股份年内收獲28個漲停闆,股價年内漲幅超過322.36%。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制表:每經記者 孫磊

華為與整車企業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提供華為HI(Huawei Inside)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提供MDC智能駕駛計算平台等。在前一種合作模式下,華為主要提供包含智能駕駛應用軟體、計算平台,以及傳感器在内的智能駕駛全棧解決方案。目前,其已經與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北汽藍谷等車企進行深度合作,并打造了三個子品牌。從2021年底起,使用華為HI(Huawei Inside)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智能汽車将陸續推出。

華為與整車企業另一種合作則是提供MDC智能駕駛計算平台,即華為提供基于昇騰SoC的硬體、自動駕駛作業系統AOS和車控作業系統VOS,以及AutoSAR中間件,其餘感覺、執行的算法部分由合作夥伴開發。

華為與零部件企業的合作則更為多元。如,其智能座艙合作夥伴包括均勝電子、華陽集團、德賽西威等;智能電動領域包括銀輪股份、富臨精工等;智能駕駛包括四維圖新、聯創電子等。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其中,截至12月17日收盤,華陽集團在2021年内收獲12個漲停闆,股價年内漲幅超過86.45%;富臨精工收獲4個漲停闆,股價年内漲幅超過195.12%;聯創電子收獲5個漲停闆,股價年内漲幅超過104.58%。

市場普遍認為,華為智能汽車産品滲透率提升,産業鍊公司有望受益。對此,東方證券研報表示,華為智能汽車産品定位為開放式平台,未來随着其智能汽車相關産品滲透率提升,與之合作的産業鍊相關公司有望受益。

關鍵詞四:锂價瘋漲,奪“锂”大戰不斷上演

2021年,锂站上了風口。

上海有色金屬現貨價格顯示,2021年12月20日,電池級碳酸锂報價24.15萬元/噸,價格單日漲幅3500元/噸。11月末電池級碳酸锂每噸價格突破20萬元,12月價格繼續走高,本月累計漲幅超18.38%,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更是超400%。

與锂價一同上漲的還有锂資源個股股價。Wind資料顯示,截至12月20日收盤,10餘隻概念股年内股價已翻倍。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根據高工産業研究院(GGII)預測,2025年全球動力及儲能電池出貨量将達到1516GWh。按照1萬噸碳酸锂加工産能可滿足15GWh電池需求估算,将衍生出101萬噸的碳酸锂産能需求。目前整個锂資源行業已處于供需失衡的狀态,價格持續上行。未來随着供需缺口的拉大,市場供應與價格演變形勢将更加嚴峻,相關企業正在加緊擴産。

2021年12月9日,天奇股份在互動平台表示,自2021年8月擴産後,公司碳酸锂的産能可達每月180噸~200噸。除此之外,11月至今,已有富臨精工、川發龍蟒(002312.SZ)、中銀絨業、天原股份等10餘家上市公司釋出公告,拟加速磷酸鐵锂相關項目投建擴産,預計将對上遊锂需求形成提振。

與此同時,锂資源的全球競争也進入白熱化,産業鍊相關公司紛紛開啟“奪礦”之旅。2021年,西藏珠峰與阿根廷薩爾塔省政府正式簽署了《薩爾塔省鹽湖資源工業化開發項目投資協定》,公司在阿根廷規劃總投資額17億美元的兩個鹽湖開發項目正式啟動;贛鋒锂業(002460.SZ)通過全資孫公司荷蘭贛鋒向國際锂業收購其持有的Litio公司8.58%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锂資源有限及锂電池供不應求及材料價格上漲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锂電池概念的上漲。同花順資料顯示,截至12月20日,2021年以來,锂電池概念指數期間累計漲幅高達80.82%,遠遠超過同期大盤漲幅,闆塊内超八成個股期間累計漲幅跑赢大盤。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東方證券認為,未來锂電材料和锂電池将長期處于高增長,而高增長的需求與部分材料産能擴張受限的沖突長期存在。“沖突的變化”在未來的3~5年内會成為汽車電動化趨勢加速完成過程中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五:自主品牌動力電池裝機量占據“半壁江山”,全球競争優勢明顯

