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抗日儒将,德械師的建設者之一,被譽為“中國的聖雄甘地”

在中國曆史上浙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世家——厲氏家族。唐、宋年間,曾出現過“厲氏兩都督”、“婿翁狀元”、“父子進士”、“三兄弟進士”、“兩代五人登進士”、連續四代的“祖孫進士”等中國曆史上極為罕有的奇異現象,這個家族誕生過無數賢臣墨客,厲麟似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一代抗日儒将,德械師的建設者之一,被譽為“中國的聖雄甘地”

厲麟似,1896年出生于浙江名門厲氏家族。191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官費赴德留學生,在德國求學期間,他積極向西方知識界人士介紹和傳播東方文化,并曾加入德國首個“中國學社”。在留德的十餘年間,厲麟似接觸到了很多西方的進步思想,同時也與德國漢學家衛禮賢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甚至連當時的納粹黨黨魁希特勒也對其賞識有加,并與之合影留念。就這樣,厲麟似在留德期間積累的人脈,為他日後從事對德外交與中歐交流工作奠定了基礎。

一代抗日儒将,德械師的建設者之一,被譽為“中國的聖雄甘地”

1930年,厲麟似懷着滿腔愛國熱忱傳回祖國,在蔣介石的安排下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從此開始了他在文教、外交舞台上的職業生涯。憑借着自己在德國的人脈關系,厲麟似很快就成為了蔣介石對德外交的核心人物朱家骅的“左膀右臂”,在兩人的攜手努力下,最終促成了德國前國防部長、被世人尊稱為德國“國防軍之父”的漢斯·馮·塞克特将軍的來華,并同意擔任在華德國軍事總顧問。1935年5月,厲麟似與朱家骅等留德歸國著名人士,在南京創辦了第一個代表中國官方的對德交流機構——中德文化協會,協會成員包括中德兩國政界、軍界和文化界的友好人士,其中的一個理事成員就是在抗日戰争時期幫助國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德國将軍——亞曆山大·馮·法肯豪森。

一代抗日儒将,德械師的建設者之一,被譽為“中國的聖雄甘地”

抗戰爆發後,厲麟似因與國民黨高層意見相左,而辭去國民政府職務,自此全身心投身高校教育事業,在此期間,他毅然放棄了學術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養學生上,并鼓勵學生精忠報國,堅決抗日。1942年上海全面淪陷後,厲麟似仍留在上海,因為其身份比較特殊,再加上他早先曾留學過日本和德國,侵華日軍與日僞當局多次試圖拉攏他,面對威逼利誘,厲麟似先生不卑不亢,找出了各種理由推脫拒絕,與日本侵略者們進行着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抗争。

一代抗日儒将,德械師的建設者之一,被譽為“中國的聖雄甘地”

1970年10月,厲麟似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74歲。回顧老先生的一生,他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對德外交關系的主要推進者之一,為中國抗日軍隊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當時文化界的抗日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的聖雄甘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