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醫療對公立醫院營運産生哪些實際價值?

公立醫院紛紛建設線上業務的這一年,營運如何了?

無論是網上咨詢,預約診療,還是根據體檢報告求得健康管理建議,大家早已愛上了網際網路醫療,習慣于看病之前先「動動手指」,找到靠譜醫生。

疫情激活線上診療,加上政策頻現利好,網際網路醫療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公立醫院、網際網路企業、民營醫療、醫療資訊化企業紛紛入局,參與方越來越多。

在行業生态漸次完善的2021年末,健康界與京東健康聯合發起「洞見網際網路醫療價值」專題,旨在從網際網路醫療影響至深的多個群體入手,多元度洞察網際網路醫療發展的最新趨勢,多層次見證網際網路醫療發展的現實價值。

網際網路醫療對公立醫院營運産生哪些實際價值?

自2020年以來,公立醫院加快入局,使得中國網際網路醫院規模不斷壯大。

根據國家衛健委統計資料,僅2021年上半年,新增網際網路醫院超過500家。大型公立醫院紮堆入局這兩年來,線上業務究竟為公立醫院帶來了什麼?

根據艾媒資料中心的資料顯示,中國移動醫療健康市場規模預計2021年達635.5億元,預計2024年達839.6億元。面對龐大市場規模,公立醫院線上業務如何找到營運突破口?

健康界通過對多家公立醫院的采訪,試圖找到答案。

「放大了我的能量」

「我現在每天坐診的時候,基本都會遇到我的線上患者。」劉興鵬告訴健康界。

2011年,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内科工作的劉興鵬被調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心髒中心擔任副主任。從專科醫院到綜合醫院,心髒類疾病患者不可避免地減少,于是劉興鵬決定接觸線上接診。

近十年時間,劉興鵬線上上服務了5000名左右患者,這些患者大部分來自山東、内蒙古、山西等地,其個人首頁通路量也達到365.4萬。提到這些數字時,劉興鵬的音量明顯升高,「它就使我的能量放大了。」

網際網路醫療放大了醫生的能力,同時理順了醫院的就診順序。

自2020年2月28日獲得網際網路醫院牌照,上海市兒童醫院網際網路醫院運作近兩年時間,全院25個科室的250名左右醫生提供線上服務,服務量較大的科室依次為兒童内分泌科、皮膚科、保健科。

運作時間盡管不長,運作效果卻已經初顯。

「85%的線上使用者會轉化到線下。」該院醫務處處長王淼告訴健康界,目前網際網路醫療發揮的主要作用是引流。

線上上患者中,85%的人做初步咨詢,「他們會問需要去挂哪個科室、看什麼病」;剩下的15%是複診患者。目前,該院複診患者的線上和線下平均比例為1:9,内分泌科室甚至達到1:2。

「在這些線上轉化率較高的科室,線下患者候診時間明顯縮短。」王淼最直覺的感受在于醫院流程上的優化,患者呆在醫院的時間明顯縮短,醫生對于碎片化時間的使用率明顯提高。

培養醫生「分組」意識

大醫院利用網際網路醫療引流,小醫院是否更門可羅雀了?

并不是。

按照分級診療的設計路線,患者要從疾病輕到重程度,按照一級醫院、二級醫院、三級醫院的順序就診。但患者如何準确判斷疾病嚴重程度?他們如何知道自己該去哪家醫院?

「我們線上上做咨詢,就相當于給患者一個早期的專業指導。」在劉興鵬看來,這是順應分級診療制度的一個舉措。

按照王淼的說法,線上問診模式慢慢培養了醫生的「分組」意識:常見病患者,指導他們在下級醫院後續治療,複診患者線上治療,重症、急症患者則來線下就診。「整個醫療過程變得更有序,這對于醫生提高專業能力,促進學科發展有着極大幫助。」

疫情到來之後,上海兒童醫院的異地患者明顯減少。對于一些不便到大醫院就診,但又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患者,醫生會通過網際網路醫院指導當地醫院給予進一步檢查治療。這樣部分慢性病患者被留在了基層醫院,大醫院就更專注于攻克疑難重症。

廊坊市第四人民醫院(下稱廊坊市四院)的網際網路醫療模式則為基層醫院帶來了另外一部分患者。

2019年,廊坊市四院探索醫共體内線下與線上融合模式,他們利用「桌面雲」将醫院HIS 、LIS、心電等系統映射到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實作「縣醫院資源平台化營運」的新模式。

網際網路醫療對公立醫院營運産生哪些實際價值?

廊坊市四院副院長邢玉華告訴健康界,該平台提供診療、藥品配送、急救轉運等服務,并将檢驗及影像中心資源線上共享,業務收入則由雙方按比例分成。「這樣原先不能做檢查和影像的基層衛生院,就可以能提供這些服務,進而留住更多患者。」

然而,包括問診、檢查、藥品等所有線上業務為廊坊市四院帶來的收益,卻遠小于醫院投入。該模式運作到目前為止,其業務仍在賠錢。

但邢玉華将線上業務的盈利模式類比成外賣平台,他堅信,随着運作時間的延長和範圍的擴大,在服務量大幅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盈利的拐點就會到來。

線上問診,呼籲更大自由

能否盈利始終是網際網路醫院發展中繞不過去的話題。

目前來看,公立醫院網際網路醫院的線上收費标準和範圍低于線上診療成本,導緻無法盈利。

以上海市兒童醫院為例,王淼提到,其網際網路醫院的線上服務量每天在300人次左右,其中一半是面向基層的免費服務,另一半則按照上海物價規定,挂号費均為25元/人次,與普通門診挂号費用相同。

該院院長于廣軍曾聯合撰寫《公立醫院開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咋收費?》一文,其中以同時為5個普通複診及常見病患者線上服務為标準進行建設的資訊系統建設成本做了估算,每年攤銷成本約210.2萬元,常見病及慢性病複診線上診察成本為35.03元/人次,高于目前的普通門診價格25元/人次。

「線上服務是否達到了盈利?按照目前的收費标準來說,肯定是沒有。」王淼說。

廊坊市四院的邏輯是寄希望于擴大服務量,以平衡服務成本。另一個辦法則是擴大服務範圍。

《網際網路醫院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患者未在實體醫療機構就診,醫師隻能通過網際網路醫院為部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提供複診服務。

這就導緻公立醫院主導的網際網路醫院更偏向于接待慢性病、常見病的複診患者。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複旦大學附屬惡性良性腫瘤醫院都隻支援線上複診。

僅限複診,是基于醫療安全和醫療品質的考量,但弊端也很明顯。實體醫院的功能并不能完全在網際網路醫院裡實作,收支難以平衡。「我們能做的範圍越狹窄,醫院網際網路業務所發揮的作用就越小,如果範圍能擴大,就能服務更多人群。」王淼說。

目前有越來越多專家建議,開放部分科室的線上初診。

劉興鵬同樣認為,現階段醫療行業應該創造更多條件讓醫生擁抱網際網路、使用網際網路醫院。「提供醫療服務的主體是醫務人員,網際網路醫療的主導權應當放到醫生端,而不是行政機關、院長。」劉興鵬所希望的是,未來醫生都能夠随時随地為患者服務,同時從中得到相應報酬。

目前,網際網路醫療建設仍處于百家争鳴的階段。在邢玉華看來,行業的探索不應止步于單純基于利益模式的網際網路醫院建設,而是應站在分級診療的高度,去擴充網際網路醫療業務。

作者|楊瑞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