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永庆
“晴耕雨读”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传统,是读书人的生活智慧,也是文脉相承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读书的方式也会不断地更新,但“晴耕雨读”的内涵不会改变。朱航满忆及小时候雨天读书的情景,记忆犹新,故而把买书和品书的文字名之曰:《雨窗书话》。该书分为三辑:“记事珠”记述买书和读书的那些趣事,书店成了作者的精神家园;“掌故谈”叙谈名家读书的那些雅趣,引发出作者的些许感悟;“品藻录”品评名家的著述,也写出了如何品评。是读书随笔该有的样子:宁静,干净,美丽。
逛书店淘书的随笔挺难写,很容易写成购书单和书店介绍,这就要作者在文中融入知识和趣味。《琉璃厂书事》写在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淘书,发现了影印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作原版库”,其中有周作人的《雨天的书》,作者对书的版本甚有兴趣,翻看这套“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作原版库”,发现主编是自己的老师王彬,王彬先生是鲁迅文学院的教授,也是位颇有成就的作家。作者写道:“寻书有时候就像考古,到不到现场,有没有见到实物,还真有不同的体会。”又引出王彬老师对这套书的解读。更为高兴的是发现了两本感兴趣的书,一册是周作人的《瓜豆集》,一册是叶圣陶、俞平伯的《暮年上娱》,让作者着迷的是两本书上盖有“鉴斋藏珍”的藏书印。归家后重温两书,又有了个小发现,在《瓜豆集》里有张购书票,好奇心驱使作者对书的主人“鉴斋”进行考证,原来两本书的主人是作家余秋雨的旧爱。
雨天读书的兴味,榆下说书的闲情,读书随笔的朴实,是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是在书香氤氲中慢慢润泽出来的。我们看《少时读书忆往》,作者少时受祖父的影响爱上读书,那时条件极差,读的书少而杂,读了《在北大等你》,作者执意由理转文,梦想读北大中文系,虽未如愿,但由此走上了文学之路。上大学后才开始有系统地读书。读周作人和钱锺书的书,影响了作者择书的趣味。由钱锺书而关注吴宓、杨绛、郑朝宗、鲲西、谢泳等,由周作人而关注废名、丰子恺、张中行、谷林、李长声等,由鲁迅而关注台静农、唐弢、王瑶、孙犁、林贤治、钱理群等,这一系列的阅读过程,逐渐涂满了自己著述治学的底色,从这篇文字中可窥出作者写作趣味的形成缘由。
朱航满对阅读有自己的理念,好的读书随笔是撒播读书的种子,让更多的读者读到更多的好书,使读书的风气绵延。《下种子一样》写得极好,作者读了躲斋纪念鲲西先生的文章,便买了鲲西的《三月书窗》来读,非常认同鲲西先生的说法:“书和其他艺术如音乐、绘画都靠朋友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我把这叫作种子,我之得读亨利·詹姆士和E.M.福斯特小说皆出于卞之琳的推荐和介绍,所以别人影响我的,我也会影响别人,这就是如种子一样的作用。”作者读了鲲西评说钱锺书的两篇散文《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窗》,甚至急于再重读这两篇旧文。朱航满的《下种子一样》也如鲲西先生的《三月书窗》,是在播种读书的种子,我读了这篇文字,也想读读鲲西先生的《三月书窗》。
关于如何写好读书随笔,作者在这本书中谈了些想法。在《醰醰多古情》中,写了谷林先生的著作,写了谷林先生对读书随笔的理解:“写书话,是不是宜把视线收紧些,引例最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为不是写导读,或曰学术性评论,随笔小品拿一本书做引子,这是借他人酒杯,触发自己的郁结,引例一多,放心难收,不免‘缺少景深’。”并结合谷林的《绘画,写历史》进行了解读。谷林先生谈冰心的散文集《记事珠》,选用了散文《我的故乡》来谈,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写法,把冰心的这本散文集说深说透。作者也是抓住谷林先生“攻其一点”的写作特色为文,从而编织出这篇“攻其一点”的书话,故而有了“回环咀嚼”的韵味。
在《“古拙而又风致”》中,作者十分推崇赵园的《那一个历史瞬间》,赵园也是择其一点微观剖析,而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从而展示出历史本身的复杂与斑斓。这是论著《想象与叙述》中的篇章,这本书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这篇《那一个历史瞬间》授予该项奖的散文随笔奖,倒是更能展示散文的丰富多彩,这也符合赵园的创作理念:“用散文的方式组织学术,也让我更有可能体验写作的快感。”
我改用作者评鲲西先生的一段文字,作为小结觉得挺合适的:读了这本书不难看出,虽然作者所写是书话或曰读书随笔,确实是“言之有物”,也是有着他的“个人的风格”,我以为便是博览群书而又触类旁通,显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敏锐判断和深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