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要打通蘇聯?
在紅軍三大主力會甯會師之前,中央就紅軍未來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做了通盤的考慮,當時制定的總戰略任務是:
首先在西北造成抗日局面,逼蔣抗日,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而要想在西北造成抗日局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
打通蘇聯
。
打通蘇聯對紅軍來說,至少有三個方面的重大意義。
首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之後,其實陷入了一個非常尴尬的地步,即:陷入了蔣介石、四馬(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洪賓)、日寇和蒙僞的四重包圍之中,腹背受敵,進退失據。
隻有打通蘇聯,我們才能有一個戰略背靠,也才能有一個穩定的抗日戰略後方。
第二,當時的紅軍長途跋涉,不僅戰鬥力受到了較大的損失,而且還面臨着補給方面(經濟與裝備)的嚴重問題。
要想打勝仗,僅靠強大精神力量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物質力量作為支撐,對于一支軍隊來說,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而蘇聯當時世界上唯一個願意且能夠向我們提供物質援助的國家。
第三,穩固西北同盟。從如今的很多資料我們都能看出,張學良之是以願意與紅軍展開合作,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他看上了紅軍背後的蘇聯——靠蔣無望,他希望通過獲得蘇聯支援的方式重新打回東北老家。
如果我們能夠打通蘇聯,紅軍與東北軍、西北軍等友軍的聯盟就會更加穩固,親日派将受到重大打擊,整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都将因之而改觀。
正是因為上面所說的這些原因,中央制定了以打通蘇聯為基本出發點的戰略方針,應該說,這一戰略本身并沒有任何問題。
阻敵!渡河!
那麼,如何才能打通蘇聯呢?奪取甯夏,是此戰略能夠實作的關鍵所在。甯夏不僅是整個西北地區的樞紐,而且擁有120萬以上的人口,是西北地區最富裕的城市,故而中央迅速制定了甯夏戰役的計劃。
甯夏戰役的大緻思路為:先以紅一、四方面軍之一部西渡黃河,随後三個方面軍的主力跟進,一舉奪取甯夏。如果無法西渡,則在河東與敵人各部展開決戰,等到黃河結冰後再行渡河,并繼續執行甯夏戰役的計劃。
有兩件事直接決定着甯夏戰役的成敗:一個是紅軍能否抵擋得住蔣介石在南線的大舉進攻,另一個則是能否控制住黃河渡河口。
在掌握了渡河船隻後,中央電令四方面軍先以2個軍渡河,3個軍阻擊南敵。
而随着蔣介石親臨西安,近30萬敵軍向紅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在阻擊戰中英勇犧牲,随後會甯失守。
10月28日拂曉,徐向前和陳昌浩率領四方面軍兩個軍和方面軍總指揮渡河完畢。
10月30日,關麟征率部突進到了靖遠,負責看守渡口的紅五軍此時已經無法向河東友軍靠攏,隻能奉命撤退至河西的三角城地區,休整待命。
至此,渡河的三個軍(即紅30軍、紅9軍、紅5軍,共2.18萬人)和河東大部隊被徹底割斷,這支河西部隊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西路軍”。這是一支英雄的部隊,光榮的部隊,也是一支已經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孤軍。
三個原因
時任西路軍總指揮的徐向前元帥晚年撰寫《曆史的回顧》一書,在書中,徐向前為我們展示了很多當時不為人知的決策過程,以及西路軍失敗的整個過程。
該書的結論是,西路軍之是以失敗,根本原因并不是西路軍孤立無援,或馬家軍實力太強,而是因為當時我們的一些重要決策出現了問題。
首先,西路軍作為一支外線作戰的孤軍,它缺乏一個明确的戰略任務。在整個過程中(期間發生了西安事變),西路軍為了策應河東的紅軍,牽制敵人,忽而向東,忽而向西,忽而行軍,忽而停留,任務不停變換,一再錯過戰機。
西路軍的行動固然需要服從全局,但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全局,則需要認真研究。
第二,我軍的外線作戰,曆來強調依托根據地,速戰速決。西路軍在失去根據地的情況下,卻與敵人陷入了鏖戰的狀态。
在明顯劣勢的情況下,西路軍喪失了主動權,未能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戰術,放棄了我們一貫擅長的奔襲、近戰、伏擊、迂回等戰術,被敵人的騎兵反複襲擾毫無辦法。
第三,在戰場指揮上,一方面是“上級統得太死”,另一方面是“西路軍的一把手陳昌浩思想上有包袱,患得患失,當斷不斷。”導緻西路軍未能按照最為正确的辦法行事。
這三點,便是徐帥晚年總結的西路軍失敗的三個原因。
猶豫就會敗北
在徐帥看來,西路軍并不是一支注定了要失敗的部隊,它本可以獲得勝利,是因為決策過程出現了某些失誤,才導緻了它最後的覆滅。
那麼,正确的打法是什麼樣的呢?
西路軍渡河之後,中央在11月11日發去電報,通報了他們在河東的戰況:由于未能按原定計劃戰勝胡宗南、毛炳文、王以哲等部,甯夏戰役計劃受阻,中央正在考慮新的作戰計劃。
中央詢問西路軍軍政委員會:
“西路軍單獨西進,接通新疆有無把握?如東返有何困難?”
徐向前在當時的發言中表示,西路軍單獨西進完全是有可能的,隻要接通新疆,拿到蘇援,不僅可以解決西路軍的戰略背靠問題,而且“回過頭來再打馬家軍,易如反掌”。
徐帥認為,西進是完全可以實作的,但需要
“趁着天候還不太冷,河西走廊敵人兵力空虛,一鼓作氣插過去”。隻要拿到但要武器,“說實在話,西路軍隻要有個炮兵團,西路軍再增加一倍,都不夠我們打的。”
(人民出版社 16年版 第306頁)
“西路軍如果及時背靠新疆,打開戰局,控制河西地帶,那就不單是一時策應河東局勢的問題,對整個抗日戰争的程序,亦必将發生積極的影響。八路軍就不止編制三個師。”(上書 第326頁)
然而,西路軍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堅定地執行西進的計劃,
“慢慢騰騰,走走停停,像後來那樣,在河西走廊涮來涮去,孤軍鏖戰。如果預見到是這種情況,誰不主張東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