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一曼之子20年後發現母親遺書,用鋼針在手背刻上3字,最終自殺

華羅庚曾說:“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促的,如果我們要把短短的生活過程使用得更有效力,我們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續,是現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後人生命的開端。”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上,有很多人,他們繼承了先輩了優良傳統,并将這些精神傳承下去,使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明源遠流長。在近代史上,我們的民族遭遇了很多的災難,在無數仁人志士的帶領下,在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挺過來了。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英雄,他們為了祖國放棄了很多。趙一曼作為當時著名的女英雄,早早的離開丈夫孩子,參與到革命中來,在她離世的20年後,兒子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才拿到母親留下的遺書,為了紀念母親,在手臂上紋了母親的名字,但他最後的結局卻是以自殺告終,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趙一曼之子20年後發現母親遺書,用鋼針在手背刻上3字,最終自殺

趙一曼犧牲,留下遺書

趙一曼,相信很多人對這個名字都不陌生,作為我們的抗日女英雄,她的事迹被寫成書,被拍成電影。她的英雄事迹也鼓舞了當時的群衆,堅定了大家抗日的決心。

趙一曼出生于一個地主家庭,雖然家庭中殘留了很多舊思想,但優越的家庭環境讓她擁有了讀書的機會。趙一曼從小就愛學習,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後來在姐夫的介紹下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後來在宜賓女子中學讀書時,因為自己的優異表現,成為了正式黨員。

受到共産主義思想的影響,趙一曼積極參與黨内組織的各種事務,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也積極參與到東北抗日戰争中。但不幸的是,1925年,在與日軍的鬥争中,為了掩護部隊撤退被俘。

趙一曼之子20年後發現母親遺書,用鋼針在手背刻上3字,最終自殺

被捕之後的趙一曼,遭到了日軍的嚴刑逼供,哪怕被打得暈倒了好幾次,趙一曼還是沒有說出一點情報。後來,趙一曼腿傷加重,甚至有生命垂危的迹象,日本人為了套取情報,将趙一曼送到醫院治療,采取懷柔政策,但趙一曼毫不妥協。

最後,日軍知道無法從趙一曼口中得到任何的消息,最後将其處死。在臨死之前,趙一曼給自己的孩子留了一封遺書,但因為她離家早,還改了名字,沒有人知道她的兒子是誰,這封遺書就漂泊了20年。

趙一曼之子20年後發現母親遺書,用鋼針在手背刻上3字,最終自殺

拿到遺書,刻字紀念母親

趙一曼的兒子叫陳掖賢,由于趙一曼很早出來參加革命,兒子在自己的記憶裡對母親的印象十分模糊,在趙一曼犧牲的時候,他也才8歲,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母親就是趙一曼。

陳掖賢從小就是跟着重慶的伯父陳嶽雲一起生活,直到12歲的時候才和父親相認。父子倆雖然相認,但仍不知道趙一曼究竟去了哪裡,兒子也不知道母親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後來抗戰勝利 ,新中國成立了,很多抗日英雄的事迹被搬上了銀幕,趙一曼的故事也被拍成電影在全國上映。當時很多人都看過這一部影片,當然陳掖賢也看了,但他完全沒有想到電影中的那個女英雄就是自己的母親。

趙一曼之子20年後發現母親遺書,用鋼針在手背刻上3字,最終自殺

在1956年底,趙一曼的真實姓名才被大家知道。原來趙一曼原名叫做李一超,後來為了參加革命,不連累家人,進而改了自己的姓名。得知趙一曼的真實姓名,有關部門立即通知了陳掖賢,此時的陳掖賢才知道原來自己的母親是抗日英雄趙一曼。

趙一曼犧牲後并沒有留下什麼東西,隻有一封留給兒子的遺書。當時一封遺書被珍藏于東北的烈士紀念館,陳掖賢前來吊唁母親時看到了這一封遺書。

遺書中寫道:“甯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行動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看過信的陳掖賢被母親的大義感動,也被母親對自己殷切的愛與期盼所感動。深受感動的陳掖賢當場大哭,甚至還暈倒過去,醒來之後的陳掖賢,便立即在自己的左臂上刻下了”趙一曼“三個字”,以此來紀念母親。

趙一曼之子20年後發現母親遺書,用鋼針在手背刻上3字,最終自殺

生活坎坷,結局令人唏噓

陳掖賢有一個英雄母親,他也立志踐行母親的遺言,做一個愛國、夫妻民的人,但他自己的生活卻充滿了坎坷。

陳掖賢從小就離開了父母,雖然後來與父親相認,但母親再也無法回來。在看到母親的遺書時,陳掖賢因為受到了刺激而影響到精神;後來在特殊時期,父親受到牽連進了牛棚接受審查,陳掖賢又一次受到了強烈的刺激。在多重壓力之下,陳掖賢的精神已經面臨崩潰。

當然,不隻有親人給自己帶來的壓力,還有自身工作學習上的壓力。早年的時候,陳掖賢學習優異,從人大畢業之後來到了北京工業大學教書,本來教書匠的生活過得也算不錯,但在1969年的時候,北京工業大學被解散了,陳掖賢無法再進行自己的教書工作了。

趙一曼之子20年後發現母親遺書,用鋼針在手背刻上3字,最終自殺

當時的他失去工作,父親又因為蒙受不白之冤受盡煎熬,一時之間,陳掖賢心情十分苦悶,精神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于是,在1982年的時候,陳掖賢無法忍受這些壓力,選擇了自殺。陳掖賢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大家沒有想到的,這樣的結果讓很多人為其惋惜。

小結: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生命很脆弱,生活也充滿了各種艱辛。趙一曼用自己的生命為我們書寫了一篇精彩的生命序章,雖然陳掖賢英年早逝,但他沒有忘記母親留給自己的遺志,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國家他都做得很好,沒有用自己烈士後人的身份為自己争取更多的權利。

為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有無數的仁人志士犧牲,有一些人永遠留在了我們的心裡,有些人雖然沒有姓名,但是他們的精神成為了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逝者已逝,我們不應沉浸于憂傷之中,而是用他們的精神鼓舞我們去做更多的事,去完成他們未完成的遺願,為我們國家、為人民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