在動力電池市場,南韓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釋出的2021年10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行榜顯示,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行榜前10名的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有6席;2021年1~10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位企業中,中國企業合計市占率47.1%,較2020年1~10月提升36%,甯德時代更是連續4年排名全球第一。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國内動力電池行業超預期的市場表現也令其股價持續飙升。據Wind資料,2021年以來,A股市場中漲幅前20名的公司中有7家公司與锂電池産業有關。相關個股中,行業龍頭甯德時代股價自2021年年初以來漲幅達66.69%;億緯锂能、國軒高科股價2021年以來也分别上漲了48.97%和37.27%。

值得一提的是,Wind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2月29日,A股市場上已有11家锂電池相關企業的市值突破1000億元,除“萬億甯王”外,比亞迪市值接近8000億元,億緯锂能、恩捷股份、贛鋒锂業等産業鍊相關企業市值也在2000億元以上。

此外,動力電池行業的高景氣度也成功推高産業鍊中上遊企業股價。如,锂離子電池電解液生産廠家石大勝華(603026.SH) 、三元正極材料及其前驅體制造企業天奈科技(688116.SH)、生産六氟磷酸锂的龍頭企業多氟多(002407.SZ)等産業鍊中遊企業股價也紛紛迎來增長。截至2021年12月28日收盤,石大勝華股價自2021年初以來已增長298.36%。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從競争格局來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全球競争優勢明顯。”華鑫證券在相關研究報告中表示,國内電池龍頭不斷加大資本開支,将有效提升産業鍊配套、人工、制造等成本優勢。憑借中國占據全球30%以上汽車消費市場的優勢,國内動力電池企業的市占率有望進一步提升。而在國内優質三電系統産業鍊的帶動下,自主新能源車的實力或将進一步增強,這為其接下來參與全球化市場競争鋪平了道路。

關鍵詞六:雷射雷達加速“上車”,相關融資總額超56億元

2021年,在電動智能車發展浪潮的帶動下,雷射雷達加速“上車”。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共有19款車型可搭載雷射雷達,且現有雷射雷達車型普遍高于40萬元。例如,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車型、蔚來ET7、智己L7、沙龍機甲龍等。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公開資料顯示,雷射雷達(LiDAR),由雷射發射器、光學接收器、和資訊處理系統三部分組成,可以實時感覺周邊環境,擷取周圍物體的精确距離及輪廓資訊,是自動駕駛在感覺層面的核心零部件之一。

就目前自動駕駛領域而言,絕大部分已經量産的車型還處于L2級自動駕駛階段。“在目前技術條件下,雷射雷達是實作L3+級自動駕駛技術的捷徑。L3智能駕駛汽車有望帶動雷射雷達在2022年規模量産。”中金公司在研報中表示,未來随着量産雷射雷達成本的降低,出于安全考慮雷射雷達有望成為中高端汽車标配,車載雷射雷達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據了解,雷射雷達主要分為機械式雷達和全固态、半固态雷達。其中,機械式雷達成本較高,全固态、半固态雷達目前的價格則在1000美元左右,遠低于機械式雷達。這也使得各個廠商的全固态、半固态雷射雷達量産車型相繼投放市場。如,WEY品牌的旗艦車型摩卡搭載的就是全固态雷射雷達;蔚來将于2022年傳遞的旗艦轎車ET7,搭載了圖達通的半固态雷射雷達;小鵬也宣布與大疆孵化的Livox覽沃科技達成合作,在2021年第四季度傳遞的小鵬P5上就使用了定制版的車規級半固态雷射雷達。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圖檔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同時,不少企業也在加碼雷射雷達領域。2021年,我國雷射雷達企業共發生66起融資事件,數量與金額均重新整理了曆年紀錄。據公開披露資料統計,2021年我國雷射雷達領域融資總額超過56億元。

相關咨詢公司預測,至2025年全球雷射雷達市場規模為135.4億美元,較2019年可實作64.5%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其中,中國雷射雷達市場規模将達到43.1億美元,較2019年實作63.1%的年均複合增長率。

