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關公 行鴻運 拜關公 結善緣
熟悉長篇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讀者一定知道,東漢末年名将關羽在故事的一開始就自稱是“河東解良人也”。這裡的解良指的就是今天山西省運城市的解州鎮。
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 東方IC 資料圖
作為關羽的故鄉,解州在關羽死後建起了規模宏大的關帝廟。是以,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不但被稱作是“世界武廟之祖”,也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更成為關聖故裡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與幾乎婦孺皆知的武聖人關羽不同,關羽的家鄉“解州”的具體讀音卻一直存在着争議。
根據山西當地媒體《黃河晨報》《運城日報》的報道,運城當地人一般把“解州”讀作“hai zhou”,而外地人則往往讀作“xie zhou”,差别就在于解州的“解”字究竟該怎麼念。
不隻是一般群眾将解州讀作“xie zhou”,就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也并沒有收入“hai zhou”的讀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查詢第10版《新華字典》顯示,“解”這個字在字典中一共收入了三個讀音,分别是“xi ”“ji ”和“ji ”,而代表山西地名“解縣(州)”的被歸于“xi ”字條之下。
針對這個問題,據《運城日報》報道,今年5月8日,運城市邀請專家對解州的“解”字定音論證。中國地名學會副會長、中國地名研究所研究員商偉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韫佳,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厲兵以及山西省、運城市部分專家等出席論證會。運城市方面,副市長陳竹琴、市政協副主席翟冬鴻參加了論證會。
會上,專家對解州的“解”字定音問題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進行了分析論證。專家們認為,解州的“解(hai)”貫穿古今、曆史悠久,濃縮了對關公的追思、對關公精神的崇拜和追求,對“忠義仁勇、誠信禮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該字已經融入河東百姓的日常生活、浸潤到血液裡了,已經成為一種牢固的文化基因。是以,要早日完成“解(hai)”字的審字定音工作,以保護好這份珍貴的地名文化遺産。
澎湃新聞從山西運城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獲悉,在5月8日的審音定字專家論證會上,90%以上的專家認為,從地名學的角度,應該将解州定音為解(hai)州。
根據運城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負責人的說法,運城市方面已經按照申報程式,将解(hai)州的審音定字申報給上級機構,等待國家相關部門的最終結果。
上述區劃地名科負責人還提到,解州關帝廟此前和台灣動漫大師蔡志忠合作拍攝了動漫電影《武聖關公》,但因為“解”字解說詞和配音的問題,通行的《現代漢語詞典》裡面沒有解(hai)的讀音,當地相關機構曾與制片方産生了分歧,影響了電影制作。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發現,事實上早在去年12月,運城市政府就曾召集民政、教育等部門負責人,召開政協提案推進會,讨論運城市政協四屆一次會議上由政協委員翟冬鴻提出的《關于由人民政府出面申請将 解州 詞條和 解 字讀音 hai(四聲) 編入現代漢語詞典的建議》的提案。
對于這個建議的意義,根據《運城日報》去年12月15日的報道,參會人員一緻認為這一建議代表了527萬河東人民的迫切願望,“解”字讀音的還原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它将解決運城市在宣傳解州關帝廟加注拼音時所遇到的尴尬境地,也解決了廣大市民在拼音輸入時的無奈”。
另據運城當地學者闫愛武2015年發表于《黃河晨報》的文章《關公故裡解州為何應讀“解(h ai)州”》一文介紹,解州古稱“解梁”,在古人的眼裡,解梁城就是在一片像大海一樣的汪洋中間的一隻眼睛,周邊有鹽池、伍姓湖、涑水河等這樣的大水包圍,這就是“解州”“解縣”“解池”讀作ha i(亥)音的由來。
闫愛武還在文中補充道:需要說明的是,最初“解”的讀音是“海”,後來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變成了“亥”,聲調發生了變化,目前在當地有“海”和“亥”兩種讀音。
6月2日,參與了今年5月8日會議的中國地名學會副會長、中國地名研究所研究員商偉凡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透露,早在2005年他就開始關注解州的定名問題,如今由于解州關帝廟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産,定名問題更是亟待解決。
商偉凡介紹,我國曾經開展過兩次全國地名審音定字工作,兩次工作的審音原則都包含孔子提到過的“名從主人”原則,也就是指事物以主人所稱之名為名。
商偉凡透露,依據這個原則,有兩個地區的定名問題得到解決:一個是福建連城縣的冠豸(zhai)山,另一個是甘肅宕(tan)昌縣, 雖然豸(zhai)和宕(tan)的讀音在現代漢語工具書裡面不存在,但是兩個讀音與當地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且為廣為當地群衆所接受,是以就以此定名。
“漢語和漢字一旦跟一方之人,一類之人相結合就不是語言文字的一般規範所能束縛的了。地名與人名的去與留,是相關之地和人的血脈與根源,是與他們生命同在的文化遺産。”商偉凡表示。
來源:澎湃新聞