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帝是山東人,而非河南人?孔子早已給出答案

對于黃帝的來曆,《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少典是熊國的君主,古今學者考證有熊國在河南鄭州一帶,是以黃帝自然就是河南人。

但在《孔子家語》中,弟子宰我問及黃帝情況,孔子說:“可也,吾略聞其說。黃帝者,少昊之子,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而後克之。”而《左傳》等記載,主要位于山東的東夷集團之先祖是太昊、少昊、帝舜、後羿、伯益等,都以太陽鳥為圖騰,春秋時期山東很多小國還以太昊為祖,是以黃帝自然是山東人。

古代一度認為《孔子家語》是後世僞作,孔子這番話也就真假難斷了,但随着近代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确信其為先秦舊籍,因而《孔子家語》也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孔子比司馬遷早了300多年,又長期生活在魯國,是以孔子的話無疑要比司馬遷的更可信一些。更重要的是,通過史料分析,黃帝的确更應該是少昊(下圖,百鳥之王)後代,東夷部族的酋長。

黃帝是山東人,而非河南人?孔子早已給出答案

少昊身世:東夷天帝之一

相傳,少昊在位期間,因為修太昊之法,于是被稱之為“少昊”,上古前五帝之一,即大皞、炎帝、女娲、少昊、共工。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稱呼,中國曆史上稱“昊”之人,往往都極為古老。

之是以說少昊是山東人,史前東夷天帝之一,而不是什麼西方天帝,筆者舉一個例子。按照秦國說法,秦國人崇拜少昊,“秦襄公自以為主少昊之神”,并将之尊為西方天帝。但清華簡揭示秦人本是東夷人,商朝滅亡後反叛周人統治,于是周公東征之後,将秦人祖先遷徙到了西北地區,嬴姓秦人于此發迹。是以,西方天帝少昊純屬胡扯,完全是因為秦人西遷之後繼續祭祀少昊,于是少昊從東方天帝轉變為了西方天帝。

山東大學考古研究中心王青教授認為:“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時期(距今約6300—4500年),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500年—4000年),期間經曆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臯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根據考古發現,少昊氏部落從日照地區不斷向西遷移,如今少昊陵在山東曲阜(下圖),可能在少昊期間遷徙到了曲阜。

黃帝是山東人,而非河南人?孔子早已給出答案

黃帝居所:山東曲阜壽丘

黃帝又名軒轅,而名字來源于軒轅之丘,《史記》中說“黃帝居軒轅之丘”,是以隻要破解軒轅之丘所在,那麼基本就能搞清楚黃帝故鄉。

晉代皇甫谧解釋說:“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窮桑在魯北,或雲窮桑即曲阜也。”《國語》記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今本竹書紀年》記載:“黃帝軒轅氏,母曰附寶,生帝于壽丘。”總之,文獻中比較一緻的是,黃帝與壽丘、姬水有關。

所謂壽丘,即山東曲阜城東4公裡的舊縣村東的壽丘,宋真宗時于此建景靈宮,共有1320間,玉雕黃帝像,用最高的太廟禮儀祭祀黃帝。也就是說,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内,公認黃帝是山東曲阜壽丘人。

黃帝是山東人,而非河南人?孔子早已給出答案

當然,壽丘本義是“桃丘”,因為上古先民起初采集果實,慢慢形成了“桃養人,杏傷人,李子行裡擡死人”的認知,之後就将“桃”與“壽”聯系了起來,于是最初的“壽”字讀“tao”音,壽丘即桃丘,如今還有很多有“壽”部的漢字讀“tao”,如“濤”、“梼”、“焘”等,同時也是中國人為何将壽與桃聯系在一起的原因。有學者據此根據文獻判斷黃帝出生于魯國西部重邑郿城,古址位于今天的梁山西北尚嶺。

至于黃帝生于姬水之畔,如今對“姬水”研究很多,但都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在陝西、河南都沒有确切證明姬水。但山東卻有一條“濟水”,與黃河并行,是黃河的支流,“濟”與“姬”讀音一樣,兩者是否存在特殊的關系,讓人遐想。

黃帝是山東人,而非河南人?孔子早已給出答案

黃帝王朝:向西打進中原

根據史書記載,在炎帝王朝衰落之際,黃帝乘勢而起,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由此建立了黃帝王朝。但問題在于,黃帝是從何處出發的呢?

關于黃帝都城,皇普谧解釋說:“黃帝都涿鹿,或曰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窮桑在魯北,或雲窮桑即曲阜也。”也就是說,黃帝都城或在河南,或在山東西部,其中涿鹿不是如今河北張家口的涿鹿縣。這一說法也能與《史記》相印證,司馬遷說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泰山)”,如果黃帝是陝西人,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幾乎不可能登臨泰山,還東臨大海;如果黃帝是河南人,登泰山倒能實作,但東臨大海很難,因為山東存在很多東夷勢力,他想安全穿過這些勢力看海也不太可能。唯獨黃帝是東夷首領,山東本就是他的勢力範圍,如此才能實作這一點。

黃帝是山東人,而非河南人?孔子早已給出答案

黃帝之後是颛顼、帝喾、帝堯、帝舜、大禹等人,除了帝堯可能在山西臨汾襄汾縣的陶氏遺址,距離河南較遠之外,其他颛顼、帝喾、帝舜、大禹等人都在河南。其中,颛顼與帝舜在河南濮陽,都城應該是高城遺址,如今濮陽名片是“帝舜故裡”;帝喾與帝舜高度重合,應該是同一個人,都是商人祖先;大禹都城大機率是河南陽城,夏朝後期都城大機率是二裡頭遺址。按照《史記》說法,颛顼等人都是黃帝的“血緣後代”,但這一點顯然不太可能,應該是“政治後代”,即後來的王朝都尊黃帝,視為繼承其政治遺産,或以此表示得到了黃帝認可。但如果黃帝在這一地區沒有強大的影響力,後世其他帝王估計不會尊重黃帝,是以從區域影響力來看,黃帝應該是在河南東部與山東西部地區。

也就是說,黃帝從山東西部出發,攻打與之相連的河南東部,通過一系列的戰争,征服了河南諸多部落,産生了強大的影響力,而這種上古戰争,沒有超出當時的交通條件,符合當時的時空邏輯。

至于《左傳》記載:“陳(河南淮陽),太昊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衛(河南濮陽),颛顼之虛也,故為帝丘。”與黃帝有關的部落,不少生活在河南東部一帶,其原因很簡單,黃帝西征之後,大批東夷部落必然西遷占領肥沃之地,這時就猶如秦國将少昊信仰帶到西部一樣,他們也将部族信仰帶到了河南,後來這些部落可能在中原動蕩的政局中覆滅了,是以春秋時期祭祀太昊是魯國周邊的幾個東夷小國。

黃帝是山東人,而非河南人?孔子早已給出答案

不過,孔子說得也未必正确,因為黃帝未必是少昊之子,有可能少昊是黃帝祖上某個人,甚至少昊與黃帝沒有較為直接的血緣關系,隻是都屬于東夷部落而已,黃帝繼承了少昊的勢力。但不管黃帝與少昊究竟是什麼關系,通過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更應該是山東人,準确地說應該是魯西人。

參考資料:《史記》、《帝王世紀》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