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永慶
“晴耕雨讀”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傳統,是讀書人的生活智慧,也是文脈相承的具體展現。随着時代的不斷變化,讀書的方式也會不斷地更新,但“晴耕雨讀”的内涵不會改變。朱航滿憶及小時候雨天讀書的情景,記憶猶新,故而把買書和品書的文字名之曰:《雨窗書話》。該書分為三輯:“記事珠”記述買書和讀書的那些趣事,書店成了作者的精神家園;“掌故談”叙談名家讀書的那些雅趣,引發出作者的些許感悟;“品藻錄”品評名家的著述,也寫出了如何品評。是讀書随筆該有的樣子:甯靜,幹淨,美麗。
逛書店淘書的随筆挺難寫,很容易寫成購書單和書店介紹,這就要作者在文中融入知識和趣味。《琉璃廠書事》寫在琉璃廠的中國書店淘書,發現了影印出版的“中國現代散文名家名作原版庫”,其中有周作人的《雨天的書》,作者對書的版本甚有興趣,翻看這套“中國現代散文名家名作原版庫”,發現主編是自己的老師王彬,王彬先生是魯迅文學院的教授,也是位頗有成就的作家。作者寫道:“尋書有時候就像考古,到不到現場,有沒有見到實物,還真有不同的體會。”又引出王彬老師對這套書的解讀。更為高興的是發現了兩本感興趣的書,一冊是周作人的《瓜豆集》,一冊是葉聖陶、俞平伯的《暮年上娛》,讓作者着迷的是兩本書上蓋有“鑒齋藏珍”的藏書印。歸家後重溫兩書,又有了個小發現,在《瓜豆集》裡有張購書票,好奇心驅使作者對書的主人“鑒齋”進行考證,原來兩本書的主人是作家餘秋雨的舊愛。
雨天讀書的興味,榆下說書的閑情,讀書随筆的樸實,是在閱讀過程中慢慢培養出來的,是在書香氤氲中慢慢潤澤出來的。我們看《少時讀書憶往》,作者少時受祖父的影響愛上讀書,那時條件極差,讀的書少而雜,讀了《在北大等你》,作者執意由理轉文,夢想讀北大中文系,雖未如願,但由此走上了文學之路。上大學後才開始有系統地讀書。讀周作人和錢锺書的書,影響了作者擇書的趣味。由錢锺書而關注吳宓、楊绛、鄭朝宗、鲲西、謝泳等,由周作人而關注廢名、豐子恺、張中行、谷林、李長聲等,由魯迅而關注台靜農、唐弢、王瑤、孫犁、林賢治、錢理群等,這一系列的閱讀過程,逐漸塗滿了自己著述治學的底色,從這篇文字中可窺出作者寫作趣味的形成緣由。
朱航滿對閱讀有自己的理念,好的讀書随筆是撒播讀書的種子,讓更多的讀者讀到更多的好書,使讀書的風氣綿延。《下種子一樣》寫得極好,作者讀了躲齋紀念鲲西先生的文章,便買了鲲西的《三月書窗》來讀,非常認同鲲西先生的說法:“書和其他藝術如音樂、繪畫都靠朋友之間互相傳遞資訊,我把這叫作種子,我之得讀亨利·詹姆士和E.M.福斯特小說皆出于卞之琳的推薦和介紹,是以别人影響我的,我也會影響别人,這就是如種子一樣的作用。”作者讀了鲲西評說錢锺書的兩篇散文《魔鬼夜訪錢锺書先生》《窗》,甚至急于再重讀這兩篇舊文。朱航滿的《下種子一樣》也如鲲西先生的《三月書窗》,是在播種讀書的種子,我讀了這篇文字,也想讀讀鲲西先生的《三月書窗》。
關于如何寫好讀書随筆,作者在這本書中談了些想法。在《醰醰多古情》中,寫了谷林先生的著作,寫了谷林先生對讀書随筆的了解:“寫書話,是不是宜把視線收緊些,引例最好‘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因為不是寫導讀,或曰學術性評論,随筆獨幕喜劇拿一本書做引子,這是借他人酒杯,觸發自己的郁結,引例一多,放心難收,不免‘缺少景深’。”并結合谷林的《繪畫,寫曆史》進行了解讀。谷林先生談冰心的散文集《記事珠》,選用了散文《我的故鄉》來談,采用“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寫法,把冰心的這本散文集說深說透。作者也是抓住谷林先生“攻其一點”的寫作特色為文,進而編織出這篇“攻其一點”的書話,故而有了“回環咀嚼”的韻味。
在《“古拙而又風緻”》中,作者十分推崇趙園的《那一個曆史瞬間》,趙園也是擇其一點微觀剖析,而深入到曆史的肌理之中,進而展示出曆史本身的複雜與斑斓。這是論著《想象與叙述》中的篇章,這本書曾獲得魯迅文學獎理論批評獎,這篇《那一個曆史瞬間》授予該項獎的散文随筆獎,倒是更能展示散文的豐富多彩,這也符合趙園的創作理念:“用散文的方式組織學術,也讓我更有可能體驗寫作的快感。”
我改用作者評鲲西先生的一段文字,作為小結覺得挺合适的:讀了這本書不難看出,雖然作者所寫是書話或曰讀書随筆,确實是“言之有物”,也是有着他的“個人的風格”,我以為便是博覽群書而又觸類旁通,顯示了他在文學上的敏銳判斷和深厚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