關鍵詞七:固态電池成為新風口,多家車企加速布局

進入2021年以來,固态電池正成為不少車企和電池企業新技術路線的方向。

工信部在《中國制造2025》中指出,“到2025年、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需分别達到400Wh/kg、500Wh/kg。”而公開資料顯示,液态電池能量密度上限或為350Wh/kg,難以滿足能量密度提升的最終要求。此外,傳統液态锂離子電池容易發生電解液洩露、電極短路等現象,且液态锂離子電池使用金屬锂作為負極提升能量密度,安全性受到诟病,固态電池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安全性能更好。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制表:每經記者 孫桐桐

目前,奔馳、寶馬、福特、豐田等傳統跨國車企巨頭着手布局固态電池領域。如,寶馬計劃于明年開始進行固态電池原型車的測試與內建;豐田計劃到2030年前,全固态電池要實作持續的、穩定的生産。

此外,國内車企和電池供應商也将目光瞄準固态電池技術。如,蔚來汽車将于2022年四季度推出搭載半固體電池的車型;首批搭載贛鋒锂業半固體電池的東風E70,預計将在今年春節前傳遞。此外,北汽藍谷也宣布完成了第二代固态電芯開發、電池系統台架測試驗證和整車搭載驗證。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随着越來越多玩家入局,固态電池的商業化落地應用也在快速推進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固态電池真正投入大規模商業應用大概在2025年~2030年。目前,锂離子電池的比能量上限大約是300Wh/kg。2025年将出現與現有液态電解質锂離子電池比能量大體相當的第一代全固态電池。2030年後,将出現第二代采用新型正負極材料的全固态電池,比能量會提升到500Wh/kg。

關鍵詞八:氫概念興起,利好政策不斷

2021年,氫能在汽車領域的應用悄然走紅。

氫燃料電池作為動力電池的重要技術路線之一,目前已開啟示範應用。據了解,2022年北京冬奧會與冬殘奧會比賽期間,延慶、張家口将投入700餘輛氫燃料電池公共汽車,為賽事提供交通服務保障。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也分别建設4座服務冬奧的加氫站,為車輛提供補能服務。

與此同時,氫能産業相關利好政策也在不斷傳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内已有50多個地級市釋出氫能産業規劃,北京、上海、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相繼出台“十四五”氫能發展規劃或扶持政策,并從産業規模、企業數量、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等方面明确階段目标。受政策利好影響,氫能、燃料電池等領域概念股近期持續活躍。

據Wind資料,截至12月29日,燃料電池題材走勢自2021年初以來上漲45.17%。美錦能源(000723.SZ)、雪人股份(002639.SZ)、雄韬股份(002733.SZ)等多支個股近期大幅沖高。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資料顯示,2021年前11個月國内新能源重卡累計銷售7442輛,同比增長222%,其中,氫燃料電池重卡占比達到7.83%,而去年這一數值僅為0.74%。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曉平科研團隊發表的《氫燃料電池技術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預測,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成本将随着技術進步、生産規模的擴大而下降,預計未來10年生産成本将降低至目前的50%。到2035年,氫燃料電池汽車成本将具有與内燃機汽車同等的競争力并基本接近國外先進水準。

平安證券預測,到2050年氫能将占我國能源體系的10%。供給端來看,目前我國的氫氣産量約在2000萬噸至3000萬噸量級,假設有10%的氫氣用于氫燃料電池領域,則目前氫能源汽車行業的耗氫量大約為200萬噸至300萬噸,2050年之前有着巨大的增長空間。

關鍵詞九:主流車企加速調整人才結構,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缺口較大

進入2021年,逐漸站穩腳跟的新勢力造車企業正在加速“招兵買馬”。

今年以來,原極狐汽車總裁于立國正式入職小米汽車;前福特中國電動車事業部首席營運官朱江加盟集度汽車;華為汽車BU首席功能安全專家佘曉麗則選擇加入蔚來擔任算法研究的内部專家……越來越多的汽車人才開始湧向電動智能車賽道。

據汽車行業獵頭透露,為吸引更多人才,造車新勢力在軟體研發、自動駕駛等崗位的薪資會較傳統車企高出30%~100%不等。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面對“新四化”對汽車産業帶來的變革,主流車企也在2021年加強調整企業人才結構。減少員工縮減成本,向未來新賽道投資已成為不少汽車制造商的選擇。

