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3月,徐志摩帶着離婚協定書,來到德國柏林找到了張幼儀。見面後,他沒有關心她的身體,也沒有詢問兒子的境況,隻是一直催促張幼儀,趕緊在離婚協定書上簽字。
徐志摩的焦急和冰冷的離婚協定書,讓張幼儀感受到了什麼是無情和絕望,她原本是有些猶豫的,理由是:“離婚是大事,需要請示父母。”

圖|張幼儀和徐志摩
但徐志摩壓根不聽,他此時所有的心思都在林徽因身上,希望盡快結束這段包辦婚姻關系,去追逐自己理想中的女人。
張幼儀看他去意已決,也不再堅持,她拿起筆在離婚協定書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是中國曆史上依據《民法》的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
正式解除婚姻關系後,徐志摩有種春風得意的感覺,張幼儀的人生卻跌入了谷底。這位思想傳統的女子,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棄婦”。
最初的日子,張幼儀深陷痛苦中無法自拔,甚至想過自殺,但看着襁褓裡的兒子,又想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古訓,她選擇活下來。
可以說德國是張幼儀人生的分水嶺,去德國前她總是擔心,怕被丈夫抛棄。但到了德國後,她遭遇到人生最沉重的怆痛,人生最晦暗的時光,如一張大網,無情地将她困在其中,讓她有種窒息甚至覺得生無可望的感覺。
但也是在最難熬的時候,她忽然明白,人生這條路要靠自己去走,别人的同情和憐憫都博不來美好的未來,隻有靠自己的雙手才能撐起一片天。
頓悟後的張幼儀,收拾好心情,開始了她的逆襲之路。
▌逆襲為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女強人
離婚後,徐志摩回到了國内,張幼儀則收起了自己的悲悲切切,繼續留在德國深造,雖然在國内并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張幼儀勤勉好學,努力後成功考入了德國菲斯塔洛齊學院,之後一邊學習德語,一邊學習幼兒教育。
她希望自己可以有一技之長,這也是自己生活的最大保障,同時也是希望在徐志摩面前争一口氣,打破他對自己沒有知識、沒有見識的偏見。
1926年,張幼儀學成歸國,此時她已經是離異女子,而且二兒子也因病夭折,經曆一番寒徹骨後,她決定好好過以後的人生。
圖|張幼儀
回到上海後,張幼儀進入東吳大學教德語,這也是她人生第一份正式的、體面的工作,她做得格外認真,深受學生的喜愛。
但這份工作張幼儀也僅僅做了兩年,随後張幼儀開始進入上海灘商業圈,她的逆襲也正式拉開帷幕。
起初,張幼儀在四哥張嘉珺的幫助和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經理一職,後來又升任為副總裁和銀行董事。
張幼儀自然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機會,上班第一天後,她就将自己的辦公桌擺放在銀行最後頭,這樣做的目的是,一眼望去就可以觀察到銀行所有的情形。
除此外,張幼儀非常自律,她每天會在早上九點鐘來到銀行,一年四季皆是如此,分秒不差。在時間上苛刻和自律的女子,事業上都不會太差。
在張幼儀的苦心經營下,哪怕是在藏龍卧虎,競争激烈的上海灘,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的業績也是蒸蒸日上。
就在張幼儀進入銀行的同一年,他的八弟張九禹和徐志摩等人又在上海創辦了一家名為“雲裳社”的時裝公司,并聘任張幼儀為總經理。
誰也沒想到,昔日徐志摩口中“土氣的女子”搖身一變進入了時裝界,而且在張幼儀的經營下,服裝公司的生意也是風生水起。
連徐志摩都忍不住對陸小曼說:“這幾年她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她現在是什麼也不怕了。”
身兼數職的張幼儀一躍成為上海灘的商業女紅人,哪個人提起她,都會豎起大拇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堪稱世間女子之典範。
當然,張幼儀的商業傳奇并沒有就此停止,1934年,她又被二哥張君劢聘任為财務總管,幫忙打理巨額黨務費用。
一時之間,張幼儀叱咤商場,名震上海灘,在民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哪怕到了今天,提起徐志摩生命中最要的三個女人,既張幼儀、林徽因和陸小曼,大多數女人最佩服的依然是張幼儀,甚至很多人看了她的勵志故事後,也有了破釜沉舟,獨立自強的勇氣。
當然,張幼儀能走過人生低谷,最終富甲一方,到了晚年還梅開二度,遇到了愛情,這樣的反轉确實很正能量,也值得女人們學習。
但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張幼儀的成功真的全憑個人能力嗎?她的人生你真學得來嗎?答案自然是“未必”。
張幼儀成功了是不假,但她能成功,并非全憑一人之力。
▌強大的娘家和不離不棄的公婆。
如今很多女性朋友都喜歡把張幼儀當做自己的偶像,她離婚後逆境翻盤的故事也廣為流傳,但事實上她之是以能從“棄婦”成為民國時期上海灘有名的“女商人”,是有着強大的後盾的,這個後盾就是她的娘家。