如,今年11月初,大衆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迪斯在大衆舉辦的員工會議上表示,大衆未來的工作崗位會再次減少,汽車發展方向應該是電動化和數字化。在此之前,本田汽車、福特汽車都為了轉型而推進員工換代。如,本田汽車針對55歲以上員工征集了2000多名提前退休人員。

汽車人才重構背後,汽車的邊界也在拓寬和重塑。一方面全新的汽車不再是變速箱、發動機構成的機械産物;另一方面,汽車的作用也由代步工具開始向出行空間轉變。

據《智能網聯汽車産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分析,2025年智能網聯汽車科技人才需求量為9.2萬~11.6萬人,而2025年智能網聯汽車研發人才存量約為7.2萬人,當年高校可供給人才僅為7300人,人才淨缺口達3.7萬人。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制表:每經記者 黃辛旭

“人才荒”之下,“高薪”成為車企挖人的重要特點。據主機廠的HR與汽車行業獵頭透露,人工智能、大資料等研發崗位的應屆生稅前工資普遍在1.2萬~1.6萬元之間,甚至還有股票期權的激勵。BOSS直聘網站顯示,系統基礎軟體工程師、智能座艙、AI算法工程師等成為蔚來、上汽集團、奇瑞汽車等企業的熱招崗位。其中,蔚來為通信網絡首席架構最高開出18萬元月薪;奇瑞汽車為ADAS軟體開發經理最高開出7.5萬元月薪。

年終特别策劃|駛入新賽道 解析“2021國産智能車崛起十大關鍵詞”

即便重金挖人,行業中複合型人才和優秀的跨界技術人才短期缺口仍舊較大。無法招聘到對口員工時,擁有創新、使用者導向能力的人才成為車企看重的“潛力股”。從短期來看,盤活現有的存量人才成為車企最行之有效的政策。而從長期來看,培育新的人才将是企業、高校發力的重點。

關鍵詞十:直營模式成新潮流,未來或與傳統經銷模式并駕齊驅

走進商超,直營模式成了國産智能車的“心頭好”。

2021年以來,許多熱門商場一層的“C位”已經不再被奢侈品或快消品門店“獨享”,蔚來、理想、小鵬等衆多國産智能電動汽車品牌接踵而來,與蘋果、華為、小米等3C産品一道,成為商場裡新的“形象擔當”。

直營模式之是以受到了國産智能車品牌的追捧,很大原因是節省成本。不同于根基雄厚的燃油車企,國産智能車品牌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新品牌,直營模式下,車企可以掌握定價權,能夠根據成本随時調價;其次直營店在人員教育訓練、标準打造方面整齊劃一,有利于初期品牌塑造。

國産智能車的三種銷售模式(制表:每經記者 段思瑤)

一般而言,一家4S店的建設成本高達上千萬元,但一家直營店建設成本隻有幾百萬元。這意味着,用開一家4S店的錢就可以開多家展示店面,可以擴大輻射範圍,幫助新品牌快速鋪開知名度。同時,采取直營模式入駐商超能獲得更多的曝光量。有資料顯示,一線城市商場門店月平均客流基本在3萬人次以上。

有觀點認為,随着銷量的提升,直銷模式很難覆寫成本,後續必然會走到4S店模式,或者4S店的升華模式。

眼下,已經有國産智能車品牌改變管道的打法。如,小鵬汽車采取的便是“品牌直營店+特許經營店”的模式,其中特許經營店即加盟店,由廠家授權并引入社會資本投資。雖類似傳統4S店,但加盟店主要承擔展示、銷售、傳遞職能,啟動資金更少,而在定價統一的背景下,加盟店的利潤得到了保障。

蔚來汽車也在嘗試引入社會資本分攤成本。據悉,蔚來設在商超的NIO Space采用的是合夥人模式,合夥人的責任主要是提供場地,而不會參與具體的門店營運和決策,門店賣出的車輛收入将與合夥人分成。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新能源汽車規模漸起,直營與經銷或将并駕齊驅、和諧共生。

記者:董天意 李碩 孫磊 黃辛旭 孫桐桐 裴健如 段思瑤

編輯:裴健如

視覺:鄒利

排版:孫磊

|本文版權歸“每經頭條”所有|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衆号背景申請并獲得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