張幼儀祖輩從事販鹽生意,一直是當地的巨富。到了張幼儀祖父這一代開始行醫,是以她自幼就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
張幼儀兄弟姐妹共13人,其中一半都卓有成就。其二哥張嘉森,早年曾在日本和德國留學,主修法律,回國後一直活躍在政界,不但參與創辦了中國民族同盟,在八年抗戰結束後,因其影響力更是被推薦為民社主席,還起早了《中華民國憲法》。
圖|張幼儀和哥哥們
二哥從政,其四哥張嘉璈則在商界呼風喚雨。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就主攻經濟學,28歲時就升任為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經理,兩年後更是被提升為總行副總裁,是上海灘有名的金融家和企業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1927年張幼儀母親去世後,在入殓的時候,一個和張家沒有任何交集的大人物突然出現在靈堂裡,這個人就是蔣介石。
在此之前,蔣介石和張家沒有任何交情,但他知道張家勢力龐大,為了拉攏其家族,是以他不請自來,足見張家的厲害。
除了二哥和四哥外,張幼儀的九弟雖然沒有從政和從商,但是名氣也不小,他是新月派詩人,還是新月書店的老闆,在文壇也有一定的地位。
其大哥和小妹也同樣成績不俗,他們走的都是時尚路線,是當時上海灘著名服裝設計,憑借其身份社交圈非常的廣,是有名的社會活動家。
是以,于張幼儀而言,如果和徐志摩婚姻美滿,她就是富家太太,婚姻破裂她雖然傷心難過,但人生也不會陷入絕境。
事實也是如此,離婚後強大的娘家就是她最大的靠山,在哥哥的幫助下她一躍成為女強人,到最後甚至名氣不亞于哥哥。
圖|張幼儀和孫子輩
當然,除了娘家外,徐家二老也是功不可沒。
雖然徐志摩不喜歡張幼儀,但公婆對這個兒媳婦很滿意,哪怕後來陸小曼進門,他們也隻認張幼儀做兒媳婦。
徐家的經濟實力也不容小觑,作為海甯首富他們的财力遠超乎了普通人的想象。張幼儀離婚後,徐家二老直接将三分之一的财産分給她和孫子。
在張幼儀經商後,更是将所有錢财都交給她打理,是以張幼儀隻是在情感上被抛棄,在經濟上她從未窘迫過。
歸根結底,你可以學習張幼儀的勵志和努力,但絕不要單純地以為成功隻需要這兩樣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娘家和婆家鋪路,張幼儀也未必能成為女商人。
▌發國難财和移民美國
一直以來,提起張幼儀,更多人隻關注她“被抛棄和逆襲”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她發财的背後也有一些讓人不齒的行為,就是在戰亂歲月,發國難财。
抗戰爆發後,張幼儀已經馳騁商界,有着敏銳的眼光和精明的生意頭腦,憑借商人的嗅覺,她很快就嗅到了發财的商機,随即開始囤積軍用染料、棉花和黃金。
待價格暴漲到100倍時,她便将手中囤積的所有物品統統賣出,大發了一筆橫财,但商人永遠是不滿足的。
圖|張幼儀和兒子、兒媳合影
經過仔細分析後,張幼儀再次找到發财的機會,那就是在抗戰最艱難,物資最稀缺的時候,她再次利用家族和個人實力囤用軍用、民用物資,其手段和孔祥熙之輩如出一轍。
是以,張幼儀勵志不假,徐志摩對她的傷害也不假,但單從發國難财這個層面來講,她的格局和愛國情懷确實沒法和徐志摩比。
我們再來看看,張幼儀斂财的時候,林徽因家族成員在幹嘛?
圖|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一家堪稱滿門忠烈,父輩為了尋求救國之路,多人以身殉國,其三弟林恒更是血染長空,為國捐軀。
1941年,日軍空襲成都,林恒駕機迎戰,并成功擊落一架日本戰機,可最後被日軍四面攻擊,壯烈犧牲 ,終年25歲。
而林徽因本人也非常愛國,戰亂年代她抱病和丈夫梁思成一起研究古建築并撰寫相關領域的文章。
有一次,其子梁從誡問她:“如果日本人真的打進來,我們怎麼辦?”
林徽因想都沒想,脫口而出:“中國念書人總是有一條後路,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圖|林徽因
一句話,完美地诠釋了中國文人的風骨,是以在張幼儀發國難财時,林徽因已經做好了為維護最後的尊嚴而死去的準備。
抗戰勝利後,張幼儀帶着錢财去了香港,在那裡還邂逅了一段戀情。1953年她和新歡在日本東京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此後一直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
到了七十年代,第二任丈夫去世後,張幼儀也沒有回内地,而是移民美國。
到了國外她依然是富人,所接觸的人也都是華人上流社會的大人物,如顧維鈞夫婦等人。
圖|張幼儀和家人
許多人,在提到張幼儀和林徽因時,都是貶低林徽因而擡高張幼儀,覺得是林徽因的出現導緻張幼儀被抛棄。
但其實,徐志摩抛棄張幼儀,和林徽因的關系并不大,歸根結底是徐志摩對張幼儀沒有愛,就算沒有林徽因也會有其他人。
張幼儀身上自然有我們學習的優點,她的勵志和對公婆的孝順都值得歌頌,但在亂世她沒有為“國”出力,而是選擇做一個“精明算計”的商人,單從這一點來看,她也不能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女強人,隻能說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